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瘦:由内到外》约瑟夫 J 卢斯亚尼 著
经历过节食减肥的人应该都知道,光靠节食的瘦身是维持不了多久的,反弹的可能性更大,面对食物的诱惑我们无法永远抗拒身体的本能,瘦得了一时瘦不了一辈子。
尽管减肥的意志很坚定,但总有禁不住诱惑的一分钟,在控制体重的问题上,思维是关键,如何回应自己对食物的欲望,改变对饮食的态度才是维持体重的最有利手段。
通过对进食心理活动的改变,构建强大的自信和自律,用健康的饮食代替不良的生活习惯,不再只是为体重秤上的数字绑架,不再把食物当成敌人,不认为自己被剥夺了某种权利。
想要成功瘦身,管住理智比管住嘴巴更重要,减肥反弹和吃什么不重要,而是为了什么而吃,即使胃已经告诉你饱了,但是思维就是控制不住因为节食而产生的对食物的欲望,一再往嘴里塞吃的,处理不好的高压情绪就会转变为对食物的渴望。

减肥其实是解决心理问题的过程,这样赘肉才不会反弹,可以使用自我对话的方式来减轻因为情绪起伏而产生的进食欲望,增强自我意识的韧性,不要用食物去平息内心的挣扎,消除有害习惯。
与其用一些外在目标来督促自己减肥,比如说“穿好看的衣服,为了照相好看”不如关注内在目标“获得对身体的掌控权,健康,自信”,在减肥初期外在目标作用会很大,但是随着平台期和身体不适的到来,逐渐外在目标会开始动摇,这个时候就需要内在目标足够强大了。因为人的天性就是趋利避害,而身体如果摄入食物不足的时候是会减缓新陈代谢来适应环境的。
所以节食减肥的最终结局就是就算不吃也不会瘦,但是稍微一吃就会胖,内心会产生挫败并且对食物有很大的欲望,情绪摩擦增大,压力出现。焦虑和抑郁会让吃东西面临失控,食物带来的不仅仅是身体的满足感,更重要的是能够让疲倦,焦虑的精神得到慰藉,然后重新回归到就习惯中。
通过自我训练能让人内心更加强大,体重下降不是目的,而戒除长期不良情绪形成的习惯才是最终目标,不再对食物产生挣扎的态度,只改变体重不改变观念是没有用的,有深刻的反省力,冷静,自信的处理渴望和冲动。
掌控体重面临的三大敌人是:不良习惯,有害情绪,不利环境。学会改变习惯性想法,认知和行为,才能够让减肥获得永久的成功。

科学表明,过度消费高加工食品会给大脑带来上瘾的反应,愉悦会引发大脑功能紊乱,于是就会有对食物,尼古丁,咖啡因,酒精上瘾。想要终身控制体重,就要认真对待习惯的阻力。
食物除了能够带来能量,对于现代人来说更多的是可以让神经和大脑感觉满足和快乐,饱食之后大脑会释放多巴胺,想要减肥的时候单纯靠节食来减少能量输入却忽视了人体内部生理变化是不行的。要让身体和思维互相协调,从而达到更好地节制效果。
保证充足睡眠,充分咀嚼,开始锻炼大多数对身体都能够对身体健康调节起到有帮助的作用,大多数对身体具有破坏性的饮食习惯和方式往往伴随着自身意识。先对不利环境,有害情绪和不良习惯列一个清单,然后用设定界限的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心理韧性,锻炼自律肌肉,那么冲动就不会成为食欲的主导者。
分清楚自己是因为情绪波动而饥饿还是真正的生理饥饿,不要让进食变成无意识行为,比如说一边看电视一边冲东西,或者是喝完酒之后无节制饮食,最好今天把明天的饮食清单列出来,这样能够避免吃计划之外的零食或者食物,掌握饮食的主动性。
对重新培养饮食习惯这件事要保持乐观,这样才能做出更明智和自律的行动,减肥和体重相关的问题是情绪压力的一部分,需要冲破包裹在沉湎于欲望和自暴自弃表面下的具有破坏性和负面性的抱怨,当受到冲动威胁的时候,可以展开自我对话,比如现在想吃东西,但其实刚刚已经饱餐一顿了,现在的饿并不是真的饿,感觉并不是事实,伪事实总是会将事情合理化,或者用半推半就的方式让人就范,学会辨认并且摧毁它,用诚实的理智将伪事实揭露。
自我对话的第二步是对消极的想法说“不”,紧急转换内心的频道,不要将注意力集中在吃的上面。最后就是信任自我,克服孩童的惯性思维,学会让自己平静,很多因为缺乏不自信或者是低自尊导致的安全感缺失从而导致自我认知错误,明明没有很胖却认为自己需要减肥,这样的人减肥第一步是要消除焦虑和抑郁情绪。
对食物的上瘾是正常的,但是因为上瘾而引发进食冲动则是不明智的,保持开放心态,重建自己的饮食习惯,这本书主要是从如何改善心理状态来达到节食减肥的目的,也算是提供了一种减肥新思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