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特训班作业
【王兴国营养特训班】第5期第13课6组孙玉红

【王兴国营养特训班】第5期第13课6组孙玉红

作者: 孙玉红 | 来源:发表于2017-12-28 10:56 被阅读0次

消化和吸收—小肠内消化

一、胰液

1、ph7.8-8.4 碱性,中和胃酸 1-2/L ,为小肠内酶提供适宜环境;

2、胰液消化作用:消化主力,消化功能全面,如分泌少,则脂肪、蛋白质消化受影响,出现腹泻、脂溶性维生素受影响,糖消化吸收影响不大;

二、胆汁

1、ph7.4 碱性,800-1000/天,胆囊浓缩后储存40-70ml;

2、主要成分:胆盐

主要作用:促进脂类消化吸收

3、胆汁作用:乳化脂肪、促进脂溶性维生素吸收;胆盐可肝肠循环

4、胆囊:浓缩胆汁;

食物刺激胆汁排出由强到弱:高蛋白、高脂肪、糖;

实践:胆结石形成

胆固醇结石形成原理:卵磷脂过少或胆固醇过多,胆固醇不能溶解于胆汁中,从胆汁中析出形成。

胆红素结石形成原理:游离胆红素过多。

三、小肠液

1、ph7.6,弱碱

2、分泌:肠激酶,激活胰蛋白酶原。

3、作用:蛋白质和糖类消化最后一关

4、小肠运动:未进食—紧张性收缩;进食后—分节运动,混合食糜,无推进食物运动;蠕动,推动食糜向前,到新肠段。

回盲括约肌:延缓食糜进结肠,防止大肠内容物返回小肠。每天有450-500ml食糜进大肠。

四、肝脏

1、血运丰富,占总血量14%

2、物质代谢核心器官,所有酶类的集合

3、肝脏作用:分泌胆汁;参与糖、蛋白质、脂类、维生素、激素代谢;

五、大肠功能

1、吸收水分、无机盐、调节水、电解质平衡;

2、吸收肠内微生物合成的维生素B和维生素K

3、排便原理:集团蠕动—始于横结肠,快而行程远的蠕动,将内容物推送到乙状结肠。

排便反射:粪便刺激直肠内壁感受器,冲动传导盆神经和腹下神经,传人脊髓,大脑,引起便意。

4、大肠内细菌:占粪便重量20-30%,大肠杆菌和葡萄球菌

发酵:细菌对糖、脂肪分解,产生乳酸、乙酸、甲烷、二氧化碳

腐败:细菌对蛋白质的分解,产生氨、硫化氢、组胺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王兴国营养特训班】第5期第13课6组孙玉红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yjmg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