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大以来,按照中央和山东省委省府的战略部署,聊城紧密结合自身实际,开展了声势浩大的生态文明市创建活动。短短几年间,创造了普适性极强的生态文明建设“聊城现象”。作为一个学习研究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始终关注聊城生态文明市创建活动的理论和实际工作者,我在感到由衷的喜悦之际,更多的是对创造“聊城现象”的人们深深的感激和敬佩。
聊城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经验十分丰富。在我个人看来,概括起来有15条,即
“一次跨越、两化互进、三箭齐发、四轮驱动、五子登科”:
――实现了从农耕文明跨越工业文明步入生态文明的历史性跨越;
――做到了用生态化改造工业化、生态化和工业化“两化”互促共进;
――运用党政强力推进、企业率先引领、社会积极响应三大举措整体发力;
――把经济调(结构)转(方式)、科技创新、节能减排、目标考核作为四大抓手;
――收获了经济高速发展(挣了票子)、环境显著好转(不伤身子)、民生持续改善(惠及孙子)、社会不断进步(不出乱子)、示范效应明显(创了牌子)五大效益。
聊城经验之所以弥足珍贵,就在于她的普适性。作为一个欠发达地区,如何尽快实现现代化?这是每一个此类地区的领导者和人民群众都极为关心又迫切需要解决的大问题,也是众所周知的大难题!难就难在如何既实现工业快速发展又少破坏甚至不破坏环境。这个难题,发达国家没有破解,他们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工业文明老路;我国一些发达地区没有破解,他们更多的是沿袭传统工业文明的老路;广大的欠发达地区更没有破解,许多地方还在信奉传统的工业文明老路,怀疑以至抵触生态文明之路。值得欣慰的是,聊城人跳出了传统工业文明的老路,走上了生态文明的康庄大道。他们打破了工业化与生态化势不两立的神话,以自己切身有效的实践,明白无误地向世人表明:生态文明之路是必须的、可行的、能够成功的,聊城市能够做到,发达地区更应该能够做到,所有欠发达地区也应该可以复制。这是聊城人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乃至全球可持续发展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正因如此,中央和山东省有关机构才决定举办了中国(聊城)生态文明建设国际论坛。论坛聚集了数百名国内外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研究者和实际工作者,党和国家领导同志、中央有关部委及山东省领导、业内顶级专家学者、广大新闻媒体的记者出席会议,围绕以绿色循环低碳高速发展的工业与生态文明为特色的“聊城现象”,多维度、广角度深度解读聊城生态文明建设经验,形成了一批高质量的观点、建议和极具震撼力的《生态文明聊城倡议》以及大量的新闻稿件。这些成果,既是聊城生态文明建设光辉历程原始风貌的真切展示,也是参加论坛的领导专家代表及媒体记者心声的真实流露。
我们欣喜地看到,刚刚胜利闭幕的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起列入改革发展的整体规划,并做出部署,这是从战略全局上对生态文明的高度肯定,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为此,将中国(聊城)生态文明建设国际论坛的成果及时结集出版,公示与众,意义非同寻常。
聊城,是生态文明希望之光升起的地方。我坚信并真诚地祝愿:乘着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东风,聊城生态文明建设的星星之火,必将燎原在祖国的大地海疆!
(2012年11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