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一个新闻吸引了我的注意。
在山东青岛的一位90后宝妈原想和女儿同归于尽,先后尝试跳海、割腕,未能成功。最后用被子将自己和女儿蒙住想一同窒息死亡,却不料自己意外苏醒,但是年仅八个月大的女儿却一去不复返了.....
缘何亲手害死女儿?
原来,自己从小在“重男轻女的”环境中长大,极度“缺爱”;而长大后组建家庭,丈夫的背叛,婆家同样的重男轻女,让她觉得孩子会重蹈她的覆辙,所以不如提前结束女儿的生命。
没有了生命,自然就体会不到痛苦。
哦,这是一个用生命的代价来为原生家庭的错误买单的故事。
从电视剧都挺好的热播,开始引爆对于原生家庭的广泛讨论。到后来吴谢宇弑母案,还有最近的年轻妈妈杀死亲生女儿,都在一次次让大家不断思考原生家庭对于个人的意义与影响。
我们常说,上帝对于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但是事实是,只有在生命终点时上帝才给予我们公平。我们样貌,智力,还有家庭已被上天所选择。而父母对个人人格的培养有着很大的影响。
其实,原生家庭的影响比我们想象的要深远。

1
与父母的互动模式成为朋友、伴侣关系的模板
心理学家认为,我们与早年的照顾者(主要是父母)之间的互动模式,会成为我们以后形成伴侣或朋友之间亲密关系的一种框架。也就是从某个程度来说,我们与父母的互动会投射到我们的关系中。
比如在一些女闺蜜之间,常常爱以“爸爸”“女儿”的父女关系相称,虽是一种开玩笑口吻,但是这种称呼却反映了与父亲之间关系的投射,双方将与父母之间的互动模式带到对方身上。
再比如之前令人瞠目结舌的台湾爷孙恋,两人相差近40岁。女生林靖恩从小受到父亲的打骂,曾言“爸爸只是形式上带我长大。”因此 ,她会爱上比他大李坤城也是与父亲的关系所影响,想得到从父亲身上得不到的爱。李坤城由于年龄原因,有年轻男士所没有的成熟,犹如父亲一般,而从小得不到父爱的林靖恩很容易将对方看作父亲,想从对方身上得到之前所得不到的爱。

所以,与父母的关系深刻地影响我们之后的人际交往。假如家庭中,父母之间的关系是充满爱与信任,父母双方懂得互相表达各自的情感,那么孩子长大后就会同样的方式去处理人际关系,并相信他会因此得到同样的有爱的回应。
例如综艺中常有亮眼表现的刘宪华,可以说是爱万物的典范了,常常对男女老少表达自己满满的爱,时不时问大家“你爱我吗?”还掏出爱心,让人觉得好笑又温暖。虽然大家常常会害羞地拒绝他太热情的爱,但大华还是一如既往地对他人表达爱,相信大华一定从小就在爱的氛围中长大,从而延用这种表达爱的模式;

相反,如果父母之间关系冷漠,甚至有暴力的存在,那么孩子长大后便会认为暴力在关系中是允许存在的,从而在人际关系中,更可能用使用暴力。例如一些臭名昭著的杀人狂魔背后往往有一个充满暴力问题的家庭。
2
但是,原生家庭给我们的影响我们一辈子都无法摆脱吗?
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一书中说到:“人,并非是一个存粹有生物因素决定的,有原始冲动欲望对其的一成不变的个体,也绝非绝对由文化环境所操纵的木偶。”
当我们过分强调环境对人的塑造的时候,我们便忽略了人对自己性格人格的塑造。
首先是基因对人本身的塑造。
早在妈妈肚子里,其实性格一部分已经被我们的基因所决定了。例如,拥有长重复序列多巴胺D4受体基因(DRD4)的人拥有追求新奇的刺激的人格特质。 多巴胺,一种传递兴奋及开心的脑内分泌物,拥有该基因的人比一般人在一般情况下分泌的多巴胺较少,但是多巴胺又是人体不可或缺的,它可以使人感受到愉快与欢愉。因此为了得到更多的多巴胺刺激,拥有该基因的人们就会通过更危险的手段来获得多巴胺,从而拥有追求新奇与刺激的人格特质。
还有最重要的,我们人本身对与自我的塑造。
我们并非“木偶”,我们仍有能力创造一个你想要成为的人。
即便父母深刻影响我们的人际关系,但是成年后通过自身的努力,也可以逐渐将原本不健康人际互动模式扭转成健康的关系。最新研究发现,那些努力获取安全健康关系的人,和从小就建立起健康安全的人际关系的人,在亲密关系中的满意度相差无几。
所以,我们是自己的主人,我们有选择的自由,有改变自我的能力。意识到这一点对于我们尤为重要,才不会落到宿命论中,整日自怨自艾。假如一个患有忧郁症的人将所有原因归结到父母,那么病情就永远无法痊愈。只有当他意识到自己的能动性,才可能为之做出努力,才会进步,病情痊愈才有实现的可能。
3
存在主义流派认为,其实人生本就矛盾,我们既有自主选择的意志,又只能拥有有限的自由,这就是人生存在的本来面目。
而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接受,接受人生本来的面貌;同时放手,放过父母,也是放过自我。
父母有错又如何?你的生命只能为自己买单。
只是可惜,那个八个月的孩子,还未等到自己改变的那一天.......
而坐在屏幕前的你,还有改变的机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