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以载道,终究是老的学者风范,不愧一代名家称号“”
不忍心读完,不敢读完的《傅雷家书》终于读完了,配合着纸质的书,电子书KINDLE交替看完了, 有点怅然若失的感觉.
管中窥豹, 一代名家的家风,待人接物,持家理财,夫妻相处,教育子女等等都有涉及,因为是家信,没有任何的避讳,都是贴近生活,讲的都是毫无保留的知心话, 一位父亲的淳淳教诲, 语重心长,唯父母之爱子女为长远计,爱之深责之切,傅雷对于傅思聪的爱果然如山般敦厚,深沉,为其长远之计,管教的严格,但是语言都是不厌其烦地再三重申爱惜身体的重要性,调节情绪的重要性,平衡物质与精神的重要性.
傅雷曾在法国留学,翻译的巨著就是罗曼罗兰的书<约翰、克里斯多夫>,《幻灭》《名人传》等等,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他的治学态度,舍不得离开书桌半步,孜孜以求,精益求精,治学严谨的求索钻研精神贯彻到了对孩子的教育领域必然是偏向于严厉,对于傅思聪这样的钢琴家,傅雷不光是语言上要求严格,而是细心地去听他的每一张唱片,去看他演出的每一份评论,去研究他弹得每一位作曲家的谱子,从感情特色,演绎水平到触键的感觉,这些都是他在伏案工作8小时以上排出时间踏实地做到并给出意见。
傅思聪在全世界演出,他会不厌其烦地要求给他一份演出时间表,如同在精神上陪伴孩子走了一遍世界, 不管是哪个地方,作为父亲都为事无巨细地提醒,提醒多出去走走,接触下自然,提醒他不要过于耽溺于情感,要学会放开胸怀,提醒他在艺术道路上要能入能出,提醒他孤独寂寞的路上你终究不是孤独的,有父母永远陪伴着你……我特别想知道在十年浩劫之中,傅老先生所承受的巨大的身体和精神上的折磨,但只字未提,大概是怕远在异乡的孩子为他们担心,所以也一样是报喜不报忧,或者因为信件审核的原因,从来都不可以谈,信件到1964年就没有了。
最清楚表达他们夫妻痛心感受的是傅思聪加入英国国籍之后,傅老先生和他的夫人表示特别的不理解和特别的痛心,我深深地感到震撼,那时候真是他们遭受巨大折磨的时候,但是那颗拳拳爱国的赤字之心没有丝毫的动摇,“”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爱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能说什么呢? 时代裹挟之下,个人如同沙尘,你能做的很少,但是总还是有选择,选择生或者选择死,选择清白地坚持,或者选择屈服苟且,……我知道,内心深处多么希望他们没有承受那么多,还能够继续治学,继续留给我们更多的翻译作品……但是人终究改变不了历史的车轮,往事不可追,唯有珍惜当下,凭吊哀悼
想说的有许多,但是终觉不知所云。只能说:有些人死了,他还活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