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史闲话

作者: AnAn同学 | 来源:发表于2017-11-07 21:30 被阅读0次

      提及唐朝,必言一个“盛”字,既所谓盛唐,唐之强盛,文化贸易繁荣昌盛,雍容华贵,胸襟开放,包容四海,联通东西,是我国历朝历代中对中国历史文化、国家版图、民族结构的形成影响最大的朝代之一。唐享国二百八十年,历二十一帝,期间纷纷扰扰,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

唐史闲话

  (盛唐版图,图片来自网络)

      生于居于长安,自然对有关长安的人文历史格外关心,前些日子疏读白话唐史,发现些许趣事,此处不妨与诸君分享,以供消遣。

一,唐朝是中国历史上都城被攻陷次数最多的朝代。

      都城被攻陷次数为历代之冠,这个头衔可能很难让人联想到唐,毕竟强盛如唐者,中国史载少有,虽开元后盛极而衰,也当不至于此。可唐朝却结结实实的拿下了这个不太光彩的记录。我们先来看看唐都长安历次被攻破的历程,除去唐昭宗一朝自潜一次、被挟一次及朱温强迁唐都,有记载的唐朝都城陷落有四次。

      第一次,公元755年,安史之乱。安禄山兵破潼关函谷关直取长安,玄宗出逃成都,遂长安陷落。唐军行至马嵬坡前,将士兵变杀死杨国忠,逼玄宗赐死杨贵妃。玄宗不得不借坡下驴,一代美人香消玉殒。正是“六军不发可奈何,婉转蛾眉马前死。”、“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玄宗晚年难忘美人,多次找方士探寻,也算是痴情种子吧。

唐史闲话

  (马嵬坡兵变,图片来自网络)

      大约中国古代国事祸乱皆好归咎于女子,如妲己、褒姒,杨玉环亦是。岂知男子掌权,放任贪腐、私欲无度、视听混淆,而成祸乱之势,女子纵有天大之能,可遮天欤?

      756年,玄宗让位于儿子李亨,是为肃宗,自己做起了太上皇。肃宗至德二年打退安史乱兵,长安光复。

      第二次,763年吐蕃兵犯长安,城破,唐代宗逃至陕州。只是番兵并无长久占城之习,一味大肆抢掠,故仅十五天后,郭子仪就带兵联合回纥部收复长安。

      第三次,唐德宗年间,藩镇割据已成尾大不掉之势,781年,发生“四镇之乱”,藩镇军队进逼长安,德宗逃奉天、梁州,都城失陷。好在诸藩镇之间也是互相猜忌,为保权势,一些藩镇长官上表追随德宗,德宗也许以高官厚禄,故朝廷军队与效忠皇室的军队联合反攻,784年,克服长安。

      第四次,有唐一代的逃亡天子唐僖宗881年,国政祸乱,民生凋敝,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便是大名鼎鼎的黄巢起义。“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起义军攻破长安,僖宗出逃成都。无奈农民起义尤其固有的历史局限性,虽轰轰烈烈,却鲜有善终者。攻城有余,而守成不足。故883年,唐庭用沙陀李克用收复长安,起义军失败。但经此一闹,藩镇割据愈演愈烈,互相攻伐,唐庭无力控制,亡国之兆已显。且起义军中诸多人投降唐庭,竟被接纳,又埋下祸乱伏笔。其中便有之后另唐室闻之色变的“猪瘟”朱全忠。

唐史闲话

(黄巢起义,图片来自网络)

      都城四次陷落,加昭宗两离,朱温迫迁,唐都长安前后总计七次失,为历代之最。都城乃古代王朝之象征,都城陷落往往是一个王朝的灭亡。如隋之灭陈,兵临城下,一片降幡出石头。纵使不至亡国,也必定使国家元气大伤。如犬戎破周之镐京,强秦破楚之郢都。但像唐都长安之一再陷落者,却是少有。

      唐都缘何屡次失陷,笔者浅见有以下三点:

      第一,唐长安城面积巨大,守备困难,防御偏弱。自汉初高祖定都关中,采纳娄敬的建议营建长安城开始,经历代建都,长安城规模不断扩大。到唐代,长安城规模已在中国封建史上空前绝后,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巨大的面积带来的是防御的困难,需要投入更多的兵力加以守备。但唐代,尤以安史之乱后,藩镇拥兵自重,国中兵少,难以维持。再者,长安建城于渭水谷地之广阔平原,向来以潼关、函谷关为凭,一旦两关失守,敌军一马平川,破城只是朝夕之事。

唐史闲话

(唐长安城平面图,图片来自网络)

      第二,有唐一代对国都失陷与否并不特别在意,都城在政在,都城失政还在。杜甫有诗言:“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故恐在唐人的思维里,国,也就是都城的失陷并不会对政权的存续产生太大的影响。帝王出逃也都是避其锋芒,战略性撤退。对于当时人口已超百万的长安来说,其存在更像是一种象征的意义,它是长安,它只是长安。而且以当时长安的规模与人口,即使一时失陷,只要百姓不离心,也会早晚光复。

唐史闲话

  (“诗圣”杜甫,图片来自网络)

      这里要特别提一下洛阳,也许有人说洛阳其时也是唐的一都,故长安失陷政治上的影响意义不大。的确,当时洛阳确实与长安并称两京,可洛阳在有唐一代的影响力是远不如长安的。洛阳得其地位缘于隋炀帝为享运河水利之便而定东都,          到唐高宗年间,因武氏为得后位掐死其襁褓中的女儿,后居长安常常做噩梦,故怂恿高宗移居洛阳。武氏称帝后,定都于洛阳,因其喜牡丹而迁牡丹植于洛阳城,遂成今日之洛阳牡丹。虽此时定都洛阳,然中宗复位后仍还都长安,洛阳得角色类似后来的重庆,作为“陪都”的角色。

唐史闲话

  (洛阳牡丹,图片来自网络)

      第三,藩镇割据,中央无兵。长安时常陷落,尤其安史之乱后多次陷落,皆因藩镇割据,中央兵力单薄,故不管是外敌入侵,还是藩镇作乱,长安城都难以抵御,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二,有唐一代女性空前解放,是史上最开明、开放的一朝。

      现代以来,女权运动轰轰烈烈,席卷全球,女性解放空前高涨。殊不知,远在唐朝,妇女也曾得到过一次相当程度的解放。在古代中国,从远古母系社会过渡到父系社会后,女性一直处于弱势的地位,一切以男性权利为主,女性所受压迫甚矣。尤其宋以后,理学兴起,三纲五常,贞节牌坊,女性人格颇受打击。及至明清近代,女子裹小脚、被买卖等更是灭绝人性。所以唐代女子的解放与自主程度,在历代是独树一帜的。

      唐代女性的解放,可以说与唐代开放、包容的国家态度是有很大关系的。从现存唐代的服饰样式相关文物看,唐之女子着装有相当之自主权,而且着装颇为大胆。宽衣袒胸、薄纱轻丝之装束,放之现代也算大胆、时尚。因民族融合之故,女子着胡服马靴者在长安街头也比比皆是,女子男装者更被视为时尚。所谓“短衣襟,小打扮。”服装的自主选择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女性解放的标志。纵向对比,唐之前无如唐之女子打扮穿着之世,后代更是不可想象。宋明之时,女子衣着样式单调,包裹严实,稍露肌肤便可能被指放荡,令全家蒙羞。另外,唐代女子改嫁也是常有之事,合乎人性。所以生活在唐朝之宽容、开明之世,实为女子之福。

唐史闲话

(唐,周昉《簪花仕女图》,图片来自网络)

      再者,唐代女子解放、女权上升与武氏称帝也有一定关系。武氏原本名讳无从得知,得势后取一“曌”字,意为“日月悬空”。其人初为太宗之才人,后为媚娘。太宗病卧之际,与当时为太子的高宗眉来眼去,私结连理。太宗死,照例武氏与其余没有子嗣的先帝宫人被送至长安城外感业寺出家为尼。谁料高宗情深,寂寞难耐,父丧期未满便暗中与武氏幽会,后将武氏接入朝中,封为昭仪。大概唐皇室源自外族,尚有妻子父死子继之陋,故并不在乎,时人也不以为怪。

      这武氏也是颇有野心权术之人,为当皇后,竟亲手掐死襁褓中的女儿嫁祸他人。也因高宗向来懦弱,加之朝臣放任,这武氏竟于三年内坐上了皇后的位置。高宗体弱,政事多由武氏处理,其后排除多名异己,遂把持朝政。高宗死后,武氏又先后废掉中宗、睿宗,于690年改国号为周,都洛阳,自己做起了皇帝,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流传千古。亏得武氏一门尽是些纨绔膏粱,武氏终究没把帝位传给侄子。后趁武氏年迈,宰相张柬之、许敬珲等人发动政变,逼迫武氏退位,复立中宗李显,唐朝才得以恢复。武氏死后遗诏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故后世也多称其为武则天。

唐史闲话

(武则天像,图片来自网络)

      武氏当朝时,自身女性解放程度极高,开放自主。其好蓄男宠,有名者如张宗昌、张易之兄弟,大和尚薛怀义等,这些下身功夫了得之徒也都借武氏之威行诸多为非作歹之事,而人莫敢言。有唐一代,尤其王朝前期之女性,天性解放,对自身的自主观念都很强,又有武氏垂范,故王公女子、女官大臣也都争相效仿,男女之事开放稀松平常,如高阳公主、太平公主、上官婉儿等皆是此类。民间虽无多少记录,但料想也是有的。

      唐代女性的生活也很丰富多样,不像后世拘于相夫教子,唐代之女性能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打马球、玩斗鸡、下馆子都是常事。政治上,女子为官且位显者也以唐朝为先。

唐史闲话

  (马球图,图片来自网络)

三,唐以道为国教,儒为政本,佛法昌盛,三教互相发现、互相融合,也是史上鲜见。

      中国古代王朝,为强化思想统一,为政者好择一种学说从之,但往往过激,造成一家独大、倾轧各家之势,遏制思想的发展与多元。即便开放如思想喷涌、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各国也都是取一种学说用之,在其国内则其余学说虽有传播,却相当弱势,如秦国之用法家。汉武帝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独大的局面,其余各家相继式微,黄老之学与佛教思想也只是时而闪现,作为配角。

      李唐立国,因姓李,故认道家之祖老子为源。老子姓李名聃,正与李唐国姓一字。大凡立国之族,皆好追寻根本,以正其道统。远如商人“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周人之祖履巨人之足印而有稷等带有君权神授色彩的传说,到刘邦立汉,自证其母因梦一龙驭其上而有刘邦,及至唐之认老子祖,皆是此类。唐以老子为先祖,故道为国教也是自然。

唐史闲话

  (老子画像,图片来自网络)

      儒家自汉独尊以来传承千载,已不可逆,且儒家为国政之根本,聪明如唐之统治者当然重视。故唐发展科举,又广开了儒生进身之路。

      到了唐代,佛教更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除了举世闻名的玄奘法师西行传回大乘佛法外,禅宗也是于唐时兴盛。其时“南能北秀”,又经马祖道一、石头希迁等发扬光大,禅宗遂成显门。时至今日,禅宗还有巨大的影响力,对中国人思想的形成产生过巨大影响。此外,佛门密宗东入日本,开今日日本佛教之先。又入青藏,为后世八思巴、宗喀巴等大师创教立说提供了思想基础。

      佛教的传播也意外的推动了文化领域的繁荣,唐代与佛学禅意相关的诗句汗牛充栋,佛教相关的绘画文艺制品更是不胜枚举。唐宪宗迎请佛舍利,韩愈上疏反对被贬,竟也意外得出“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之千古名句,不可谓不妙。

唐史闲话

  (韩愈像,图片来自网络)

      其实,唐代文化兼收并蓄、开放包容,许多宗教都得以在唐都长安传教,如景教、祅教、摩尼教等。今日西安碑林还有《大唐景教流行中国碑》文以作证当时思想届的开放。不过主流者,乃儒释道三教,三教相辅相成、互相融合,对中国的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只是后人把路越走越窄,越走越僵,失去了思想的活泼与多元,这里不表。

唐史闲话

(大唐景教流行中国碑拓片,图片来自网络)

四,唐代虽贸易繁华,联通东西,但商业种子并未突破,老百姓生活并不便利,夜生活基本没有。

      唐之繁华富庶,历代公认。诗圣有诗:“遥忆开元全盛时,小邑尤藏万家室。”小小的城镇都有万邑之家,以当时的人口计,也是不得了的事。只可惜唐经安史之乱盛极而衰令人慨叹。

唐史闲话

  (西安博物院,图片来自网络)

      唐长安城规模宏达,结构严整,有坊有市,坊市分离,如棋盘装。现在到西安博物院等博物馆看唐长安城的模型沙盘,也不免感叹其规模之大,布局之精,结构之妙。不过虽有东市西市与各种各样的坊供商业买卖,但长安人民的生活却并不便利,为什么呢?因为唐朝的坊市都是有围墙的,而且坊市开放允许交易是有严格时间限制的,早上开锣开市,下午鸣锣闭市,坊市晚上都是要关门的。商业的种子并未在有唐一代取得突破,人民的生活还是受到一定得限制。而且唐朝有宵禁,老百姓的夜生活是很单调的。所以要是生活在唐代的长安城,晚上三五好友喝点小酒,想到街上买个花生毛豆佐酒都是不可能的。直到宋代,中国才出现了夜市,坊市也没有了围墙,才有了“花市灯如昼”的场景。

唐史闲话

(宋代夜市景象,图片来自网络)

      以上乃是鄙人读史些许所得,还有其他,却也无力写了。才识浅薄,多有疏妄之处,望见者包涵。只字闲言,以供消遣。

                                                            (元贞)

相关文章

  • 唐史闲话

    提及唐朝,必言一个“盛”字,既所谓盛唐,唐之强盛,文化贸易繁荣昌盛,雍容华贵,胸襟开放,包容四海,联通东西,...

  • 史强:我的中年油腻,你们遥不可及

    ——闲话三体之七 一 按照冯唐的说法,史强算是一个标准的中年油腻男。 名字油腻,叫强的全国不下几千万,放人堆里都找...

  • 闲话读史

    最近一直在看近代史,尤其是鸦片战争的部分。开始看的时候就是怀着一种好奇心理,想知道为什么会发生鸦片战争,以及那场战...

  • 唐修八史

    唐修八史唐初修有八史, 包括《晋书》、《梁书》、《陈书》、《周书》、《北齐书》、《隋书》、《南史》、《北史》。 其...

  • 征书启事2

    本人对唐史感兴趣,我想知道了解唐史除了《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贞观政要》《大唐新语》《唐语林》《唐会要》...

  • 《长安十二时辰》一日看尽天下恶,轮回更替,皆天下私属因,此两千年

    史云,唐成于暴隋。 隋史其表亲唐写也。为前朝立秽史,凡二千年封建史之好,利也。如此,则隋未见得坏,...

  • 壬寅八月十五日偶书

    又是中秋至,阖家团圆日。 疫情阻归程,明月寄相思。 亲朋长安康,闲话抗疫史。

  • 今年高考语文文言阅读考什么

    一定选自唐史列传某篇。

  • 1215|读史14——唐初武功五

    今日继续阅读吕思勉先生的《隋唐五代史》,已阅读至唐史第六节——《唐初武功五》。 本节开篇总述—— 唐平西域,与突厥...

  • 简画唐史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唐史闲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cdsm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