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湖南一高校的女大学生在宿舍自杀了。一个月以来网络报道出来的就有不下四起大学生自杀案。我不禁想:我们的孩子们到底怎么了?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生的我们的父母,他们经历了最艰苦的时期,缺衣少食,没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等到他们为人母为人父,又为了孩子们奔波,他们任劳任怨,默默承担着家庭的重任,可是,没有人放弃,或者说,没有人有自杀的意识。
对自己的伤害并不是孩子们的错,我始终认为自杀是非常需要勇气的,如果不是实在坚持不下去了,谁愿意往自己身上捅刀子?
这和社会的导向有很大的关系,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在这个一点风吹草动就能传到每一个角落的时代,一个人,一件事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乃至成为社会的一种风气。
这些年以来,自杀的现象越来越年轻化,越来越频繁,乃至成为一种常态。人们似乎对一些心理障碍,对自杀的容忍度越来越高,这是好事,也是坏事。
我们可以用宽容同情的态度对待每一个自杀者,这是社会的温柔,但是这样的温柔会不会在悄悄引导着下一批自杀者呢?
事实上,自杀并不是只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意识,就像我们的父母在面对困难时潜意识的意识就是扛过去,他们没有放弃自杀的念头。这种意识的确是社会氛围的问题。
网络上对大学生自杀的报道铺天盖地,极力渲染,这无疑埋下了巨大的隐患。等到大众对自杀见怪不怪,记者无话可写的时候就太迟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