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几天,“三宝”这个词一直在头脑中盘旋,因为之前看过一个印度宝莱坞的喜剧片:《三傻大闹宝莱坞》,所以一说“三宝”时,我头脑中还会闪现了影片中中“三傻”的场景,这是否算得上是对“三宝”(佛法僧)的不敬?这个话题先放下,以后再讨论了。
我们经常说皈依“三宝”(佛、法、僧),对于外在的“三宝”(佛佗、佛经、出家的僧人),那还是好理解的。佛指的是释迦牟尼佛,是佛教的创造人、谛造者;法,指的是释迦牟尼佛等高僧大德所传授、注解的经教(经、律、论),如三藏十部典籍等;僧,主要是指出家众,是佛法的践行者和倡导者。但导师说,我们主要是籍由外在“三宝”,进而开发出我们的内在“三宝”(自性三宝或一体三宝),如何理解内在的“三宝”,说实话,我认认真真看了法义好几遍,要理解起来,还是觉得有点吃力,不管如何,我还是把我这几天的思考和探索付诸文字,与各位前辈交流。

一、佛者,觉者也
佛者,就是觉醒者。我们经常说,某某人成佛了,其实说得是某某人觉醒、开悟了。那如何理解觉醒开悟的状态呢?我认为,如果对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不迷惑了,都清清楚楚、了了分明了,既不会对世间的事情(名、利、权、情等)所困,也不会被自然界的现象(风、雷、雨、电等)所惑,这样的状态,就是一个真正觉者的状态。
要抵达这样的状态容易吗?好像容易,也好像千难万难。
说它容易,因为每个人内心都有觉醒的潜质。你与觉者之间的距离,如穿破一张薄纸般,差别甚微。可能是听到一句话,正如六祖惠能是听到五祖弘忍大师为他讲解《金刚经》时,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一句,就开悟了;也许只需做一个动作,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所以,禅宗给我们世人成一名“觉者”以很大信心,可能你前一刻还是一个迷惑困顿的世人,后一刻,你就“顿悟”了,就成了一个具备“无上正等正觉”的智者(觉者)了。
说它难,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带着无始以来积累的“业”(贪嗔痴慢疑),这个“业”,犹如慢慢堆积在镜子上的灰尘和污垢,时间久了,积重难返,让我们没办法看清事物的真相,让我们在做判断或选择的时候患得患失、左右为难,此时的我们,就“迷”了。而要消除世俗“业”的遮蔽,犹如拭去镜子上积累的尘埃,要跟无始与来世俗的“陋习”作切割。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易。对别人下手容易、对自己下手,真的很难,这相对于革自己的命。因此,要从一名迷者,转变成为一名觉者,真的不容易。要让自己的心镜,“时时勤佛拭,莫使惹尘埃”,每天进步一点点:“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慢慢地,你的心镜灰尘少了,事物投映到心境中,渐渐呈现出它本来的模样,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修行过程中的“渐悟”。
其实不论是“顿悟”或“惭悟”,都是一个由迷到觉的过程,目标都是“觉”(成佛)。

二、法者,觉之途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了学佛法的目标是成为一名真正的“觉”者,即大彻大悟之人。但在现实中如何成为这样的一个人?有什么方法与路径让自己达到这样的种状态,并且安住于这样的一种状态?这就是“法”要解决的内容。
佛佗通过自己亲身的体悟,已经感受到了“觉”的状态(涅槃寂静):无苦无乐、无悲无喜、不生不灭、对前生后世都了了分明,……。但佛佗的慈悲,是希望籍由自己的解脱与觉醒,带动更多的仍处于迷途中的世人也解脱与觉醒,希望世人避免在轮回中受苦受难,他因机施教、因人施教,说法在四十九年之久,他所说的法,就是解脱与觉醒之法(方法、途径)。在这期间,因为与世人原有观念、习惯有巨大的冲突与矛盾,不被人理解与认知是常事,作为传道者,要忍受世间多少的误解与委屈,要经历多少的磨难,我们无法亲历,但可以想象。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我们处在这样的氛围与场景,我们能继续传法下去吗?我们会退缩吗?弘法者这样不辞辛苦、不图利益去布道,图的又是什么呢?
从这个角度来说,某个宗教、某个学派的创建,作为创始人和奠基者,都是要付出常人难以理解的艰辛与努力的。
因此,佛佗四十九年所弘的“法”,即是告诉深陷迷惑或烦恼中的世人成为“觉”者的方法与途径,这些佛经经后来的高僧大德的注释,形成了一部部的“论”,再加上约束僧团的戒律规范(“律”),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三藏”(经、律、论),这些就是让我们最终摆脱迷惑与烦恼,开启我们自身觉悟本身的钥匙。
君不见,一群群烦恼重重的世人,到了寺庙,原本烦燥的心就慢慢安住了呢?!听到了高僧大德的几句点拔开示,就犹如拔开云雾见日月之感呢?这是“觉”的力量,也是世人对“觉”状态的渴望。

三、僧者,觉之师
知道了何为“觉”(佛)、何为“法”,还是不够的。我们还缺一个把佛与法联结起来的桥梁和纽带,这时候,就是僧,作为师者,就担当起这个作用了,外在的僧,可以是出家众,也可以是在家居士,只要他(她)是佛法探索的实践者、前行者,能够引导你靠近“觉”,领悟“觉”,我们都可以称其为师。我们每个人,都过自己的努力,依靠法的指引,最终也达到“佛”(觉)的境界,也是有可能的,这种情形,可称为以已为师。只是佛法浩翰,人生短暂,在有限的人生时间中,单靠自力,而没有外在师(僧)的指导 ,有可能你探求了几十年,你始终在迷途而不自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导师(僧)的价值自是不言而寓的。
外在三宝、自性三宝、一体三宝等概念,为什么会是同一个意思、无二无别呢?我的理解,因为“三宝”都是围绕“觉”而展开,离开了“觉”(自觉觉他),执着于外在的佛像、佛经、僧宝,那只是换了外套的“迷”。发现且开发自身内存的觉悟本性,是皈依“三宝”的核心要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