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心

作者: 苏瑾七 | 来源:发表于2018-07-05 16:15 被阅读4次

文|苏瑾七

她被称为“世纪老人”,与林徽因、卢隐一起被合称为“福州三大才女”。她的作品《小桔灯》被载入小学课本,人人耳熟能详,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在她报病危之时,朱镕基、李瑞环、胡锦涛等中央领导人及中国作家协会领导亲自到医院看望她。温家宝评价说:她是一个有风骨的人,同时又是一个有爱心,有感情的人。

~ 1 ~

原生家庭

说起冰心的原生家庭,要从她的曾祖父开始。

冰心的曾祖父谢以达是福建长乐人,因为饥荒逃难到福建福州,并以裁缝手艺谋生。但因为目不识丁,记账的能力都没有,被人赊账赖账追不回,生活艰难,让他意识到识字读书的重要性,并发誓培养唯一的儿子,冰心的祖父读书。

冰心的祖父谢銮恩非常争气,考取了清朝举人,并在福州办学授课,毕生讲学,造诣尤深。

冰心的父亲谢葆璋1866年出生,是家中第三个儿子,两个哥哥都继承父业教书。谢葆璋却经父亲好友严复推荐进入海军。谢葆璋参加过甲午中日战争、曾任北洋水师枪炮官,烟台海军学校创校为校长,后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海军司令部二等参谋官。

冰心的母亲杨福慈,生长在福建世代为官的书香门第。14岁时父母双亡,由叔父抚养,没有读过私塾或学校,却能欣赏旧文学、接受新思想。杨福慈的父亲和谢銮恩是好友,同在福州城内办书馆。在她9岁那年,谢、杨两家定下亲家。杨福慈19岁嫁入谢家做儿媳。

~ 2 ~

成长经历

福州

冰心原名谢婉莹,1900年10月5日出生在福州三坊七。当时父亲已经35岁。不久,母亲带着仅7个月的冰心,从福州老家迁往上海。因父亲谢葆璋的巡洋舰多在上海驻泊,一家人可以经常团聚。

烟台

1903年,因父亲担任海军训练营营长,同时负责筹办海军学校,冰心随父由上海迁至烟台,在此居住的8年,度过了她幸福而多彩的童年生活。

在烟台,她开始读书,家塾启蒙学习期间,已接触中国古典文学名著,7岁就读过《三国演义》、《水浒》等。与此同时,还读了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说部丛书”,包括英国著名作家狄更斯的《块肉余生述》等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

福州

1909年,父亲因不满清廷的腐朽统治,为了自保,辞去烟台海军学校的监督职务,带着家人离开倾注了8年心血的海军学堂,返回福州家乡。冰心也随父回乡,进入福州女子师范学校开始了预科学习。

北京

民国元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父亲谢葆璋的同乡好友黄钟瑛因参加辛亥革命有功,被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任命为民国首任海军部总长兼海军总司令。黄钟瑛上任不久,请在福州的谢葆璋回海军任职。谢葆璋再次重返海军后,被安排在北京,担任海军总司令部二等参谋官。

冰心1913年随父迁居北京,住在铁狮子胡同中剪子巷。1914年就读于北京教会学校贝满女中。 1918年入读协和女子大学理科,开始是希望成为一名医生,后受“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转文学系学习,曾被选为学生会文书,投身学生运动。

~ 3 ~

父亲的舐犊情深

冰心的父亲谢葆璋,虽是一位武行出身的水军,但对子女却舐犊情深。

冰心是家中唯一的女儿,更被视为掌上明珠。

扎耳钉

当冰心的伯母、叔母们催促给冰心扎耳朵眼时,谢葆璋说:“你们看,她左耳唇后面,有一颗聪明痣,把这颗痣扎穿了,孩子就笨了。”

穿紧鞋

谢葆璋还不让孩子穿紧鞋。冰心深知慈父对她的疼爱,所以,她刚一感到鞋子有点紧,就故意在父亲面前一瘸一瘸地走。父亲一见,就立刻埋怨妻子:“你又给她小鞋穿了!”冰心母亲生气了,把剪刀和纸裁的鞋样推到父亲面前:“你会做,就给她做,将来长出一对金刚脚,我也不管!”谢葆璋还真拿起剪刀来剪鞋样,逗得冰心母亲笑了起来。

扎辫子

每天早晨小冰心梳小辫子的时候,谢葆璋总来帮助冰心母亲,拿着照像匣子,哄着小女儿,嘴里柔声柔气地说:“站好了,站好了,要照像了!”一边说,一边摆出姿势,假作照像的样子,冰心两个又短又粗的小辫子,天天都是父亲哄着的时候编起来的。

~ 4 ~

父亲的言传身教

父亲谢葆璋在烟台任海军学校校长时,经常带女儿冰心去海边散步,教小冰心如何打枪,如何骑马,如何划船。夜晚,就指点她如何看星星,如何辨认星座的位置与名字。他还常常带领冰心上军舰,把军舰上的设备、生活方式讲给女儿听。

冰心后来回忆这段日子时说:“我整天跟在父亲的身边,参加了他的种种工作与活动,得到了连一般男子都得不到的经验。为一切方便起见,我总是男装,常着军服。父母叫我‘阿哥’,弟弟们称呼我‘哥哥’,弄得后来我自己也忘乎所以了。”

冰心从小立下志愿,长大了要做一个像父亲那样的人。她曾充满深情地说:“父亲啊!我怎样的爱你,也怎样爱你的海!”父爱,一直是冰心创作的动力源泉之一。

谢葆璋长年生活在海上,胸襟开阔,乐于助人。他经常教育冰心要立志报效国家,为民众造福,而不惜牺牲自己。夏日的晚上,谢葆璋经常带冰心到旗台上去看星星,并对女儿说:“你看星星,是不是很小,而且离我们很远么?但是我们海上的人一刻都离不了它。在海上迷路的时候,看见星星就如同看见家人一样。”父亲的话言简意赅,使冰心从小爱星星胜过爱月亮。

爱为航海人指路的灯塔。她曾经回忆说:“我最喜欢在风雨之夜,倚栏凝望那灯塔上的一停一射的强光,它永远给我以无限的温暖快慰的感觉。”父亲告诉她,看守灯塔的人是“光明的使者”,这是一种最伟大、最高尚而且最有诗意的生活,为了众生的光明,他默默地忍受着自己的孤寂。这种为民众服务,抛却“乐群”,只知“敬业”的思想,成为冰心一生行动的灯塔。

~ 5 ~

母亲

冰心和母亲有时候并不像母女,而像一对感情极深的好朋友。她们常常在一起讲悄悄话。冰心喜欢听母亲讲述自己的童年,母亲喜欢女儿在她身边跑来跑去,与她亲近。

母亲关心政治。清朝末年,杨福慈几个弟弟都是同盟会会员,平常传递消息,收发信件都由她出名经手。冰心8岁时的一个大雪夜,她帮母亲把十几本《天讨》一卷一卷装在肉松筒里,用红纸条封好洞口,寄给各地,使同盟会员大为振奋。

辛亥革命时,谢葆璋辞职返乡,途经上海,他们住在上海租界的旅馆,杨福慈每天看完报就给冰心讲报上的事,并将仅有的一点首饰换成洋钱,捐款劳军。

杨福慈不反对自由恋爱,却注重爱情的专一。对儿女们的择偶她总是说:“只要你们喜爱的,妈妈也就喜爱”。

杨福慈从不拆儿女们的信件,也从不盘问儿女和同学之间的往来,也不积攒稀奇珍贵的东西。她得到的礼物,随时收下,随时送给别人。

她常教导儿女“勤能补拙,俭以养廉”的道理,自己更是十分勤俭。儿女们的布衣都是她亲手缝制的,年轻时连一家大小过年时穿的绸衣都是自己做。

杨慈福把最无私的母爱献给女儿,在一般父母都做不到的背景下,她支持女儿选择好学校,读完中学和大学,又支持女儿到万里之外的异国留学。

1930年年1月7日,杨福慈在上海病逝,葬于万国公墓。为表达对母亲的爱心,冰心剪下一缕头发,同时把母亲生前一直珍重地收存起来的她儿时的胎发以及大学毕业时得到的“裴托裴”名誉学位的金钥匙,连同父亲、弟弟、弟媳以及侄女小菊的头发都装在一个小白信封里,放在棺内母亲遗体的旁边。

~ 6 ~

相守56年的爱情

吴文藻的背景

与冰心出色的家庭背景相比,吴文藻的家庭略显逊色,他1901年出生于江苏江阴,比冰心小一岁,父亲经营着一家小米店,母亲是位很普通的传统女性,他还有两个姐姐,一家人虽非大富大贵,但却过着和谐平凡的生活。

相识

吴文藻1917年考入清华学堂,他性格沉稳、话不多,属于静静思考的人。

1923年在去美国留学的轮船上与冰心相识。

上船之前,冰心在贝满女中的同学吴搂梅写信希望能帮忙在船上找到她同去美国的弟弟吴卓,上船之后冰心就托自己的同学许地山去找吴卓,结果许地山一马虎,找错了人,把吴文藻给带来了,望着眼前这位斯文秀气的青年,冰心问道:“昨晚在轮船上休息得好吗?你姐姐来信说,你也乘这一班船出去。”

满脸诧异的吴文藻望着冰心,心想自己的姐姐远在江阴,这是怎么一回事?“家姐文化低,不知她什么时候给你写了信?”冰心这才发现事情可能有误会,顿时脸红,虽很尴尬,但又不好直接请他离开,便邀请他一起玩游戏,此后两人就有了交谈,从志向聊到生活,从生活聊到文学,吴文藻聊到的许多东西冰心都摇头,吴文藻告诉她要趁着这次机会好好学习知识,要不然这学就白留了,这让冰心很是诧异,哪有第一次见面就这样摆出老生常谈的论调,还是在一个女孩子面前,丝毫不留情面。但冰心并不觉得眼前的吴文藻有什么失礼,反而对他的直言不讳颇为欣赏,把他当成自己小小的良师益友,因此便也记住了吴文藻这个名字。

在无边的大海中漂泊半个月,终于抵达了目的地,很快同学们就要各自分别去往自己的学校,吴文藻接受同学潘光旦的推荐,去了达特默思学院学社会学,冰心则遵从燕大英语老师鲍贵思的安排,到威尔斯利女子大学研究院进修。

不久之后冰心收到了不少信件,大多数是轮船上的同学写的,内容无非是些客套话,冰心找来找去没有看到吴文藻的信件,也许他已经忘了吧,就在失望的时候,看到一张明信片,正是吴文藻所写,惊喜之余的冰心想这人也是有趣,居然用明信片写信,随即给吴文藻回了一封信,而给别人回的是明信片。

收到信件的吴文藻也很奇怪,想起在轮船上自己对她说的那些话,没想到她非但没有生气还回复自己,这反而让他不好意思起来,对这位富有才情的冰心同学他还是很有好感的,随后就买了几本关于文学的书寄给了冰心,以示感谢。就这样,两人开始以书传情。

恋爱

随着书信往来日益增多,吴文藻的憨厚、细心与整洁,连同他对自己专业的执著,渐渐地溢满在冰心的大脑中,时不时地涌出一种思念与谋面的渴望。出于矜持,冰心没主动言明。在吴文藻心中也期待着这段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冰心的高雅与文静,尤其是对自己态度的“异样”,时时波动他的心弦。

一次冰心因病住院,情绪低沉,吴文藻赶来照顾她,嘘寒问暖叮嘱她要听医生的话,这让冰心感动不已,眼前这个高高瘦瘦的男人,这个照顾自己的男人,不说动心是骗人的,爱上倒也不至于,这一步,好感不少。

不久梁实秋、闻一多等人正好在波士顿公演一部中国戏剧《琵琶记》,并邀请冰心出演一个角色,她开心的把这个信息给吴文藻分享,还给他寄过去了一张入场券,含蓄的希望他能来看自己的演出。

但吴文藻此时表现出自己的不自信,冰心的示意他自然领会,出于自己的家世和实际状况,对比之余,他有些退却,最后他以学业繁忙为由推辞了冰心的这份好意。等到戏剧正是演出的那天,冰心还是满怀期待地希望能看到那个身影,如果他出现,那该会是多好啊。当期待的人意外地站在你的面前,这种迟到的惊喜是有多欣喜,正当冰心失望地走上舞台,在观众的看台上,她终于看到那个身影,她开心极了,连忙说道:“这次你来看我,我很高兴。”毋庸置疑,好的事情总会到来。而当它来晚时,也不失为一种惊喜。经过这次演出之后,两人的关系更加融洽,。

1925年,冰心与吴文藻同在绮色佳城的康耐尔大学补习法语,当两人发现居然再次在同一所大学相遇的时候,简直惊讶的要跳了起来,命运的神奇让两人无法拒绝这番好意。

给冰心父母的信

恋爱中的时间转瞬即逝,冰心与吴文藻暑假补习在不经意间结束了。虽然他们各自又回到了自己的学校就读,但爱情之树在不停的生长。1925年秋,吴文藻进入了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社会学的硕士学位。注入爱情动力的吴文藻,事业和爱情两不误,他和冰心通信和来往更为频繁。

1926年夏,冰心从威校获得硕士学位,应司徒雷登校长的邀请回母校燕山大学任教。吴文藻则决定留下来攻读博士学位。冰心离美回国前,吴文藻尊重她的意愿,给她父母写了一封长信,并附了一张相片,叫冰心带回给她父母。他希望通过这封情真意切的信说服冰心父母,同意将冰心许配给他。这封求婚书字斟句酌,言辞恳切,可谓范本。

信件原文节选如下:

谢先生、太太:

请千万恕我用语体文来写这封求婚书、、、 、、、求婚乃求爱的终极。爱的本质是不可思议的,超于理性之外的。智识阶级的爱是人格的爱:人格的爱,端赖乎理智。爱——真挚的和专一的爱——是婚姻的唯一条件。为爱而婚,即为人格而婚。为人格而婚时,即是理智。这是何等的卓识!我常觉得一个人,要是思想很彻底,感情很浓密,意志很坚强,爱情很专一,不轻易的爱一个人,如果爱了一个人,即永久不改变,这种人的爱,可称为不朽的爱了、、、、、、她虽深信恋爱是个人的自由,即不肯贸然独断独行,而轻忽父母的意志。她这般深谋远虑,承欢父母,人格活跃,感化及我,藻虽德薄能鲜,求善之心,那能不油然而生?她这般饮水思源,孝顺父母,人格的美,尽于此矣,我怎能不心诚悦服,益发加倍的敬爱!

家庭是社会的根本,婚姻改良是家庭改良的先决问题。我现在正遇到这个切身问题,希望自己能够依照着一个健全而美满的伦理标准,以解决我的终身大事。我自然更希望这个伦理标准,能够扩大他的应用范围。令爱主张自己选择,而以最后请求父母俯允为正式解决,我认为这是最健全而圆满的改良南针,亦即是谋新旧调和最妥善的办法。这就是我向二位长者写这封求婚书的理由。

我写到这里,忽而想起令爱常和我谈起的一件事。她告诉我:二位长者间挚爱的密度,是五十余年来如一日。 这是何等的伟大!我深信人世间的富贵功名,都是痛苦的来源;只有家庭和睦,是真正的快乐。我固知道在这万恶的社会里,欲立时实现我们的理想,决不是一件容易事。可是我并不以感到和恶环境奋斗的困难,而觉得心灰意懒。我深信社会上只要有一二位仁人君子的热心毅力,世道人心,即有转移的机会和向上的可能、、、、、、天赋我以美满愉快的生活,我若不发奋图报,将何以对天下人?又将何以对自我?

我仿佛在上面说了许多不着边际的话、、、 、、、假如长者以为藻之才德,不足以仰匹令爱,我也只可听命运的支配,而供养她于自己的心宫;且竭毕生之力于学问,以永志我此生曾受之灵感。其余者不足为长者道矣。

吴文藻 谨上

一九二六年七月一日 美国剑桥

结婚

1929年6月15日冰心与吴文藻结婚了。

他们在燕京大学的临湖轩举行了西式婚礼,主婚人是身着黑色长袍的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婚礼那一天,微风拂过未名湖畔,新郎吴文藻身着深色西装,戴着圆眼镜,谦谦君子般的风度,而被花童和伴娘拥在中间的新娘冰心则是一身洁白的婚纱走来,走到吴文藻的身边,就此,定下终身。婚后燕园柴米油盐的生活平淡却幸福,吴文藻执着于学术研究,冰心则全力打理他们的小家养育子女。

婚后三五事

1942年,吴文藻患了严重的肺病,当脉博只有一分钟36下时,冰心两腿发软。出去找人,一个小山坡也走不过去,只觉着丈夫要“完”。然而,吴文藻在重庆“中央医院”奇迹般地缓了过来。

1944年,吴文藻赴美参加“战时太平洋学会”,讨论战后盟国对日本的处理。1946年,他与冰心去了日本。冰心成为被东京大学聘用的第一任外籍女教授。

1951年,吴文藻放弃美国耶鲁大学的聘请,与冰心一同回到新中国。1952年,冰心又开始从事儿童文学的创作。

1958年4月,吴文藻被错划为右派。红卫兵将一块大木牌挂在冰心的脖子上,上面写着“资产阶级太太、修正主义的黑帮作家谢冰心”,吴文藻也被作为资产阶级的反动学术权威被造反派押去批斗。

1966年,“文革”爆发,二人都靠边站,住牛棚。1969年底,68岁的吴文藻被下放到京郊石棉厂劳动。1970年,70岁的冰心被发配到湖北咸宁五七干校。

1979年,吴文藻重新工作,带民族学院的研究生,为民族学的中国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晚年

1983年,是一段浪漫的好时光,两人伏案写作,抬头相望,用冰心的话说就是他写他的,我写我的,熟人和学生来了,也就坐在我们中间,说说笑笑。这种相敬如宾似水流年的感觉实在是美好,远胜过繁花似锦的炽热。

1985年6月27日,吴文藻因脑血栓住进北京医院之后,一直处于昏迷状态,9月24日,吴文藻带着他对冰心的眷恋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1999年2月28日, 独自孤独地多活了15年的冰心逝世,享年99岁,死后两人骨灰合葬。“江阴吴文藻 长乐谢婉莹”。

~ 7 ~

对子女严慈并济的教育

冰心吴文藻夫妇有三个孩子:

长子吴平——原名吴宗生,1931年生,北京市九三学社常委;

长女吴冰——原名吴宗远,1935年生,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导、教授,美洲文学研究会副理事长;

次女吴青——原名吴宗黎,1937年生,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

冰心把孩子比做一架极其精密敏感的仪器,把父母比做技术工人,用她细腻的爱心培育着下一代,关心帮助着下一代。

冰心从不在乎儿女成绩的名次,只要求他们如何做人,做“真人”。对身边的人,甚至小动物,都要有关爱之心,对社会更需要有责任感与担当精神。

讲真话、不撒谎

吴青是冰心最小的女儿,从小一直和妈妈一起生活,受到妈妈的教诲也最多。吴青回忆说,妈妈对她做人最有影响的就是教育她们从小要讲真话。吴青回忆起小时候,有一次偷拿家里的点心吃,妈妈发现后责问她,刚开始她不承认,结果挨了一顿打。随后,母亲对她说:“你想吃点心可以找大人要,但不能偷,更不能撒谎。”

吴青说:“妈妈最反对说谎话。她经常教育我们‘做错了事不要紧,要敢于承认错误,这样反倒不挨打,挨打是因为不讲真话’。妈妈更不准我们说半句脏话。”吴青印象最深的就是妈妈对她们说脏话、假话有一种独特的惩罚办法:用肥皂水洗嘴,还要喝很苦的奎宁水。

有爱心、不欺人

吴青回忆说:有一次,她和小伙伴一起逮麻雀玩,母亲就问我:“天黑了你最爱找谁?”我说:“我最爱回到妈妈身边,妈妈的怀抱最温暖了!”母亲就说:“你想没想过,小鸟也要找它的妈妈呀!”在母亲的鼓励下,她养过小鸡小鱼,也养过小猫小狗,通过给小动物的喂食喂水,照料它们一点点地长大,培养了她对生命、对社会的责任心。

还有一次,吴青回忆说她骂了一位聋哑的孩子,母亲知道后,非常生气,狠狠批评了她,还罚她喝奎宁水。母亲经常让她听歌谣,给她讲故事。她最喜欢听母亲讲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了。母亲告诉她,大卫是怎样生活的,怎样成才的。小主人公和姑姑的善良,对她影响很大。

~ 8 ~

事业成就

问题小说

问题小说是以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为题材的一种小说。这些小说在艺术上采取“写实”手法,多用口语,在思想内容上不同程度地暴露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种种黑暗,对“五四”文学革命的发展起了有力的促进作用。

冰心正是当时我国问题小说的代表作家,她在《从“五四”到“四五”》表述:我只想把我所看到听到的种种问题,用小说的形式写出来。

冰心作品的发展

冰心“问题小说”起步,表现了探究人生意义的热忱。代表作《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揭露了“旧社会、旧家庭的不良现状”。

如果说初期“问题小说”只是问病源,不开药方。《超人》则标志着冰心对种种社会问题开出了她的“药方”——这就是“爱”的哲学。《超人》《烦闷》《悟》构成了冰心“爱的三步曲”,爱的核心是“母爱”。

冰心的思想中萌发的某种阶级观念。《分》将教授与屠夫的孩子从同一个产院的婴室“分

”道扬镳的不同前途加以比照,透露了作者思想中开始萌发的某种阶级观念。

家庭问题一直是年轻时冰心最关注的问题。但是,家庭悲剧并不只是限于夫妻之间,它有时也发生在父与子这两代人中间,而当家庭矛盾是以两代人的冲突表现出来的时候,家庭问题就与青年问题交织在一起了。

在《斯人独憔悴》中,冰心十分同情和理解家庭处境不佳的同时代人,她想代替这些人说几句心里话,所以,她在写完了《两个家庭》之后,又写了一篇名为《斯人独憔悴》的小说,从热血的青年无可奈何地后退到了封建军阀的顺民,虽然苦闷、“憔悴”,但也无法可想了。这是青年一代向老年一代妥协的悲剧。

最使冰心同情的,还是那些学有专长却报国无门的青年知识分子们。他们到英美等国去留学,学成后都兴冲冲地回到祖国,想干一番事业。但是,他们发展实业的种种计划,都不约而同地被官僚机构碾成了粉末。这种现象引起了冰心的注意和深思,她为此而写出了《去国》这篇小说。有的留学生看后,立刻写了题为《读冰心女士的〈去国〉的感言》的文章,文章倾诉了他的所感,所见,所闻,都如小说中的人物英士一样,有着类似的感慨和苦闷。

文学成就

受到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写作无标题的自由体小诗。这些晶莹清丽、轻柔隽逸的小诗,后结集为《繁星》和《春水》出版,被人称为“春水体”。

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同年起发表散文《笑》和《往事》。

192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文科。赴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学习英国文学。在旅途和留美期间,写有散文集《寄小读者》,显示出婉约典雅、轻灵隽丽、凝炼流畅的特点,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比小说和诗歌取得更高的成就。这种独特的风格曾被时人称为“冰心体”,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1926年,冰心获文学硕士学位后回国,执教于燕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等校。此后著有散文《南归》、小说《分》、《冬儿姑娘》等,表现了更为深厚的社会内涵。

抗日战争期间在昆明、重庆等地从事创作和文化救亡活动。1946年赴日本,曾任东京大学教授。

1951年回国,先后任《人民文学》编委、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文联副主席等职。作品有散文集《归来以后》、《再寄小读者》、《我们把春天吵醒了》、《樱花赞》、《拾穗小札》、《晚晴集》、《三寄小读者》等,展示出多彩的生活。艺术上仍保持着她的独特风格。

她的短篇小说《空巢》获1980年度优秀短篇小说奖。儿童文学作品选集《小桔灯》于同年在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中获荣誉奖。

冰心的作品除上面提到的外,还出版有小说集《超人》,散文集《关于女人》,以及《冰心全集》、《冰心文集》、《冰心着译选集》等。她的作品被译成多种外文出版。

~ 9 ~

素一说

比起拥有家事显赫,思想开明、宠爱自己的父亲,更让人羡慕的是她与吴文藻白首偕老、相濡以沫的幸福。这又再次证明,原生家庭、父亲对一个人的影响之大。一个女人一生最大的成就,莫过于能像冰心一样拥有一个宠爱自己的伴侣、和一辈子“生同眠、死同穴”相守相伴的爱情。

人们喜欢拿她与林徽因的恩怨,拿张爱玲、苏青对她的评价来试图丑化她的形象,但却否认不了她在中国新文学创作领域作为开拓者的价值。在一个山河破碎、炮火连天的年代,她歌颂母爱、童真、自然,描绘浓浓的亲情,她的正能量,她眼中的美好为一代又一代单纯、天真的儿童引路。

巴金与她的“世纪知交”亦有着深刻的启示。是冰心的沁入人心的作品让巴金感受到人间的爱与温暖,助他走上文学之路。而冰心的“你有着我的全部友情”的智慧,让自己的人生因这段友谊变得更加丰满。

坚持写作75年的冰心,无疑是当今新一代自媒体人的榜样。一辈子的写作、一辈子的思考,虽不求像她一样走在时代的前端引领风潮,但笔耕不辍,思考不停,总能让生命变得更加踏实有力。

以上

相关文章

  • 冰心

    冰心, 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 ,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成员。[1]中国诗人,现代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

  • 《冰心》

    塞北的雪飘向南方 在半空中融化 滴落 落在脸上 落在衣上 落在心上 却在心尖迅速结晶 包裹着心脏 我小心的想 小心...

  • 冰心

    我倚枕百般回肠凝想,忽然一念回转,黯然神伤......

  • 冰心

    烈日当空 砰—— 心脏有碎裂的声音 一块冰从心脏抽出 那是一把钥匙的形状

  • 冰心

    文|苏瑾七 她被称为“世纪老人”,与林徽因、卢隐一起被合称为“福州三大才女”。她的作品《小桔灯》被载入小学课本,人...

  • 冰心

  • 冰心

    又等候到了一年寒冬 白雪浸染了整个街道 希望和绝望 明灭闪烁在无尽的四季轮回中 越等待越强烈的情感不再动摇 即便是...

  • 冰心

    图片发自简书App 冰 封住了/我的青春/ 西伯利亚的寒风/再也带不走/我 似花一样的年华/ 愤怒的年轻人啊/我们...

  • 冰心

    心在体内演绎着春夏秋冬 没有温度,热情所剩无几。 识人不识心,事悬而未决。 路层层叠叠是雾障。 心找不到爱的原乡 ...

  • 冰心

    睁开了双眼冰冷了躯体 散乱的舞衣 花了浓妆镜面里惊的诧异 玩弄了谁是谁的肆意 败弄了谁是谁的诗意 琉璃晶莹碎的可以...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冰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impu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