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觉醒》成长自己,成就孩子|鲍阅著
第四章 心理反哺,正在透支孩子一生的幸福
心理反哺,正在透支孩子一生的幸福
1.父母是子女心理能量的源头。婴儿第一次感受自己的情绪是在共生期,那时通过妈妈的眼睛,他以为自己与母亲是一体的,妈妈的表情就是自己的心情。所以,母亲是孩子感知情绪的开始,是孩子心理能量的源头。
2.合格的养育者就像一个容器,如果是接纳的、包容的。接纳与包容可以装下并融化孩子的情绪,那么孩子的心理能量就会提升。而缺乏共情能力的养育者,经常活在自己内在受伤的小孩里,则需要他的孩子做容器。养育者的挑剔、指责,甚至像小孩一样向孩子求助,那么孩子的心理能量就要倒流给养育者,这就是“心理反哺”。
3.中国家庭常见的各种“心理反哺现象”。
①逃离家庭。每个人心底都渴望与父母有深层的联结,但很多人内心却因此伤痕累累,以至于有相当一部分人试图远离自己的父母。
②家长不在其位。女儿和母亲的错位关系,当女儿心理能量足够的时候,可以安抚母亲,帮她疗愈。当女儿能量不足的时候,母亲被内在受伤小女孩的人格主导并质问女儿的时候,女儿会有一种莫大的耗竭感。发生的过于频繁的时候,女儿会无助无力到极点,以至于连基本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
③啃老族也源于“心理反哺”。那些从小被剥夺了很多选择权的孩子从来没有为自己的人生做过主——他们的工作是父母安排的,专业是父母选的,他们在生活里丝毫感觉不到乐趣,体会不到价值……于是,开始啃老……
④婆婆无界限干涉小家庭。人际界限不清在中国太普遍,婆媳矛盾尤为广泛。
⑤心理反哺的代际传承。
4.无论是父母苛责地指责孩子,还是无原则地溺爱孩子,都是在透支孩子内在的能量,必然会使孩子内在的安全感缺失,导致自我价值降低。
5.教育的本质是家长的自我修行,而不是把自己小时候的伤痛投射给孩子,更无须埋怨父母为什么那样对待自己。当受伤的部分得以疗愈,我们不会把自己未完成的期待赋予孩子,孩子也可以在安全自由的环境里活出自己的样子。
6.父母若不修炼自己,反而要靠孩子的内在能量来滋养自己,必然会伤害孩子的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