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可能光看题目,就知道我想说的事儿。明星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焦点,最近明星“被怼”,“人设崩塌”的事特别多。好事的网友和狗仔队们恨不得拿放大镜对着每个明星,生怕漏掉“能怼”的点。
这次中枪的是赵丽颖。赵丽颖在一品牌宣传片中说英文的口音太“Chinglish”被嘲笑“土里土气”。痛苦出自于比较,也算是她倒霉,与她搭台前后讲话的都是一些在英文环境中长大的香港明星。虽然赵的口音对于表达没有任何影响,但还是因为一些没有连读,结尾词没有轻读等小毛病,不原汁原味而被众网友给喷了。
说实话,这已经不是第一个因为中式口音而中枪的明星了。前有黄晓明颇有魔性的一句“闹太套”,被众人嘲笑多年,后来才凭借出演《中国合伙人》为自己的“口音”正身。雷军在小米印度发布会上开场白“Are you OK?”也遭遇群嘲,甚至被制成“鬼畜”视频流传于网络。
翻着网友在赵丽颖微博下的留言,我深感明星内心的强大。如果我看到那么些对自己口音的嘲笑和评论,我可能这辈子都会羞于前启齿说英文。记得原来在“某X方学校”学英文,老师第一个告诉我们的就是,学英语第一要不要脸。当时我还觉得这是一条不破的真理,但现在想来,学语言首要因素既非语法也非词汇,而是“不要脸”,此等“国情”,想想就觉得可悲。
想说英语,真是得不要脸。在国内,能跟“洋大人”用英语对话的机会屈指可数。大多数时候,评价你的都是一些叫“Linda”和“George”,黑眼睛黄皮肤的同胞。从你一开始说,就时时刻刻受到审视。稍有不慎,就会从听众的脸上,看住一个难以捉摸的“蜜汁微笑”,背后再跟别人说你的英文多么“土”。有的朋友一开始对英语兴趣非常大,但架不住同胞的几句“好土啊”,自信心大减,再也不敢说,或者说得磕磕巴巴。本来英文很好的,却因为一些过分的评价,丢失了自信,羞于表达。
而所谓“洋大人”英语说得怎样呢?除了英格兰人自己英文说得还算“标准”外,其他地方的都带有很浓重的口音。笔者见过在英国生活多年的法国人,发音习惯,重音的习惯还按说法文那一套来,念英文跟念法文似的,让我这种非英语母语的人听得非常难受。就连英国人自己英文都说不好,看过一个节目讲著名的利物浦口音,有些英国人乍一听自己都听不懂。
窃以为,纵观世界,对于英文口音的极致追求,非中国莫属。据我观察,虽然欧洲人不太讲什么国家主义,但英语口音上不追求“原汁原味”,会保留很多自己的元素。苏格兰议员在英国下议院议会辩论的时候,从来都是拖着一口浓重的苏格兰腔,本来前面畅快流利的英文,一到他们发言就变得节奏很慢。但其他议员还是在听,作出回应。有时候不同党派议员们互相攻击,互相开玩笑,从来也没见过拿口音开涮的。是他们发音就练不好吗?当然不是,像汉语和英语都不属于同一语系,我们的发音都能够很完美。连读,重音都弄得“门儿清”。你说属于同一语系的“洋大人”能练不好吗?他们刻意的保持,倒是让我觉得很有“气节”。
最后我想说,不要让英语失去了其工具性的本质,而成了“洋气”与“土气”的分水岭。我们在听同胞讲英语,尤其是那些初学者,不要带有“批判”的眼光。对于一般学习者,只要不影响表达,不必刻意追求说得像“老外”。自信来源于内容,不是所谓口音。对于那些已经备受“摧残”,不敢说的人,多与外国人对谈,你会发现他们会很认真地听你说的每一句话,并对你说的有所回应。
最最后,对于那些还不“买账”的人,甚至还想喷我的人,只能借用一个“名人”的话。“Too young, too simple sometimes naive”。此人曾经和美国名记华莱士“谈笑风生”。比起他来,你又怎样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