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如何让你的构图有美感
回顾:
在上一篇我们讲述了视觉的三大运行机制:
1.平衡
2.简化
3.运动
今天我们先来谈谈平衡。
我们今天都来到了读图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都开始习惯于用图片来表达自己。
当然,一张图的内容非常重要;但是,如何将图中的信息以一种让人赏心悦目的方式呈现出来,这同样重要。并且这在我们这个社会将会是越来越重要的一项技巧。
这项技巧就叫做构图,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如何做出一个好的构图。
那首先来看一下什么是一个“坏的”构图,它主要分为以下两种:
第一种,图面完全失衡,给人一种基本素质还不过关的感觉。
第二种,图面过于平衡,显得很拘谨,缺少灵性。
那什么是一个好的构图呢?
就是让人感到美!
什么叫美感呢?
先让我们来想象一下面对自己心仪的男(女)神的感觉,混合着紧张、愉悦地相互作用,充满了纠结、矛盾等复杂心情的混合体。那就是一种强烈的美感!
利用画面中各个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让人在不平衡引起的紧张,和平衡产生的愉悦之间穿梭。利用多层次的视点控制,引导观看者心情地上下起伏。
如果将这段解释精炼到一句话就是:好的构图就是均衡——通过“不平衡”构建出“平衡”。
1.如何通过“不平衡”构建出“平衡”?
我们还是以仲基欧巴这张剧照为例来解读,为什么这个姿势撩妹,会这么美。
整个图面大体可以分为三重“不平衡”:
第一重“不平衡”:身体重心左倾。在整个画面上男神明显体型较大,并且手臂还挡在女神身前,所以画面略往左倾,宋慧乔有种被搂入怀中的趋势。第一重“不平衡”首先引起视觉的紧张。
第二重“不平衡”:手臂重心向右回偏。男神的手伸向了画面的右侧,导致身体重心略往右有一定的回偏。而这时女神的手和身体姿态保持稳定。这将画面重心又往右平衡了一下,表面我们的女神还没被完全搞定哦。
第三重“不平衡”:头的重心再向左回偏。这时将我们的视线来到画面上方,我们的女神虽然身体上很矜持,但是头还是偏向了男主,还是有暗示的哦。
最终,男神的主动和女神的矜持暗示,通过几组“不平衡”得以展现,最终形成了富有张力的撩妹画面。
包括为什么我们拍照要“拗”造型?其实就是要故意要创造一些局部的不平衡,从而产生动感。
2.整个画面重心放在哪最好?
也许细心的看管已经从上面的案例看出来了,上面这张剧照的构图重心并不是在画面的最中心哦。对了!
画面构图的重心应该在画面中心略偏左下方。这样大家应该知道拍照时改往哪站了吧。下面我们来解释一下为什么略偏左下。
首先是左右的问题。让我们先来看下面两张图,左边这张是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拉斐尔画的《西斯廷圣母》,右边这张是把原画左右颠倒了。
颠倒的那张画明显重心向右侧倾斜,处于失重状态。究其原因就是我们已经养成了从左往右读书、看图的习惯,所以左边在我们的潜意识中就更重要,左侧比重大一些更符合我们的想象。
在上与下这方面,图面底部比重较大更能产生平稳、安定的感觉,在构图中整个画面的重心略微下沉能产生更好地平衡感。
左下方就应该整个图面的重心位置所在,一般而言这也是我们放置画面主角的最佳位置。
3.单个元素的份量
画面构图中除了要处理好各元素的关系,每个元素要占多大的份量,也是至关重要。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什么因素会影响这个元素的份量。
第一,大小,这个是根本,主角往往也会说画面中最大的那只。
第二,色彩,色彩比较明亮的表面,其面积看上去会比灰暗的表面大一些,所以我们的英雄往往身披“彩光”。
第三,形状,在形状上,较为复杂的形状和图案会显得小。
第四,与众不同,主角与配角之间要有足够的区分度,以此加重主角的份量。
4.画面中的位置
每个元素在画面的位置和它自身的分量一样至关重要,会在以下几点起作用:
第一,与画面中心的距离
这有点像我们中学物理里学的“杠杆原理”,同样的元素,离画面中心越远,在画面中呈现的重力越大。

所以,在构图中经常用的一个技巧就是,把画面主角放在画面偏左,然后在画面远端用一个或者几个小元素来和它平衡。
第二,孤立独处
和与众不同一样,在位置上傲娇、孤傲一把可以让主角更为突出。这在舞台剧中非常常见。
“在舞台剧中,孤立独处一直被当作突出某人物的重要手段。在重要场合,明星演员总是注意不使自己与其他人离得过近。”(引自《艺术与视知觉》)
最后来给本篇做个总结:所谓构图,就是要吸引人的视线在你预先设定好的一组一组“不平衡”中穿梭,最终在整体上达到均衡。
一个构图,就像是一场视觉的修行,只有经历险阻的成功才会带给人真正的快乐。而美感,就是这段旅程结束后,留在你记忆中的那些“星辰大海”。
好了,今天这篇我们讲述的是关于视觉的平衡机制如何影响我们对于美感地感知,下一篇就来看看,简化机制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我们下一篇见了!
下个篇章--如何更专业地欣赏一幅画
本文为文集《你真的会“看”吗?》的一部分,有兴趣的看官可以点左下方看这个系列的其他文章。
如果对我的文字有兴趣,欢迎点赞!加我好友!期待与你的交流,嘿嘿!
网友评论
了解了,以平衡为主,不平衡突出亮点
首先,可能是我在行文上让你产生了误解,我并没有说是仲基的不平衡突出了画面的平衡;而是画面的不平衡是由几组不平衡元素构成的。几个字的差别但是意义不一样哦。
而后,画面必须在总体上必须要让人感觉平衡,不然会让人有失衡的感觉,画面会让人不舒服。
但是画面里每组元素都平衡又太死板,所以用不平衡来构成平衡,才既能让眼睛产生兴奋,又不至于让人感到不舒服。
希望这样的解释能解答你的提问。
1.对比:用手遮住两幅画里的其中一幅,单看另一幅,来回地对比,看看哪幅让你感觉更舒服。
2.分析:所有画面元素都一样,为什么只是左右颠倒了画面位置在感觉上就会有画面感受上的差别?那应该就是本身画面的重心就不在画面正中间。
3.辨别:再回到两幅画,通过比较各元素的大小、颜色、位置,看看仔细辨别两幅画的重心是不是有偏差。
4.举一反三:找一些其它好的例子,也把它们左右颠倒一下,分析几次看看是不是会出现同样的感觉。再找一找画面的重心。相信通过这样的反复你的设计感觉会慢慢被培养出来,这是上帝给你的第三只眼。
以《西斯廷圣母》为例,单看右边这幅我也不能一眼就看出画面失衡了,只有对比原画我才能找出问题。
首先回答你为什么没感觉到不平衡,就是因为设计和艺术中所用到的感觉和日常生活中的直观感觉是有差别的。设计感觉更为晦涩和间接,所以设计师和艺术家能察觉到日常事物中常人所无法察觉的一些点。
回到不平衡这个点,直观感觉要能感觉到不平衡必须是感到身体真得歪了或者画挂歪了。而画面中构图不平衡不会真的让图歪了或掉地上,所以用直观感觉是无法察觉这种不平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