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沉浸在黑暗中、蒙昧中混沌前行的时候,仿佛遗失了生命中一切的美好,只看得到漫天的灰暗和眼前的迷茫。好像小学课本里的阅读理解标准答案一般:灰暗的天空衬托着主人公消沉的心情,预示着即将到来的暴风雨。
巨大的消沉心情裹挟下,人们的确难以从中跳脱出来,像个不谙世事的孩子一样欣赏身边的美景。
营造美
很多人说,生活中并不缺乏美,而是缺乏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其实,这话说的对,也不对。
当然,如果有美好的事物在我们眼前,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善于发现它。但生活中也可能会缺乏美,比如公园里的花儿很美,但我们在家里的时候就无法欣赏;电视上的姑娘很美,我们在工作中也无法遇到。
最近,我就被生活裹挟得无处可躲,眼光中那些发现美的元素早就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
记得那是一个下雨天。
家人生病了住在医院,我到医院看望家人。同病房还住着两位病人,三人其乐融融地聊天,一点也看不出刚刚手术了的样子。
随后,靠窗病床的病友那里也来了一位家属探望。下午,那位病友和家属一起冒雨出了门。没想到,他们回来的时候,带回来了三支向日葵。他分给三位病人一人一支,插在刚买来的农夫山泉塑料瓶里。

粗壮的枝节上仿若有细细的绒毛,在翠绿色的表面薄薄地覆盖了一层;鲜黄色的花瓣错落有致地绽开着,每一朵都支棱着,仿佛用尽全力在拥抱这新鲜的空气;花瓣中心的焦糖色花蕊根根分明地挺立着,好似一个排列整齐的解放军方阵,骄傲而挺拔。我看着新鲜的花儿,有那么一瞬陷入了遐思。
这花儿,真好看。如果只是“向日葵”三个字出现在我脑海中,我不会认为它有多么美;但这样明媚锐利的花儿出现在我面前时,我竟被它的美吸走了魂魄。
你看,压抑的病房因为三朵花儿,而改变了颜色。那位冒雨买花儿的病人,一定是一个爱生活的人。
发现美
那朵花儿,好像印入了我的心中,时时在眼前浮现。
我不禁想着,怪不得有那么多人开花店,原来每天与花儿为伴是这么幸福的事情。原本的我,总觉得花儿这种东西华而不实,单纯是浪费钱财,买来只能看不能用,而且用不了几天就枯萎了。但现在我却觉得,花儿这种东西的存在,可以轻易地给我们带来美的熏陶,很多时候我们把花儿当作美好的代名词,这或许就是花儿的价值。
当我们不再为吃喝发愁的时候,以花儿为代表的这种对美的需求就会开始萌芽增长。隐约觉得,这或许与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有不谋而合之处。
趁逛花市,我买了一盆小丽花带回了家。在众多的花儿中,我一眼看到了它。

它有着明艳的黄色,不仅在绿叶的衬托中显得非常靓丽,而且在其他花朵包围的市场中也显得格外出众。我忽然意识到,原来自己也是个颜色控,喜欢那种纯粹的、明亮的颜色,感觉这样的颜色可以给自己带来视觉上的冲击、心灵上的洗涤、思维上的震撼。仔细看它的花朵,一瓣一瓣不急不缓地开放着,每一朵都弯成一个带尖头的椭圆形,那是花儿特有的形态。下面的绿叶一片片都支棱着,尽情舒展着。在阳光下,我可以清晰地看到叶片上浅色的脉络,我甚至仿佛看得到叶片脉络中流动着的“血液”。
只一眼,便沉沦。在茫茫花海中拾遗,好像遇见了意中人一般,心里出现一句话:就是它。我当即决定,抱它回家。
忽然明白,黛玉为什么要葬花。黛玉生活的环境是寄人篱下,许多事情无法自主,她被她的生活裹挟着。即便锦衣玉食,也无法排解心中的郁闷。那么娇艳的花儿,逐渐枯萎了,就好像黛玉自己一样。在美好的年纪,经历着不如意的事,她也像花儿一般在枯萎。她看到枯萎的花儿,忍不住想到了自己。于是,力所能及地,她把花儿葬了。那一刻,她仿佛在葬未来的自己。于是,她忍不住哭得很伤心。
这一幕,在以前的我看来就是妥妥的矫情。但现在,我忽然觉得,黛玉这是有感而发,用葬花的行动来表现自己对生活的体悟。并非矫情,实属抒发一腔胸臆,也不免淋漓畅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