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麦彭仁波切 著 般若摄颂释(35)

麦彭仁波切 著 般若摄颂释(35)

作者: 悠远的歌 | 来源:发表于2021-01-10 22:36 被阅读0次

癸二、应舍分二:

一、真实应舍;二、宣说彼之对治。

子一、真实应舍:

若行佛道菩萨思,此等具戒此破戒,

起种种想是破戒,失戒不具清净戒。

假设行持大乘佛道的某某菩萨思维:这些众生是具戒者,这些是破戒者,起种种想而耽著,唯有这种想法就称为破戒,因为依靠具有耽著而轻蔑别人等的垢染已经失坏了大乘戒,那位行者不具备清净的戒律,因为他的戒律以有缘之想已经失毁了。

子二、宣说彼之对治:

谁无我想众生想,离想贪岂有恶戒?

谁无执戒非戒心,导师说此是戒律。

任何行者,具备无有我想、众生想——人无我的证悟,如此远离了耽著我之想和由它所生的贪执,那怎么会有恶戒——破戒的现象呢?因为所有不善业就是由贪执我之想的根本所致,如果没有了我执,自然就不会有罪业产生,因为因不存在的缘故。任何行者,通过了知诸法无自性而无有执著戒非戒、具戒破戒二法的心,导师佛说这就是菩萨的戒律。如果具足这种戒规,则远离所有恶行,具足圣者欢喜的戒律,也是无有缘执,因此完全清净。

庚五、宣说布施度分二:

一、了知发放布施之功德与未发放布施之过患后当欢喜布施;二、如何发放布施之理。

辛一、了知发放布施之功德与未发放布施之过患后当欢喜布施分三:

一、菩萨发放布施之方式;二、平凡者没有如此发放之过患;三、如是了知后当乐于布施之理。

壬一、菩萨发放布施之方式:

清净有情具戒律,不见可爱不可爱,

施头手足无怯心,布施所有恒无执。

知法无性我不实,纵舍自体无怯心,

尔时况施身外物?无有悭吝之是处。

相续清净的某某有情,如刚刚所讲远离想和贪执而具足清净戒律,他对于可爱不可爱一切不视为某某相,布施头颅、手足给他众,当时,没有无能为力的怯懦心,以这种方式舍施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恒时也不会对所拥有的一切有耽著,如此了知诸法无自性、无我、依缘而起、空而不实之后,纵然施舍自己的躯体尚且不生怯懦之心,当时更何况说布施身外之物了?何时何地都无有悭吝的情况,因为无有贪执之故。

壬二、平凡者没有如此发放之过患:

我想执物为我所,贪愚焉有施舍心?

吝啬转生饿鬼处,投生为人亦贫穷。

原本无有而执为我想、将眼睛等事物执为我所具有贪执的愚者们,怎么能有如此施舍之心,他们没有。具有吝啬者将转生到饿鬼趣,即使有机会投生为人,当时也会成为贫穷者。

壬三、如是了知后当乐于布施之理:

菩萨知众贫乏已,渴求舍施恒博施,

四洲庄严如唾沫,施喜得洲非如是。

当时,诸位菩萨知晓一切众生由于吝啬所感而贫乏之后,自己断绝悭吝之心,意乐上渴求舍施,行为上恒常无遮而慷慨博施。实际上,这个庄严的四大部洲如果没有布施而置之,那么就成了有为法无常的自性,没有可靠的实质性可言,如同唾沫也就是唾液吐出的细屑一般。如果认识到这一点,那就从无有实质中取受实质,将四大部洲布施给他众之后菩萨满怀欢喜,而获得那些大洲并非如是欢喜,其原因,正是刚刚所述的那一点。

辛二、如何发放布施之理分二:

一、真实宣说;二、彼之功德。

壬一、真实宣说分三:

一、以悲心为利他而施舍;二、以善巧方便而回向;三、不图异熟和事物而布施。

癸一、以悲心为利他而施舍:

明智菩萨如此思,但愿依此而布施,

三有众生发放施。

明智的菩萨,哪怕只是布施一口食物,也以悲心作为前提,想到:但愿依靠这样的布施,施予属于三有的所有众生,使他们拥有无罪的财富以及成就入于三乘之果,悉皆获得无上佛果。进而发放布施。

癸二、以善巧方便而回向:

利生回向大菩提。

发放布施的福德,也为了利益一切众生界,为了我与一切有情现前大菩提成佛而普皆回向。

癸三、不图异熟和事物而布施:

施已于事无能住,彼永不求异熟果。

如此菩萨发放布施以后,内心对于布施物和回报之事无有以贪执或执相能安住的心(即心里没有贪执和相执)。不仅如此,而且这种菩萨何时也不希求“布施的异熟果报将成为我所有”,不贪执事物连同异熟,为一切众生的利益而施舍。

壬二、彼之功德分二:

一、总功德;二、别功德。

癸一、总功德:

如是知舍施一切,施少成多无有量。

如刚刚所述,这样布施的菩萨具足善巧方便的作意而精通布施,不贪著而舍施财物与其异熟果报这一切,如此一来,即便是施舍少少的财物,也成了发放众多不可估量的布施,而且它的异熟果也将变成如此多的数目,不可限量。

癸二、别功德分二:

一、具足悲心等善巧方便之布施功德;二、无贪而施舍之功德。

子一、具足悲心等善巧方便之布施功德:

三有无余诸众生,假设彼等无量劫,

供世间解佛罗汉,独觉而求声闻果。

善巧方便智菩萨,随喜彼等做福事,

利生回向大菩提,回向胜过诸群生。

如碔砆宝纵成堆,一琉璃宝能胜彼,

众生广大诸布施,随喜菩萨胜过彼。

三有之中所有的众生无一余留,假设他们在无量劫期间,广兴供养世间解佛陀出有坏、声闻阿罗汉及缘觉,而为了求得它的果声闻菩提。如果某某精通大乘、善巧方便的智者菩萨,在心的一个成事刹那中随喜刚刚所讲的那些众生所做的福德事,并且为了利益一切众生普皆回向最极殊胜的菩提佛果,那么仅仅依靠如此回向的一念心,就胜过一切群生的善根。比如说,碔砆宝纵然积成大堆,可是一个琉璃宝王,就能胜过那所有的碔砆宝。同样,其余众生的所有布施虽然极其广大,可是以绝妙意乐作一次随喜的菩萨已经胜过它。

子二、无贪而施舍之功德:

若菩萨于众生施,不执我所不惜事,

彼生善根增大力,犹如无云上弦月。

假设菩萨对一切众生发放布施之后,对于布施的福德不执为我所,对于所布施的事物也无有吝惜,如果以这样全无贪执的方式慷慨博施,那么发放这种布施的善根,就具足圆满资粮、断除障碍的大威力而与日俱增。布施的违品就是贪执所牵而怀有吝啬,对此根本不让贪执有机可乘,就像万里无云,具足白光的上弦月一样。

                                                                                                                 第五品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麦彭仁波切 著 般若摄颂释(35)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koka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