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和同行的老哥聊天,不禁感慨这次说走就走的旅行,每个人都有千百个不能来的原因,也有千百个必须出发的理由。
那为什么最终能够成行?
也许西藏是梦,也是病,人生总要有一次奋不顾身,这一次也许就是一辈子。
当第一缕阳光攀上东山之巅,穿透浮云薄雾,这座全世界所有宫殿中,海拔最高的宫殿-布达拉宫,在清晨中醒来了。
连接药王山和布达拉宫的白塔下,只有零星的行人走过,他们是赶去寺庙转山吗?抑或是为佛祖的案前献上酥油灯?还是给山上修行的僧侣送去新煮的酥油茶?
今天要游览的就是布达拉宫。
其实,布达拉宫的历史并不复杂,公元七世纪,松赞干布统一了吐蕃后,当时的都城还在雅鲁藏布江北岸的墨竹,为了稳定统治他决定迁都,于是选中了拉萨河下游的红山兴建宫殿,就是布达拉宫的前身,然后他又把都城迁到了现在的拉萨。
由于我们来的早,清晨的阳光一时明媚起来,透过远远的白塔、路灯和华表,布达拉宫的眉目也清晰起来。
黄墙绿瓦、红宫金顶、青狮白墙、蓝天雪山,
吐蕃王朝的风华,僧侣古老的诵经声,仿佛穿越千年,在清冽的流光里,照影惊心.
第一批赶来参观的我们,和藏民们一起挤在布达拉宫门口,等待佛祖的召唤。
布达拉宫就是藏王居住的宫殿,其实它也是一座大型佛寺。先后有九位藏王和十位dllm在此居住,所以在宫殿的基本居住功能之外,布达拉宫还多了很多宗教功能。
站在无字碑前,面对藏传佛教历史中最有作为的一位高僧,感叹悠悠千古,兴废更迭,兴亡成败,爱恨情仇,都散去无痕了.
走近布达拉宫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白墙。
据说布达拉宫的白墙,每年都要重新粉刷,所用的涂料居然是牧民从家里带来的牛奶、蜂蜜,再掺加上白灰制成。每年的粉刷,把旧的布达拉宫,变成新宫。其实今天我们看到的布达拉宫也不是七世纪松赞干布修建的那一座,它后来毁于战火,我们看到的是后来历代多次修复和重建的结果。
曾几何时,新宫取代了旧殿,年华更换了心情.
你看那拉萨河的河水,涨起又落下,落下又涨起,仿佛永远都不会厌倦。
而那些生命,就像是浮沫,拍碎后留在岸边,雪白一片。只见到波浪,或者只见到浮沫,都不算是真正见到佛陀。唯一不变的是人们将对佛祖的虔诚之心,匍匐在这座巨大的宫殿之下。
离开布达拉宫,小憩一下,就要赶奔色拉寺. 不为别事,只为观看“辩经”。
进了寺门,还没到辩经场,就远远的听到僧侣们在辩经,手掌的拍击声不断传来。
辩经这种方式最早源自古印度。公元792年,赤松德赞从印度请来莲花生等高僧,入藏弘法。当时在西藏也有不少汉僧,领头的叫大乘和尚。这两派本着“一山不能容二虎”的原则,摆开了一场论战擂台,誓要一见高低。
结果汉僧不敌印僧,败下阵来。落败的原因,倒不是因为汉传佛教就一定比印度佛教差,而是因为两家修炼的重点各有不同。汉僧习炼禅宗,最重顿悟,讲究心领神会,而印度佛教更重逻辑思维。这次打擂,史称“拉萨论争”,并由此开创了藏传佛教辩经的先河。
看完辩经,去采购点当地特产,遇到店主养的小猫儿,甚是可爱,拍照留念。
忙碌了一天之后,一起去吃一顿地道的藏餐,成为今天必不可少的亮点。
这家店其实并不只以餐食取胜,它主打的其实是文化。
也因此,他吸引了无数名人、明星来此店打卡。
它给我印象最深的,其实是这家店的老板,一位藏族老妈妈。
她把我们带到她家二楼展览室,给我们讲述了她们家族的故事。她的公公是北京民族大学的第一届大学生,曾经受到过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的接见. 她的婆婆是中国最早的攀登珠峰的女队员之一。
如今她们接下父母的志愿,开起这家藏餐馆,并不只为赚钱,而是要让更多人了解藏族文化,继续为汉藏友谊做出贡献。
与那些奔走于滚滚红尘的迷途客相比,我真的很钦佩这位藏族老妈妈。
听完故事,品过美食,今天的行程才算圆满。
时光荏苒,我们这些行走阡陌的旅人,看遍了霜染秋林,西风残照,感慨了江山胜极,世事如梦.
岁月如梭,远行的旅人归去后,是否仍会心存万千景象,容世态人情芸芸众生,不败于万千景象,不输于山河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