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晚年的托尔斯泰喜读东方典籍,他说:“我如果能更早读到中国哲人的思想,该是多么幸福啊!那样我思考的问题、我的整个人生都会大为不同。”
而当托尔斯泰读到佛经上《攀藤食蜜》这则故事时,惊叹激赏至极,他说:“再没有任何故事能将人类的贪欲表达得如此淋漓尽致了。”
的确,若要描摹人类之贪欲,若只是关注所贪之物、所贪之人,以及贪心欲念所起当下焦心灼灼的内心活动,那未免显得太单薄无力了。而佛陀却将人的贪欲放在人生实相这个大背景下,便有了振聋发聩、触目惊心的效果。
我们看看这张根据这则故事演绎的图画:
一个旅人在老虎的逼迫下,攀到了山崖边松树上垂下来的藤条上。象征着死亡的老虎张开大口在向旅人咆哮,人一生中在贪瞋痴驱动下所造的全部业力,悉数化成三条毒龙,在不远处的来世苦海中翻跃腾转着,随时要将人吞噬殆尽。
悬挂在金钱、地位、事业等松树上的有限生命,就是旅人手上紧紧抓着的藤条。这一意象极力彰显着我们每个人生命之脆弱,以及每个人一生之中如悬吊半空感的迷茫不安和恐惧忧虑。
更加悲催且恐怖的是:黑夜、白天,黑夜、白天……匆匆而过,逝者如斯,人人遮拦不住,时间像一只小白鼠与一只小黑鼠分秒不停地咬噬着生命的藤条,藤条被咬断之刻,便是人大限到来之时。
按理说,这般危急险难、千钧一发的时候,旅人不是应该忧惧万分、心如火焚吗?但画中的旅人却一脸心怡陶醉,完全看不出丝毫紧张的模样。何以故?
原来,在藤条与松树接触的地方有一蜂巢,旅人在摇晃藤条的时候,偶然发现蜂巢可以滴下蜂蜜,而蜂蜜掉在嘴里是如此的甜啊!以至于这瞬间的甜蜜让他完全忘记了一切的凶险,忘记了白虎、毒龙、小鼠……
这蜂蜜便是五欲的蜂蜜,蜂巢就在我们生命(藤条)与生活(松树)相触的地方,我们折腾一下,生命的藤条就摇动一下,便有财色名食的蜂蜜从上面掉到口中。虽然这一口是极其的有限,但那味道也太美了,因这美味,旅人不仅忘记了凶险,还上瘾般不停地摇动着生命的藤条(不是有人说“生命就在于折腾”吗?)。可是,越摇动,藤条越早断裂的可能性不就越大吗?“哪管这么多!为了这一口蜂蜜,死也值得……”。
这便是人类的贪欲。
佛说:“诸苦所困,贪欲为本。”(《法华经》)
贪欲让人麻木、颠倒,贪欲让人神志迷糊,贪欲甚至让人失忆、狂乱,贪欲最终让人永永远远困在轮回剧苦之中。
是什么让众生处苦而不知苦,履险而不觉险?就是这口中的五欲之蜜。这蜜比真正的蜂蜜厉害千倍、万倍。芸芸众生通通被这一口蜜迷倒、迷醉,将所有的生死险难、八苦逼迫抛在脑后,美滋滋地过着适意安闲、熙怡太平的小日子。
人类的所有悲哀之中,莫过于死都不知道自己是如何死的。
这幅《攀藤食蜜》图里的故事是按《佛说譬喻经》里的故事改编的,虽然情节不尽相同,但意涵一致。它所展现的就是我们人生实相,它让我们从五欲麻醉的迷糊麻木状态中惊醒,认清生命的本相。
毒龙猛虎欲相食,二鼠催落崖海池。
犹贪一点蜂巢蜜,真到死时悔来迟。
此如世人颠倒想,不知临终往生值。
普劝世人快觉悟,未到死时早修持。
我把这幅图打印出来,放在自己的办公桌前,常常凝视着它,免得这安稳平静、人人笑意盈盈的生活假象诳惑了我。
一一南无阿弥陀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