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瀑布联句解析

瀑布联句解析

作者: 人杰地灵1 | 来源:发表于2018-05-14 17:55 被阅读0次

瀑布联句
李忱、黄檗(唐)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这是一首典型的咏物诗,咏物诗是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的诗歌,诗人通过具体某个事物的咏叹从而表达诗人的人文思想。在咏物诗中,作者或流露自己人生态度,或包含某种生活哲理,或表现作者生活情趣。因此,这首诗表面上描绘的是气势磅礴的瀑布形象,但实际要表达的却是作者志存高远、不甘落寞、有远大抱负,有雄心壮志。

这首诗题为《瀑布联句》,既是联句,因此为两人合作所成。是唐宣宗李忱和黄檗禅师合作完成的一首诗。

据《庚溪诗话》记载,当时还没当上皇帝的李忱与黄檗禅师一天在山中同行,观看瀑布。黄檗禅师远望瀑布,见瀑布飞流直下,于是咏出上联“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但咏出这两句之后就没了下文,一时得不出下联。李忱当即说到,让我来给你续上两句,于是接到“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写瀑布的诗已经有李白的名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所以前两句“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并无多大新意,高但高不过“三千尺”,落也落不过九天的银河,所以无法超越李白的千古绝句。

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瀑布的溯源,经过艰难险阻之后,从山崖上一落而下,形成蔚为壮观的瀑布。此句抓住瀑布形成的曲折过程,赋予无生命的瀑布以活生生的人格。“不辞劳”三字更是赋予瀑布拟人化,体现瀑布形成的艰辛,表达出作者强烈的感情色彩。

后两句借瀑布以表达作者的志向:我的征途不是小小的涧溪,我的目标是星辰与大海。“岂能”与“终归”前后呼应,表现出一往无前的信心和决心。小小溪涧你是不能满足我的,我心向大海,我要开辟前程,我最终要东归大海化作波涛施展才能抱负。

李忱后两句,点名瀑布的远大理想,从而升华整首诗的气势格调,不但有了新意,而且气度不凡。咏物诗也是咏志诗,借这两句也表达出作者的雄心壮志。

做人也应当如此诗后两句所言,要有大胸襟、大格局、大理想、大眼界。当你胸怀远大的时候,你所思考的问题就不是眼前的鸡毛蒜皮的小事。正如42班的班长,格局是创建42班的商业帝国,所以他所想的每一步都不只是自己,每次布局思考的都是如何成就这一宏伟目标。

人生做事当如此,想的远方能走的远!

相关文章

  • 瀑布联句解析

    瀑布联句李忱、黄檗(唐)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这是一首典型的咏物诗,咏...

  • 原创首发《瀑布联句》

    瀑布联句 唐。黄檗 千岩万壑不辞劳, 远看方知出处高。 唐。李忱 溪涧岂能留得住, 终归大海作波涛。 [注释]①此...

  • 终归大海作波涛

    瀑布联句 【作者】李忱 【朝代】唐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 诗比皇帝还有名

    唐-李忱《瀑布联句》:“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这首诗,据说是唐宣宗-...

  • “溪涧岂能留得住 终归大海作波涛”

    此典句出自[唐]李忱和黄檗《瀑布联句》: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黄檗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 【蒋老师2020-04-28闲聊】

    录诗三首,吟以言志: 唐代-香严闲禅师与唐宣宗李忱联句《吟瀑布》 千岩万壑不辞劳, 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

  • 庭院暖风花气入

    书楹联句。

  • 自喜轩窗无俗韵

    书故宫楹联句。

  • 《随园诗话》学习笔记五百四十

    卷七 为人不可有我.…作诗不可无我 四三、联句探始 【原文】联句,始《式微》。刘向《烈女传》谓:“《毛诗》‘泥中’...

  • 联句

    9月2日友人杨氏微信"明月几时有"连句,忆及挚友朱仕灵,一别二十余载,音信皆无,不免趁句胡连,以慰相思。 明月几时...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瀑布联句解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cmjd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