说到人生,也许这是世上最复杂的命题。
人生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一个人有很多种活法,我们往往难以用对错和标尺去精准地衡量比较怎么活才是最正确、最合适。
作为我而言,我不喜欢去评价他人的生活模式、观念,但剔除其他的因素在外,有一点始终是保留在我的评判清单上的,那就是:不可以太过于迁就。
这句话也是在我按部就班地迁就了三十年后最深刻的领悟。而我付出的代价就是,活得越来越远离自己内心,越来越不快乐。
你感受过已经很久没有发自内心微笑的那种感觉吗?如果有,请容许我握紧你的手。
以下的文字,既是写给此刻的你,也是写给我自己。

不迁就,才拥有无穷的韧性。
岁月可以磨去年轻时的锋芒与棱角,我们学会用圆滑的方式保护自己。但是绝对不能丢弃掉骨子里的那种韧性。
我身边有很多和我年纪差不多的人,从事着差不多的工作,每次和他们交流,都使我感慨万千。才三十出头,就已经放弃了抗争,习惯于接受眼前的现实。在三十岁的残酷战场上,面对呼啸的子弹,他们选择集体投降。
他们意味深长地告诉我:“这样是成熟的表现。”
从心里我是不能接受这样的解释的。明明自己不喜欢,不满意,却偏偏想方设法说服自己“这样还行”、“只能如此”,让自己违背初心,一天天得过且过。慢慢的变得麻木,只知道被动接受,失去了与生俱来的弹性、韧性。
这不光是对时间的浪费,更是对自己的背叛。为什么不趁韶华尚好去追求新的改变?
我不想步他们的后尘。曾经我也做过生活的俘虏,但现在的我,就像个叛逆的士兵,只要我手上还有枪,我就不会接受逆来顺受的俘虏生活,我要战斗,突破,新生。
人生有了韧性,才不容易破碎,面对现实的施压才可以反弹出新的高度。

不迁就,才有更多的可能性。
在讨论到未来的发展规划时,很多人选择了自我否定。
特别是当我告诉他们,我要早日跳出体制的圈子,努力实践于财务自由和写作事业的征途,这个时候,他们都觉得我很不切实际。
在他们的思维逻辑里,人生的脚本是不允许修改的,情节不可以修改,文字也不可以修改。随着多年的迁就与退让,潜意识里已经为未来锁定了唯一的结果,以最低的标准达到自我满足。
于是大多数人的未来都是如出一辙的版本:有一间办公室,朝九晚五的生活,旱涝保收的工资。没有什么显见的风险,稳定压倒一切。
可是不去尝试过,又怎么知道自己就真的一定不行?而立之年就已经失去了开拓与拼搏的勇气,难道不是一种大于心死的悲哀?
我宁愿尝试过,失败过,但我决不能接受自己亲手扼杀一个本应更好的自己。

不迁就的人生,终究会有不一样的剧情。
讲个故事吧。
我的中学同学F君,我在这里引用到他,是因为在他的身上,正体现着不迁就所能带来的大不同。
中学时候的他是一个其貌不扬的小个子,黑,还有就是胖。在班里我们基本都是属于第一阵营,他的理科比较好,我则是以语言学科见长。高考后都考上了重点本科,他去了南方的广州,我去了反方向的北京。
再后来许多年因为各种原因,我们很少联系。十年后再见他,已经是某大型企业华中区高管,同时自己名下两间公司,另外还与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合伙创办了一个私募创投公司。
和他交流的时候,我深深为之所取得的成就而震撼。这种震撼并不是来自于每年能够赚多少钱,而是F君可以把自己的人生活成心里所想的样子,可以愉快地享受奋斗带来的乐趣。至少在目前来说,他的人生无论是广度上,还是深度上,都已经远远超过了我。
他当年原本也可以毕业后选择留校执教,过上一种相对稳定的生活。但是他没有迁就那个保守、慵懒的自己,没有否定自己的未来,告别象牙塔的舒适安逸,选择内心所喜爱的商业,尽管其中波澜起伏,风险处处。他不断通过各种学习提升自己能力,拓展人脉圈子丰富自己的社会资源,始终保持着应对挑战的优势。最终从一个初入职场的菜鸟新人成长为有所成就的商业精英。
我相信以他的性格,在这一路成长中,对阶段目标的不迁就,造就了他的人生韧性,也带来了一次次新的可能。这就是一个成功的螺旋递进的进阶模式。
在本应不迁就的年纪,不要过早地选择知足常乐,或是躲避那些本应经受的风雨洗礼,你还有很多种意想不到的可能性,未来的剧情终会因你今天的不安分而反转。致敬,不迁就的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