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就这么走过。
文 / 萤火虫

上个月过了35岁生日,35岁意味着中年生活开启,父母渐老,孩子渐长,我也真正体会到上有老,下有小的生存状态。
中年似乎是僵固的代名词,职场对35岁不太友好,比如招公考试,超过35岁不在考虑范围,企业如果裁员,35岁以上人群会是优先出局人选。
因为经历了青年的稚嫩和青涩,才有沉淀后属于中年的成熟和担当。央视主持人张泉灵、北京卫视主持人栗坤分别在42岁和36岁开始新的行业,用全新的身份注解生命的精彩。
01 埋头码字,追逐梦想
闲暇更新文章成了我生活的标配,几年下来,文稿质量谈不上有多大改观,字数累计8万有余,让我倍感开心。虽然有滞后交作业的情况,为了弥补4-5月落下的更新,原本计划6月更新3篇,现实还是败给了计划,7月上旬才补上。
2016年看到妹夫经营了个人公号,没记错的话名字是“白河湾农庄”(工作变换,账号已注销),那时他和同学在北京郊区种菜,这个账号的功能是发布生态种菜文章和卖菜。每周要去农场照顾菜,北京的公交体系完善,郊区也有公交车,耗时不免长了些,乘公交到菜地,还要到人流密集处搞宣传,特色送货上门,卖点绿色种植。种植、市场都是他们自己跑,农学专业的孩子就是这么务实。
我想我也可以开公号写文章,尽管存在很多短板:文章浅显,题材狭窄,文笔零碎,但一颗不安的心促使我去试试,就这样2017年1月属于我自己的公号问世了,自此我开始进入自媒体。
喜欢微信公号的宣传语“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有了公众号就开始写,一开始有了想法就写,更新很缓慢。去年,公号更新稍显规律,每月一更,即使这样,它的存在不符合一个公号的生存方式,在浩瀚的公号里,它不突出也就不足为奇了。
我也渴望把公号运营好,评判一个公号好的标准有两个:其一阅读量可观,其二关注用户多。在我看来还有两条也重要,自媒体泛滥的时代,时事热点很多,驾驭得了的题材才可以写;内容要经得起推敲,文笔简约,条理清晰,主题积极。
迄今为止,文章阅读量最高的《我们一起成长的日子(下)》达800+,破千都挺难,成绩来之不易,幸得老师、家人、亲戚、朋友支持,单统计读者本身的阅读愿望,可能达不到100。
开通公号4年多,面对这个成绩沮丧么?如实说,心灰意冷有之,不曾放弃有之,我知道如果我不写作,空闲的时间可能全浪费了,写作让我触碰更广阔的世界——和内心深层次对话,也给了空间让我思考我到底要怎样活着。
02 奋力骑行,抚平浮躁
人至中年,没有动产,我也曾幻想过30+买车,周末载着家人一起看风景,直到我过了35岁的生日,我才发现这个目标实现起来难度不小。
买了车也挺麻烦,外出找停车位,平日保养,保险,油费,林林总总不小的开支,这么算来不光买不起车还养不起车。买车的念头时而升起,头脑发热后,这样的想法打入冷宫。
成都的公交很方便,发车间隔短,路线长,票价低(两小时内三趟车1元)。我常宽慰自己,身处便利的公共交通环境,我的出行其实并不需要私家车,就这样靠着阿Q精神治愈内心那些许的失落。
正因为没有购车,公交加骑行成了我的通勤方式,接送小孩上学亦不例外。回老家的时候,我才体会到私家车回家是多么方便,共享经济下的打车软件虽然很多,节假日的时候,车不好约,还会提价,每逢此买车的愿望会更强烈。
常年生活在富饶的成都平原,这里的地形很适合骑行,共享单车推出时我便成了会员,几年下来骑行3000余公里。骑行时自带二两微风,头脑清醒,思路活跃,甚至还会收获写作灵感,好处远不止此,练就单手骑行,穿梭在大街小巷,对成都的认识更具体,身上的肥肉也变得紧致(尽管还是个胖子)。
从骑行获得的好处来说,我庆幸没有买车,回老家一年1-2次,完全可以克服。我只能在自己擅长的事情上下功夫,只能享受能力范围以内的红利,写作和骑行皆如此。未来是什么样,无法预知,不虚度光阴,做好能把握的事,是我当下唯一能做的,仅此而已。
03 喝着鸡汤,展望未来
古人说七十古来稀,今天人活百岁都不足奇,如果按照100岁来算,余生还有65个年头。尽管35岁意味着不再年轻,当我迈入40岁时,我可能会怀念35岁的年少。
年龄只是数字,不论年岁怎么变,我们都只能代表自己。年龄不只是数字,曾走过的路会为下一站奠定更雄厚的实力。
干一杯鸡汤,迎接下一站。
《勇于追梦,未来可期》
愿每天叫醒你的不是闹钟,
而是心中的梦想,
每个梦都值得去兑现,
生命之光会照耀人间。
不论是弱光还是强光,
把擅长的事发挥极致,
聆听时代跳动的脉搏,
追逐个体眺望的天际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