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种说法:历史上有两个半圣人。第一位当然是孔子,当之无愧的圣人。第二位是明朝大学者王阳明,心学创始人。那么半个圣人指的是谁呢?他就是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首——曾国藩。
据说,曾国藩是曾子的七十世孙。第一次听到他的名字,源自于这个故事:曾国藩小的时候非常笨,背书都要比别的小孩多背好久。有一天有个小偷准备去他屋子里偷东西,结果曾国藩一直在背书,而且还背不下来。小偷等了好久,一怒之下踢开曾国藩的房门说道:这么简单的书,我都背下来了,你还背不下来,白痴!说完就走了。就是这样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大清朝的中流砥柱。他建立湘军,讨伐太平天国叛乱,立下了不世之功,是无数后人的楷模。就是这样的一个“笨人”,成了半个圣人。毛泽东曾这样评价: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曾国藩,何等人也!
今天在上班的路上,听樊登读书时正好听了《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这本书,受益匪浅。本书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拙诚、勤勉、务实、自律的“文正公”曾国藩,一个矛盾、挣扎、深嵌体制核心的职业官员。
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他的笨拙。
曾国藩整个家族的资质都非常平庸,除了上述的故事之外,据说考秀才连考7次,到23岁时,才以倒数第二名的成绩考上,而同时代的好朋友左宗棠,14岁考上秀才。他的学生李鸿章,17岁考上。梁启超11岁就考上秀才。李鸿章说自己的老师是“儒缓”,左宗棠讲他是“才短”,自己这样评价自己:“吾生平短于才。”
就是这么一个愚笨之人,创造了很多别人都难以望其项背的奇迹。首先他是一个高明的军事家、战略家,太平军蓬勃兴起,从皇帝到大臣,或急于求成,或悲观失望,满朝如无头苍蝇,举国束手无策,但只有曾国藩独辟蹊径,以超人之胆识创立了湘军,让摇摇欲坠的大清王朝得以苟延残喘。其次他非常善于审时度势,剿灭太平军后,他的功名如日中天,但他毅然请求削去自己的大权,急流勇退,才得以一生出将入相。30岁后的他深通官场韬略,官场功夫如同太极高手,善于化解种种难题于无形之中。
一个笨拙之人为何会如此精明呢?其实,正是他的笨拙才成就了他的精明,就像曾国藩自己所说“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因为笨拙的人只会一条道走到黑,不撞南墙不回头,所以有超乎常人的勤奋、踏实、吃苦精神;另外笨拙的人不懂取巧,遇到问题只会硬着头皮去,因此不留死角;最后笨拙的人也知道自己不如别人,所以功夫下的深,基础打得很扎实、牢固。结果,终成大业!
想想如今的我们,生活在这个浮躁的世界,哪个人还会静下心来,用笨拙的方法,稳定踏实的努力着。
拙成、耐心、勤勉、自律,成就了曾国藩,难道不耐人寻味吗?

【无戒学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