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解封开始,轰轰烈烈的工作让人不知所措的忙碌,需要做的事情一下子多了很多。从九年级下来以后,七年级开始,又走向了:捡拾米粒的教学工程。
从教14年,不能说是年年用心,年年成长,但是顿悟以后,豁然开朗还是有一定感受的。虽说是,又会从“顿悟”走向“迷遁”,短暂的领悟还是足以让自己认清一些东西。
比如,喜欢不喜欢。这本身是个简单的问题,可是对于教学不好确定。因为在喜欢教学过程中,你必须面对的是很多次的否定,很深的自省,很强的求新。单单否定,我就是深有体会的,对一堂课,一个点,一句话,一个逻辑关系的反反复复的推理,演变,就是不断否定的过程。我记得18年去和田送教,回到宾馆,已是凌晨,二次备课到3点,卡在一个过渡语上,反反复复,斟酌千万,却是难以顺其自然。读了一遍文本,做了一遍笔记,有查阅了几篇论文,又看了看教学实录……一无所获!
站在窗口,喝着水,困顿不足以表现我的现状,为难也解释不了我的情绪。我害怕了,害怕自己空空的大脑会把一堂课带向死亡~害怕熬夜的混沌带着孩子们走向浑浊。
看到黑色渐退,才恍然已近早晨。当然这个故事并不是很悲催,讲课还是很成功的,在和田五中的第一次试讲,磨合了一定的学情之后,叶城的讲课大受好评。其实呢,只要所有的困难不白经历,我都觉得世间一切美好。
所以,我喜欢。喜欢教学喜欢思考,喜欢用自己的方式去解读这个世界,平和而美好。有许多人问我怎么坚持下来的,我会说:因为我挺喜欢教学的~然后就是,你永远可以看到还有更优秀的人比你更努力,那种压力,是无法言语的力量。
从17年开始,我自己觉得自己还是很不错的,开始用一点真实的思想来思考教学,至少做到一堂课,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得符合学段,符合单元目标,符合文本气质,符合教师表达特点的。遇到不会的点,从重读《教师用书》,翻阅相关课堂实录,查找博硕论文,甚至再读一遍课文,再看看作者其他作品等方式来自己构建自己的课了。今天,在我回顾自己备课经历中,我看到了很多的自己“孤军奋战”的影子。倔强而坚韧,也许这就是我从焦躁不安,热情过多,沉稳不足的刘莉变成今天略带深沉,有点睿智刘莉的根本原因,很多“凤凰涅槃”是在你看不见的地方实现的。
四十而不惑,不惑什么?又有什么不惑的?董老师曾经在他的讲座中这样问到。人生不可能到了四十不惑,但是可以一直走在“不惑”的道路上,尤其是只针对一个点的探究上,可以一直走下去,终归会慢慢“不惑”,很不幸,我选择的这个点——语文教学,可能是需要我花费一辈子“不惑”的工程了。不过,也没有什么可不可惜的,或者说加加减减,计算得失的,人这一辈子,如果一个点都不舍得“踩”,又能去干什么大事呢?
固步自封的日子是很舒服的~一点点的自足就可以求生。可是,一旦挣脱井底之蛙的状态,你就发现:天高任鸟飞的感觉还是很爽的,但是你也要知道,天大,鸟多,还有雄鹰……
“所谓喜欢,就是能为他放弃一些东西的过程。”我曾经为爱情义无反顾,遍体鳞伤;我曾经为孩子倾尽所有,身心俱疲。如今,应经历的人生大事快近一半,往后人生,陪伴家人,温情柔和;教学成长,绵长坚定;凝练思想,乐观积极。
这样的不惑人生,应该是我最喜欢的~
好吧,早上,你好~开始新的一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