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自我刺激行为的识别和处理(一)

自我刺激行为的识别和处理(一)

作者: 儿童语言行为训练专家昕悦飞扬 | 来源:发表于2021-10-23 17:28 被阅读0次

什么是自我刺激

自我刺激行为是一种重复性的刻板行为,除了满足感官刺激,好像不起任何其他作用。必须减少自我刺激行为,原因有三:

①自我刺激行为非常影响注意力的集中;

②对孩子具有很强的强化作用,降低了其他更恰当的强化物的吸引力;

③使孩子看起来行为怪异,容易遭到歧视。在进行自我刺激时,孩子专注于自我刺激行为,不能加工重要信息,这严重影响了学习。由于自我刺激行为强化作用很强,因此难于减少。

自我刺激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和机体觉都直接相关,而且形式多样。躯体动作是其主要形式,包括摇摆、拍手、旋转;注视手部与躯体动作有关,但包含视觉成分。凝视物体更是一种纯粹的视觉性自我刺激,注视移过视线的物体也是纯粹的视觉性自我刺激,如透过栅栏上的木条往外看。

第二种自我刺激是使用物体进行感官刺激。例如,拍打纸张/树叶、在指间绕线、旋转物体、转车轮、筛沙子、泼水、拾布上的绒毛。孤独症儿童摆弄玩具,看起来像是在真玩,但并不按照要求来玩。例如,他是转汽车的轮子而不是“开”汽车。重复使用物体,如反复敲打就属这类自我刺激。

第三种自我刺激行为是仪式化行为和强迫行为。这些行为种类繁多,排列物体、握持物体、穿相同的衣服、坚决不让移动物体(如家具)、反复谈论某一话题(言语重复症)、关门和因变迁而带来的问题都是常见的例子。孤独症儿童常常会形成某些规则,刻板地遵守这些规则,并且要求他人也必须遵守这些规则。同强迫行为一样,这些规则严重影响日常生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行为会越来越强、越来越顽固,孩子也会越来越抗拒改变这些行为。

大多数人在感到无聊时会进行各种自我刺激,做白日梦、用脚掌轻轻扣击地板、卷头发或玩铅笔。不过,不同之处在于一般人能够继续注意,其自我刺激行为也更隐蔽(也就是不怎么反复,看起来也还算恰当)。最重要的是,这些行为既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想要的满足方式。大多数人通过娱乐、嗜好、同他人交往得到更多的满足。此外,大多数人为避免产生不良社会影响,能够控制自己的自我刺激行为,例如,我们不会在众目睽睽之下剔牙齿。

而孤独症儿童的自我刺激行为会反复出现,或者在感到无聊或紧张时出现。这些行为除了不恰当,还会降低孩子的注意力。由于孩子缺乏反应,很容易让人怀疑他的听力或视力有问题。此外,自我刺激会削弱感觉强度,使孩子痛觉迟钝。

自我刺激行为同成瘾行为相似。进行自我刺激活动的内驱力(drive)会导致与毒品诱发状态相似的行为。只要个体因自我刺激而产生“快感”或沉湎于获得“快感”,他就不会去学习。此外,瘾越大,就越难于自拔,宝贵的学习机会因此丧失!像其他瘾君子一样,由于越来越沉醉于自我,孩子的发展会进一步迟滞,因此,控制自我刺激行为至关重要。有几种方法可用来减少自我刺激行为并消除其干扰。

自我刺激的功能

正如在前面“破坏性行为”部分讨论过的那样,同所有破坏性行为一样,自我刺激有多种功能。首先,提供自我刺激是其主要功能。孤独症患者通常对周围的人和事不感兴趣,进行自我刺激是其获得满足的手段,因此在感到无聊或无事可做时,他们就会进行自我刺激。大多数孩子经常会玩玩具或找其他人(如父母、兄弟姐妹、同伴等),而孤独症患者则喜欢进行自我刺激。

其次,自我刺激能减轻压力和挫折感。例如,在环境发生变化或出现混乱时,或做出错误反应时,孩子经常会进行自我刺激。自我刺激起到自我安慰和防止挫折的作用,也能起到信号作用,让他人降低要求或帮助消除挫折源。因此,对孩子而言,自我刺激帮助他适应环境,具有强大的激励功能。

随着时间的推移,自我刺激行为会变得越来越强,因此,极难控制和消除。对较小的孩子而言,消除自我刺激行为也许是切实可行的目标,但对较大的孩子而言,目标只能是减少自我刺激行为。不过,把自我刺激行为改造成同年龄相称的行为,无论对年龄较小的孩子还是对年龄较大的孩子都有好处。越早开始治疗,就越有可能取得成功。

同处理其他行为问题一样,处理自我刺激行为也有几种可供选择的方法。如前所述,行为管理方法可分为“积极教学法”和“及时进行处理的方法”,将两者结合起来效果最好。用积极教学法可教授其他替代行为,这些替代行为能提供与自我刺激相似的满足感。及时进行处理的方法主要通过减少甚至取消强化,让孩子为行为付出代价,强化其他替代行为以减少自我刺激行为。(待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自我刺激行为的识别和处理(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yxla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