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庆当天看完《中国机长》,走出影院,心里些微有点遗憾。当然影片整体还是相当令人满意,惊险场景,特效镜头,色彩音乐,真实细节,简洁叙事又波澜起伏,加之实力派演员的倾心诠释,《中国机长》绝对称得上上乘之作,在电影发展史上也会占据一席之地,之所以仍有遗憾,是因为对《中国机长》充满了期待,对“中国机长”充满了崇敬,于是就不免有挑剔之嫌,苛责之意。闲话少叙,归入正题,且说遗憾。
遗憾一,人物内心刻画不够丰富细腻。
先说机长。机长最后固然凭借超高的技术将乘客安全带到地面,但是在挡风玻璃碎裂之时不会等闲视之,更不会心无波澜,虽说机长受过专业训练,肯定会临危不乱,按章程操作,但脑子当时是怎样地超速运转,应该有所体现吧?影片的处理或许是为了更靠近专业,或许是为了表现其冷静,但是讲故事就是讲故事,毕竟不是新闻再现,我觉得机长的担心焦虑思考还是应该精雕细刻的。这中间有一段机长眼前浮现出女儿的画面就很好,在危险时刻,人的思绪不是单一的,相反可能更复杂。
再说乘客。在灾难突然降临时,人们的反应是千差万别的,但肯定集体混乱,这点上影片给的场面很好,大量镜头给了焦虑不安惊慌失措的乘客,让他们尽情地喊闹、激动、失控,也以此来反衬驾驶舱里的机长在巨大压力下的沉着冷静。但鄙人以为乘客内心的表达是不够的,没有将人物的区别性做好,也没有将内心最深层的东西刻画出来,最后留下的印象只是混乱。这作为真实事件再现是很好的,但作为艺术作品就不够了。
三说指挥人员包括空军指挥员,你们的焦急、忧虑能不能表现力再强些?排除险情后你们欣慰激动的表现方式能否多样些?尤其那个空军指挥,事前事后一个表情,没有细节彰显,是为了表现军人的冷静吗?一飞机人的生命呀,担心是应该的吧?事故排除后的欣慰还是应该有的吧?
遗憾二,有些镜头表现力不够或剪辑不够好。
例如机长驾驶飞机利用云团空隙通道强行穿过云团,这一段最后将镜头摇在雪山云团对面,飞机最后利剑般破云而出,加上轰鸣的声响,冲击力极强,也吊足了观众的胃口。但是,这一段穿越既是短暂的也是漫长的,既是最快速的也是最缓慢的,既是充满希望的也是充满绝望的,既是最冷静的也是最慌乱的…种种情形不一而足,而我觉得影片只是表现出了但一方面,其矛盾性复杂性没有到位。这也是作为事实材料的一面最真实的呈现了,但作为电影其艺术呈现是不够的。
还有,作为主角的机长应该是镜头最多的,但导演给的有点少。或许直接刻画机长真是太难了,因为此时机长除了操作别的什么也不可做也不允许做,所以影片大量运用侧面刻画的方法,这在文学作品上也是很好的表现方法,电影也是同样道理。这样镜头剪接处理要求就更高,每一组镜头和机长的对接都要严丝合缝,让它们形成一体,只有这样表现力才强。但遗憾的是,侧写和正写之间好像有点脱节。
遗憾三,有些情节讲述没有落脚。
影片开始,乘务长在车里看着小情侣之间的卿卿我我,眼神里是羡慕和疼惜,推测应该是自己婚姻不是很幸福,演员的表演超级棒。飞机出现事故,作为乘务长敏感地意识到危险有多大,在她努力安抚好乘客后,一个细节出现,她慢慢转动无名指上的戒指。在生命遭遇不测时,生活中的不如意又算得了什么?还有什么计较不能放下?可是事故结束落回地面,乘务长自己的感情没有着落点。
遗憾四,主题指向不清晰。
不能不说整个影片还是很好看,让观众跟着镜头或兴奋或着急或绝望或期盼,但是这一系列镜头组合起来要表达得主题是什么?面对灾难时的人性?战胜厄运的力量?爱的支撑?平凡中的伟大?或许都有,观众可以自己解读。但影片最后机长表情严肃地说出了“敬畏生命,敬畏规则,敬畏职责”,我才恍然,或许这才是影片要表达的主题?这句话出来之后,除了让我想起乘务长安抚乘客时的镜头和她那句“请相信我们,我们受过专业的训练,有信心,有能力保证你们的安全”,但除此之外并没有让我很快地和其他镜头对接起来。
当然,此文开头就说了,惟以深爱,故以苛责。瑕不掩瑜,影片还是很值得一看。为《中国机长》点赞,为“中国机长”点赞,为全体民航人点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