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秉写作精品课堂(第十九期)
——名篇赏析之《荷花淀》
主讲人: 陈沁
同学们,晚上好!非常感激大家上次给予我的支持,围绕当期名篇的讨论都很热烈,令我对你们也增长了信心——咱们的天秉班会越办越好!这一期的名篇赏析比较特殊,是从《白洋淀记事》里择取的短篇小说《荷花淀》,说来好笑,摘文实在匆匆,抱着一摞高中的《语文读本》,却没有几篇能够称人意的,偏偏天公作巧、胡乱吹落的才为上品,美意之至!何以见得?在正式开讲前,我们先粗略地了解一下作者的资历吧。

一、作者简介
孙犁,是一位我并不怎么熟悉的作者,或者于语文书的寥寥数页中,我们有过几面之缘。接触《荷花淀》前,一切仍是茫然的!关于他,官方资料上这样写: “中国现当代小说家、散文家、早年参加抗日工作,曾任河北抗日学院教官,任晋察通讯社、晋察冀边区文联、晋察冀日报社及华北联合大学编辑、教师等职业。” 自然,引用的资历不是全部,不过到此为止,我们基本掌握了他写成优秀纪实散文的条件,这就够了。《白洋淀纪事》一书是孙先生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散文集,致力于反映白洋淀地区、冀中、晋察冀边区一带人民的抗日斗志及事迹,《荷花淀》收录其中,是较为出色的短篇,就连放进《语文读本》此类杂烩里,亦行云流水,笔法清新,没有一点逊色!

二、角色的主要表现方式: 依据性格安排
我们常常惊羡,为什么名作家可以把人物表现得那么生动,角色与角色之间几乎是分明的,这里面有没有什么学问呢?有!大得、深得咧!由此,我们从文中的主要人物入手,一同来分析其中的奥秘吧!

(一)水生媳妇、水生
水生在《荷花淀》中扮演着一个英勇、大方、长本事的角色,而媳妇与他同处战争的形势下,因为枪不能举,体力也不如一般男子强劲,故而只为女流,在家为他守着双亲,言语上显得相对弱些,有点忍气吞声的味道。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的《语文读物5》第19页,有这么一段——

这里,是夫妻会面的对话,可以看出,水生比较主动、急切,而媳妇回应不急不慢,却比水生多出一些观察和关心。文中可以得知,水生是准备到大部队去了,匆匆忙忙赶回通知妻子,问话却很随意,知道个大概便不再追问,且交代时大大咧咧,一副信心十足的样子,仿佛只嘱咐几句,就能看到妻子把家务都处理得当似的。媳妇对于丈夫的“信任”,很是无可奈何,家里的老人年纪大了,小孩又不顶用,几口人一边眼巴巴地等着开锅,一边想子弹什么时候丢过来,眼前的汉子仅高声安慰几句,便救他的国去了。他愈是“无谓”,她愈是有苦说不出。

(二) 青年妇女们
俗话说,一个女人等于500只鸭子。那么,这些民兵的媳妇聚集起来,能吱吱喳喳地打成一片是一点也不奇怪,更别说,她们年纪相当,承担着同样的辛劳、同样的糟心,拥有着同样的牵挂、同样的青春。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的《语文读物5》第20页,有这么两段——

1. 这里,是各自丈夫临别前,妇女七嘴八舌地吐着彼此的愁闷,甭管丈夫安顿得好好的,激动地商量着——家里的公公婆婆不放心,一定要求她们去走一趟,送衣裳、送被子什么的。闺情难遣,一碰面,就有了新的主意、新的借口、新的盼头,岂不乐哉?

2. 这里,是妇女们转瞬忘了烦恼,纷纷取笑自家男人的一节,戏谑式的口吻,侧面表现了对丈夫的熟悉、宠溺,及为人妻子的理解,这样的她们活泛、幽默、格外讨人喜欢。同上述(1),在整整一节中始终不曾着力表现一人,而是对兵嫂们的集体写照,使读者对她们的印象更为可亲。

(三)战士们、敌人
《荷花淀》在角色的设计上下了非常大的功夫,且能“隐而不现”,上述出现个别冲突时,处于主角部分以对白的形式烘托,若出现集体冲突,处于配角部分则以叙述的形式烘托。战士们和敌人属于敌对关系,暗地里打游击战,故而应重点描写战火纷飞的情景。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的《语文读物5》第21页,有这么一段——

这里,妇女们察觉到了荷花的不对劲,似乎藏着半截人影呢,但模模糊糊看不清,侧面说明战士们隐蔽得深。接下来,“射击、投、冲”一系列动作下来,敌人的船被击沉了。攻击迅速,体现了战士们行动果断,有胆有谋,另一方面,敌人与我方的相峙,只一笔带过,体现了敌人的愚笨、不堪一击,战士们战术高明。

三、比喻的不同出场方式: 依据情节设计
自古以来,汉语言文学研究者们对于比喻这一修辞手法的解释太过单调。然而,文人落笔,是不需要刻意去模仿什么旧有陈式的,只考虑怎样写它会生动,所以,形成的修辞气象万千,无意却有意,留待挖掘,再去形成后人的陈规。由此,我们从文中摘锦了三处,为了讲解方便,一一赋予定义,一同来分析其中的奥秘吧!

(一) “生活式”比喻
“生活式”比喻,我个人定义为: 根据人物身份,在夸赞他(她)临危展现出的一样本事时,取其生活元素中另一相熟的活计进行正衬,体现其灵巧。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的《语文读物5》第21页,有这么一段——

这里,妇女们以为自己快要被鬼子发现了,赶忙使起舵来,由于时常走水路,她们划起桨比谁都熟,像织衣时的梭子飞快,赞美了这些青年妇女们的聪慧、勤劳。

(二) “连缀式”比喻
“连缀式”比喻,我个人定义为 : 以一处比喻做头,其余主体的喻体皆取其喻体的相近特征,使之连成一串,掀起美的意境,营造画面的完整感。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的《语文读物5》第18页,有这么一段——

这里,水生媳妇编的席是洁白的草地、洁白的云彩;荷花淀里也是一片银白,水里还掀起了浮白的雾。无人的清早,浸入了寂静孤清的美丽,她的周身与淀融在了一起,生活也是相依相赖……

(三) “心理式”比喻
“心理式”比喻,我个人定义为: 喻体与当下所处环境相配,是人物在那个情境下心里所希望的东西。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的《语文读物5》第21页,有这么一段——

这里,一层层荷叶此起彼伏,亭亭玉立,像保护她们的铜墙铁壁,而粉荷花则似箭心,高高挺出,为她们站岗放哨。可见,荷花淀是故乡的一寸土,她们在这儿流连了几个春夏秋冬,彼此之间有感情,在她们心目中,荷花淀正如母亲一般,爱护自己的女儿,坚决不让自己的女儿沦为日本人的刀下魂。

四、场景决定语言风格
你能想到吗,一 篇/部 小说的语言风格,直接关乎其与小说场景的和谐程度!若发生在繁华都市,则语言讳莫如深、华丽且含蓄;若发生在乡下田间,则语言挚朴清丽,率真活泼。由此,我们从文中摘锦了五处,提炼出了不同层次,一同来分析其中的奥秘吧!

(一)拟人化,以物衬人
“拟人化,以物衬人”的意思指的是将角色手中正拿着的东西拟人化,反映角色的生活风貌,多在展现其平时的勤劳。但对于角色本身来说,只是一个小小的侧面。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的《语文读物5》第18页,有这么一段——

这里,苇眉子在水生媳妇的怀里跳跃,其实为水生媳妇编织苇眉子的飞快,湿润润、又薄又细摞于她手中,竟没有半点生疏,体现了她勤于生产、无怨尤操持家务的优良作风。

(二)“问候”热闹,盎然生机
“ ‘问候' 热闹,盎然生机 ”的意思指的是为了展现丰收情况,而间断使用了一些设问句,仿佛文中的人物在交流,自成一派盎然生机而且随着交流气氛的升温,也会引起读者的关心。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的《语文读物5》第18页,有这么一段——

这里,设问的开头有三个: “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每年出多少苇子”、“编成了多少席”,它们分别引出了芦苇收割和席子出口的画面,且设问的回答以优美、富有音乐感的文字为应,村民们的喜悦扑面而来,若闭上眼轻轻嗅,绝对是热闹非凡的,方才出炉的香气都吸进去了。而文章这一节之所以多用设问式语言铺陈,是因为乡下环境较为简陋,各家之间却来往密切,且热心嘘寒问暖,行走在田间,常听见那边埂上的农民大声问这边:“嘿,你今年谷子收得多啵?” 类似的设问却很少出现在都市小说的描写里,作者如此设计只是真实性地还原场景。

(三)场景特写,叩人心扉
“特写”的概念可从传统的“新闻特写”中得来,即抓住富有典型意义的时间和空间,通过一个片段、一个场景、一个镜头,对事件或人物、景物做出形象化的报道。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的《语文读物5》第20页,有这么一段——

这里,选了“几个女人羞红着脸告辞出来”作为富有典型意义的时间,其次,快到晌午了,天空万里无云,风意外地从南面拂来,越过苇尖,见水处无小船落脚,故而在水面跳舞,却随意摇荡,没有目标。妇人们与丈夫错肩而过,出来望见澄静的河面,但觉清新中略捎了些凉意,失落,因一望无际,人无迹可循,只有一丝美好能够疗慰。

(四)景随人情,寄以希望
“景随人情,寄以希望”的意思指的是景物的情态、去向在怀有心事的人物眼中有着某种喻意,以此寄托内心希望。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的《语文读物5》第20页,有这么一段——

这里,丈夫们早早地离开了,女人们划着船顺手捞些菱角,菱角很嫩很小,恰如年轻的丈夫们乳臭末干就被征兵往前线了,做媳妇的把它重新扔回去,似对丈夫的怨——既然你们男儿天生就适合带兵打仗,那就回去吧,我强行扯你回去,也只是误了你的前程。果然,“顺手又丢到水里去。那棵菱角就又安安稳稳浮在水面上生长去了”……

(五)承上结尾,顺水人情
“承上结尾,顺水人情”的意思指的是在描绘乡下生活图景的时候,结尾常常以承接上面内容(上面多为对白)为主进行后面人物活动的交代,因其“顺水人情”,故而显得流畅自然,符合场景,不做作。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的《语文读物5》第22页,有这么一段——

这里,妇女们在抗日当年的秋季里,不甘人落后,学会了射击、防御警戒,还能配合子弟兵作战,整节看似语言朴实,意至末尾时甚至还“淡”了,却“淡”得恰当,贴合农村妇女纯朴无华、干活伶俐、敢于保卫家园的品质特征,成为最后的点睛之笔!

同学们,到这里,本期的内容就结束了,对于《荷花淀》,大家是不是还能发现什么精彩之处呢?在本期的作业里就可以畅意地抒发你的见解了!欢迎随时私下探讨,下一期同一时间,我们再见!希望大家都能有所启发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