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生时代最期待的事,除了放假,就是春游了。
受经济条件的限制,我们春游去的其实都是很常见的地方,大多都是在家门口。所以,我们的春游,可不像现在城里的学生那样,不是抱着什么感受大自然啦、或者去看什么难得的风景、体验之类的目的,我们的春游应该叫做“野炊”,主要行程就是做一顿饭。
大家纷纷从家里拿上锅碗瓢盆、柴米油盐,齐心协力合做出一顿充满了烟火味道的饭菜,虽简简单单,却也别有趣味。
我们春游的那个地方,是在一座小小的“绿岛”上,周围是小河绕流而过,小河边就是人家。人们要上那座小岛,都要划船过去。
我第一次坐船,就是春游的时候,灵儿带我坐的。
那种船就是村民家里自己用的,特别小,用一根长长的竹竿做“动力”,用力一撑,借着这股力量,船就会顺势往前行去。
撑竹竿的时候,是把竹竿下段投入水中,然后手从竹竿的中部渐渐的移到竹竿的顶部,撑起来,这样持续用力,船在这个过程中就会往前行进,到了顶,手又要从竹竿的顶部移回到竹竿的中部,这样才能把竹竿抽出来,然后重新投入水中一个更近的点,再重复以上动作,这样循环往复,这种船就是这么划的。
但是这就有一个问题,在把竹竿从水中抽出到重新投入水中的这一段时间里,船就失去了动力,会顺着水流往下游飘去,这时候,身为一个胆小的“旱鸭子”,我总会被吓得哇哇大叫,总疑心下一刻我们的船就会被水流冲翻了。
灵儿是个调皮的,这时候还故意站在船上左右摇晃,看着我胆战心惊的样子幸灾乐祸。
同学们也在岸边指着我们哈哈大笑,老师则在旁边气急败坏的大喊:“灵儿,你给我住手!小心船翻了掉下去!”灵儿假装听不见,继续以捉弄我为乐。
上了岸,气急了的老班主任,夺过那根撑船的竹竿,追出灵儿半里地,同学们在旁边嘻嘻哈哈的拍着手,叫灵儿“快跑!往这边跑!”,村民们也站在地里看着我们笑,热闹极了。
小孩子总觉得别家的饭菜比自己家里的香,野炊就更是了。
有一回,我们在河边搭灶做饭,做到一半的时候,突然听到上游传来大声疾呼:“开闸放水啦!赶快上岸!快上岸!”
原来上游有一个水库,今天正好是开闸泄水的日子。
大家急哄哄的端锅的端锅,捡菜的捡菜,老师们慌了,急忙催大家:“都别管东西了,赶紧跑到那边高地上去!”
最后,大水过后,大家清点东西,发现我们班除了被冲垮一个灶外,竟然没有损失任何东西!
老班无奈的说我们,真是一群“要钱不要命的”,这么急迫的时刻,竟连颗菜都舍不得丢。
记忆里春游的样子,就是大家一起煮饭的样子,于烟熏火燎中彼此吐槽,于锅碗瓢盆间追逐嬉闹,就像是一个家里,真正的兄弟姐妹那样。
长大后,偶尔朋友一起去郊游或者去野外游玩,也会有一些野餐或烧烤的活动,但却再没有了那种充满期待的感觉,再没有那样的烟火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