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猫白猫都抓鼠,电书纸书一样读

作者: 我的名字叫清阳 | 来源:发表于2015-08-13 21:32 被阅读1928次
谈谈对电子书和纸质书的看法

人类好像天生爱记录、爱创造,文字则是记录我们创造的重要记忆体。古人结绳记事,后又画图,这大概是文字的起源。在纸出现以前,文字存在于石头上,甲骨片上,树皮上,竹简上,砖瓦上,丝绸布匹上。直到纸张的发明和改进,文字开始了有了更加方便的流转,不但记录信息,更成为了媒体。而承载文字的媒体也一直没有停止演化,就在我们眼前,文字得以数字化,能够存在于磁盘,光盘上,呈现于大大小小的屏幕上。

最近读书,给我最大收获的是这样一句话“我们都是以对昨天的适应,来应对当下和未来的挑战”。这是我们的宿命。与我同龄的人在上学的时候,电脑是多数人闻所未闻的东西,电视也走才进普通人的生活也没有多少年。电视屏幕是我们唯一熟悉的屏幕。在屏幕上看书,大概没有多少人想过这样的事。所以大家都是从纸书开始,接触文字的。而迎头赶上的后浪新人类,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屏幕。这是一个屏幕和网络的时代,且不要说电视电脑游戏机手机MP3和各种PAD了,就连冰箱洗衣机微波炉都恨不得装上个屏幕连上网给你发微博。对于这些人而言,文字从来就不是只跟纸书有关系的。

先说说电子书。我自己曾经收集过许多电子书籍,多到自己要专门买一个硬盘来放。后来悟到自己终其一生,也看不完这些书。下得多看得少,下载收集书籍无非就是浪费自己的时间。后来专门写了篇文章警示自己的文章《“资源帝”陛下,您可能有病,而且还传染... 》。总之,电子书使我“坐拥书城”,有一座虚拟的图书馆。

我先是在电脑上看书。后来,当时还是我女朋友的我妻送给我一台PSP游戏机。我在通关了一个游戏机之后,我给它刷了系统,专门安装了看书的软件,用PSP看了不少书。之后有了智能手机,再之后有了Kindle,它们都是我的阅读工具。它们轻便,容量大,让我可以轻松的背着个图书馆四处跑。

许多人爱纸书,喜欢书的厚度和重量,喜欢手指翻过书页的触感和沙沙的响声,更不要忘记那淡淡的新书油墨香和旧书的霉味儿。获取知识的快乐是同视觉、嗅觉、听觉和触觉紧紧相连的,无法分开的,少了哪一点儿,都不能成为读书。我个人也经常有这样的感觉。虽然有了这么多电子工具让我可以随身背个图书馆,我还是愿意读纸书,而且愿意去图书馆去读纸书。图书馆使人心静。我没有更好的办法解释我对纸书的偏好,大概只能归因于,我最初的阅读训练,来自于纸书。

这次参加 十点读书会和战隼联合推出的 100天训练营活动,我读的都是纸书,有些是买的,有些是借的。选纸书来参加这次活动,就是要趁着这个机会将自己书架上的未看之书消灭几本。

纸书也好,电子书也好,都是文字的载体。手捧书卷还是电子设备,也完全没有必要太过考究。读书这件事,重要的是“读”。为了读书而去买Kindle,手机,电脑是舍本逐末的事。而如果读书有Kindle做奖励,则是锦上添花。

有理由相信,承载文字的媒介不会止步于纸,电子屏幕或者电纸。未来在我的想象之外,但文字的载体一定会日新月异。纸书和当前的电子书最终会与石刻壁画,毛皮手绢,竹简等等一样,成为古董。

只有“阅读”恒久远。

2015-08-13 初稿

相关文章

  • 黑猫白猫都抓鼠,电书纸书一样读

    人类好像天生爱记录、爱创造,文字则是记录我们创造的重要记忆体。古人结绳记事,后又画图,这大概是文字的起源。在纸出现...

  • 区链改革入简书,黑猫白猫抓老鼠。 有钱能买钻石富,无钱乱点鸳鸯谱。

  • 好猫(以此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

    无论白猫黑猫 不计成本抓老鼠的猫 不是好猫 无论白猫黑猫 不择手段抓老鼠的猫 不是好猫 无论白猫黑猫 只讲结果不重...

  • 抓到老鼠就是好猫的话,那瞎猫呢?

    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 白猫天天锻炼,勤勤恳恳。黑猫天天东游西逛,时常藏起来偷懒睡大觉。 结果,上个月,黑猫抓...

  • 纸书与kindle

    总被人问及读纸书与kindle如何选择,今天有空聊聊:在我看来,这个时代的读书人分为三种,只读纸书,纸电都读,只读...

  • 看图写话

    一天小白猫和小黑猫去河边钓鱼小黑猫说:“我要去河里抓鱼我不要钓鱼那样太慢了。”小白猫说你还是钓鱼吧,那样太危...

  • 安卓系统的电纸书神器BOOX NOVA PRO 体验测评

    在电纸书的市场,市面上大多都是便于携带的6寸的电纸书,亦或是10.3寸的大屏电纸书,6寸的电纸书确实方便携带,但是...

  • 白猫和黑猫

    白猫是公主,黑猫却不是王子。 黑猫在花园墙角,白猫在城堡里。 黑猫被蝴蝶吸引,蝴蝶飞到了楼上。 黑猫看到了白猫,白...

  • 电纸书

    读书用什么工具最趁手? ireader掌阅是我用过体验最好的,不论是英文还是中文,都更符合我的使用习惯。 当然,如...

  • 从纸书到电纸书

    买之前还规划着怎么写写这个设备,从哪些方面入手。真等买了以后,一天比一天没有动力去写这个东西。我写关于设备的东西,...

网友评论

  • 洛洛莉ya:我喜欢纸质书,但是也不排斥电纸书,好的电纸书可以买回来珍藏。午后阅读,煮一杯清茶,捧一本书,这种感觉,总还是让我沉迷。电纸书可以让阅读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对于获取知识量来说,是非常有效的
  • 2cc42f5eab13:纸质书能装逼,电子书特么能吗?!(开个玩笑)
    2cc42f5eab13:@我的名字叫清阳 认真的看了你认真的回复,同样认真回复你一下。本人一直保持电子设备读文章,纸质书籍读干货的硬性原则,这么干也坚持了若干年吧。如你所说,纸质书籍带给读者的阅读感受远超出了纯文字,附带的实物厚重感及浓重征服感个人觉得这些不是成线性增加,是指数。其次纸质书在存在感上压倒电子书,就像本人是一sneaker head,同时存档很多图片收集许多球鞋,但卧槽我能特么对着图片天天yy吗?不能对吧,因为它满足不了我触摸感及踏实感。
    我的名字叫清阳:@则也佑莡 我来认真的回复一下,如果你能把世界上所有的电子书设备,都收集全了,然后专门弄一个橱柜,把他们都摆上,绝对比书架能装逼。

    不但能装逼,估计还能把古今中外所有的电子书都装进去。

    不过话说回来,现在还有拿书装逼的么?
  • 2cfe2e11ecb8:@我的名字叫清阳 纸和油墨,安心、可靠,烧了就只剩灰,扔了就找不回来,借给朋友还留个惦记,看完了还能当枕头、夹片叶子加朵花,纸书可不只是书
  • 2cfe2e11ecb8:@帘琳 那你买的书里面,你扔过几本?
    7fd7a731ce9a:@穿靴子的口苗 其实删电子书能从经济角度解释,比如纸论语,花钱买的,肯定不舍得扔。但电子论语,免费下的,删就删呗。但电子论语和纸论语文化价值是一样的
    7fd7a731ce9a:@穿靴子的口苗 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教材全卖了,还有一些无聊的小册子,小说也卖。电子书免费下的看完就删,因为想看还能免费下,花钱买的电子书都没删
    我的名字叫清阳:@穿靴子的口苗 别动怒呀 :)

    人家也可能是从来不删电子书呢 :D
  • 1256611a65f8:好
    我的名字叫清阳:@1256611a65f8 谢谢夸奖
  • b425ce834731:喜欢纸质书 看时间久了也不觉得眼睛难受
    我的名字叫清阳:@b425ce834731 理解,我文中也有写,纸书对人的吸引,不仅仅因为它是纸书,而是因为我们一开始阅读就是接触的纸书。文字的力量借助纸表达出来,让我们文字的爱蔓延到了纸上。

    更年轻的一代,会将对文字的爱蔓延到其他媒介上的。

    纸书早晚退出历史舞台,就像我们早晚会死去一样。
    b425ce834731:@我的名字叫清阳 但还是喜欢纸质书 觉得意义比较不一样
    我的名字叫清阳:@b425ce834731 电纸书已经解决了伤眼的问题
  • 马小驴:不同形式的书,阅读起来做笔记的方便程度不同,所以吸收的深度也不一样。。这是个人最关注的角度了,唉,不记笔记会死星人的痛苦。。
    我的名字叫清阳:@马驴哥 哈哈,都是用电脑写。
    我现在一般是晚上读书,读完睡觉。第二天早上凭借记忆打一篇笔记出来。
    马小驴:@我的名字叫清阳 这就是说没有用电脑记笔记咯?
    我的名字叫清阳:@马驴哥 你说的对。但我只有一种笔记方式,那就是写。
  • 2cfe2e11ecb8:你会删掉电子书,但不会扔了纸书。
    7fd7a731ce9a:@穿靴子的口苗 你这是胡扯。
    我的名字叫清阳:@穿靴子的口苗 我当然扔过纸书,也删过电子书。不是所有书都值得拥有。
  • bae27217bb3c:唔…我个人还是喜欢知书。遇到喜欢的,哪怕先看完电子版的也要收藏一本实体。
  • 翻了车:我都OK,结果都一样,没完整看完……
    我的名字叫清阳:@fletcher_yan 那是没遇到好书吧?
  • 7f81d738b5e4:我享受屏幕显示技术带来的碎片化阅读,短文的阅读量多起来了;也享受在图书馆或特定空间里看纸质书的阅读体验,系统地与作者就某一话题连接起来。载体的选择只是阅读体验中的一部分。我爱阅读。
  • 我的名字叫清阳:@雪国年华 我看电子书,费脑子的那一类一般都是看精校文本PDF或者扫描PDF。这样的书保持了纸书原来的版式,对照查看时比较容易些。
  • 雪国年华:其实电子书用来看大部头的小说是很好的,一点都不沉。但是要费一点脑子,需要前后对照查看的书,可能还是纸质书更好一些。

本文标题:黑猫白猫都抓鼠,电书纸书一样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dbiq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