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文明升华与进化的历程中,大量的经典与感悟被人类所记录、保留并传承下来。《古文观止》自康熙三十四年问世以来,记录了自东周至明末的百朝更替、盛行衰亡,展示了众多贤哲的胸径与抱负以及王朝的衰败,以及有关做人的德行、道义的感悟、反思与警示。《古文观止》的作者吴楚材编选评注的文章不过200余篇,但这短短200余篇文章为人类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轨迹,为后人留下了一座宝贵的文学殿堂,其作品篇篇都焕发着奇光异彩,我想真正深读之人无不为其故事所吸引、为其表明的道义所深思、为其展示古人的智慧所折服!《古文观止》文章经典,介于本人思想不能企及文之高远,也只能是班门弄斧的将心得与感想略说一二,也请老师及师门兄弟姐妹多批评指正!
第一篇《郑伯克段于鄢》
本文选自《左传》,原称《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细密的编年体史书。故事记述了发生在春秋初期郑国的一段历史。故事描绘了郑庄公的阴险狡诈、其母姜氏的偏心溺爱以及其弟共叔段的贪得无厌,反映了郑国最高统治者内部的尔虞我诈、权利倾轧的激烈冲突与矛盾。
对于这一故事,作者在题目中就表达了对兄弟二人的态度。因作者认为段没有扮演好弟弟的角色,所以不说是弟弟;兄弟两人就像是两个敌国的国君,所以称为“克”。在文中,称庄公为郑伯而不称兄长,是讽刺他丧失了教育弟弟的责任,甚至蓄意要除掉自己弟弟的本心。作者表达了对兄弟二人违背兄友弟恭传统习俗的抨击。
但作者在描述庄公经颍考叔的劝导后感到对其母姜氏“不到黄泉不要相见”的誓言后悔,用简单的“来到隧道中,心中乐融融”和“走出隧道外,心中多畅快”几句话恢复了母子关系。 在此,作者呈现的是歌颂孝义的态度,赞扬的是“孝子的爱从不衰竭,永远赐福于你的同类”这种纯孝!
初读《郑伯克段于鄢》一文还是在2011年看《甄嬛传》时,甄嬛与皇上谈起政事,碍于女子不得干政,但又有心劝诫皇上手刃年羹尧时引用的一典故。当时只是走马灯似的略读,只知其中讲述了什么故事而已。今日细读,才有所得,有所思,又有所悟。深感古人能以平淡叙事手法将千百年中国人的传统、人与人相处之道涵盖于文中。
第二篇《季礼观周乐》
吴王小儿子季礼,春秋时期与孔子齐名,人称“南季北孔”。《季礼观周乐》是吴国公子到鲁国访问时请求欣赏王室歌舞的故事。文章把《诗经》从内容上划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周朝时民间小曲(周王室管辖地周边的民间小曲)共十五篇;《雅》是周王室直接管辖地区谈论政事的歌分,又分为《大雅》和《小雅》,其中《大雅》主要歌颂周王室的美德,《小雅》多为王公诸侯宴会时演奏的歌曲;《颂》为宗庙祭祀之乐,又分为《周颂》《鲁颂》《商颂》。我们所熟知的《关雎》就源自《周南》,《周南》这一部分源自《风》。
这部分作者用14个排比句道出了公子听过《颂》之后的感受与感悟。“直而不据”形容刚劲而不放肆,也可以形容人正直而不傲慢。但现实生活中正直的人们往往给别人的表现却是傲慢,所以一般太刚正不阿的人人缘可能不是太好。 “哀而不愁”指音乐哀伤但并不忧愁,但现在我们常常将哀与愁放在一起,作哀愁一词用,而哀指事实,愁表心态,也可以看出现代人与古代人的区别。
14个排比句虽然均是指听过音乐后的感受,但也无不道出做人的一些道理,值得细细体味。其中“五声和”是指“宫商角徵羽”五个音阶,北京奥运会主题曲《我和你》就是用这五个音阶谱成也表达了一种对传统音乐的继承。谭晶的《龙文》一歌中也提到这五个音阶,歌曲很好听。
文章中公子季看似听乐观舞,但无不与政治相连,心怀国家百姓。并且神奇的是他在听《风》的曲做评判时,不仅仅对音乐能作出准确中肯的评价,对于未来各国的政治命运都预测如此准确,实在是让人惊叹佩服!似乎有种穿越的感觉,但也可以看出,他对于音乐表达意境的领悟力之高,判断是非方面的精准,我想这与他平日的感受与学习思考分不开,难怪连孔子对季礼的评价都会如此之高。
第三篇《季梁谏追楚师》——《左传》
该篇描述了楚国进攻随国未成,大夫斗伯比谏言,趁随国使者议和之时故意展示出楚方军队疲惫没有战斗力的样子,诱使随军上当。随国大夫季梁看穿了楚国的诡计,耐心劝谏随候,不要着急攻打楚国,而应先修民政,使人们团结安康。随候听取了季梁的建议,“惧而修政”从而楚国不敢前来攻打随国的故事。
文章主人公季梁耐心劝谏的话颇为有道理。其中“故务其三时,修其五教,亲其九族,以致其禋祀。于是乎民和而神降之福,故动则有成。”的排序也阐明,为政最重要的是农业的三个时节;其次是五教(古代的五种伦理道德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然后是亲戚九代人要上下和睦;最后才是祭拜天地鬼神。这一点和古代执政明君所奉行的先民后神的思想是一致的。文章阐明了 “民富才能有国强,国强才会无敌”的道理。
这篇文章读完,可以发现有谋略的臣子,需要有勇气去谏言,但最重要的是君主是否明智,能否鉴别忠言与谗言,且能够接受执行忠臣的劝谏。所以一个国家兴盛衰败与君主的明智和臣子的忠心有谋是分不开的。放回我们今日,其实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君主,自己作为自己的君主需要我们思考如何做一个明智的主人,如何为自己选择“忠良谋臣”,这也是一项生存技能啊!
记得晚唐诗人李商隐的《贾生》就曾讲述了这个道理。
附李商隐《贾生》(贾生指贾谊)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此处不问苍生问鬼神就是对汉文帝求贤询问贾谊时,之谈论鬼神之事却不提国事百姓,实在让人可悲!)
第四篇《烛之武退秦师》
此文选自《左传》,是一篇讲谈话技巧的文章。故事讲秦晋两国联合攻打郑国的故事。晋国借口晋文公流亡郑国时,郑国“无礼于晋”且依附楚国。郑国危在旦夕之时派出老臣烛之武赴敌营面见秦穆公,试图通过外交途径解决武装冲突。烛之武先将此战围绕秦国利弊展开,分析郑国的存亡对秦国的利弊,再通过离间秦、晋关系,最终说服秦穆公退兵,且与郑国结盟保护郑国不被晋国攻打,迫使晋国最后退兵的故事。
此文阐述了一个说话谈判需要讲求技巧的道理。我们在生活中难免有有求于人之时,怎样说才能得到对方心悦诚服的帮助,并且心甘情愿的付出,这就需要我们从对方角度出发,站在对方立场,从协作的角度达成共赢的目的来谈判。但如今国际局面任呈现出弱国无外交的局面,那么在新闻媒体背后,是否也存在“烛之武退秦师”的情况,这就是外交官的手段了。在生活中,对于人与人之间、公司之间的合作谈判时,这个道理我们同样是可以借鉴的。
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