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新行为变成新习惯
————《了不的我》
“场”的力量
小步子能带来大改变,人们迈出改变的第一步,但也很容易在中途放弃。如何能让我们把新的经验转换成长久的习惯,不再退回到充满诱惑的的心理舒适区呢?
这就需要行为改变的第三个原则——培养“环境场”。
何为“场”呢?其实是包含大量行为线索的环境。这种线索能激发特定的行为。也可说就是:我们心中对空间功能的假设。
作者讲了一个例子,他曾参加过卡巴金举办的一个名叫“当下,繁花盛开”的正念培训,在一个像体育馆一样大的办公室里,有来自全球各地、各行和业的250人,大家挨个铺开瑜伽垫,所有人盘腿而坐,全场 一片肃静,连一根针掉到地上的声音都能听见。每天从早上6点起床开始坐到晚上9点,大家坐累了,就摇铃让大家起来默默行走。如果你不在这个“场”,看到现场简直就像僵尸入侵一样。但如果你在这个“场”里,就会觉得自己在做最自然不过的事情。这就是“场”。
感性的大象对“场”很敏感。它总是比理智先感受到“场”所暗示的行为线索,并按这个行为线索行事。环境中包含的行为线索越多,“场”的力量就越大。
由于“场”的不同,在有的地方,你努力工作,在另外一些地方你会懈怠。在一些地方你会沉默,在另外一些地方你会滔滔不绝。
养一个“场”。
“场”的力量从哪里来?
第一个来源是别人在这个空间里的行为。人们是社会动物,如果在一个空间里,别人都在埋头工作,这个环境自然会暗示你也要努力工作。
第二个来源是我们以前在某个空间里的行为。比如你养成了在书桌上只看书学习的习惯,你坐到书桌前就自然拿起书来,但如果你养成了在书桌的电脑上看电脑玩游戏的话,你一坐下来就会点开游戏。
所以,“场”也就是一个人在一个空间里做事的习惯。习惯会形成稳定的心理预期,稳定的心理预期又会巩固习惯的行为。
一个人在一个空间做的事情越纯粹、越持久,这个空间“场”的力量就越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