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爆炸的时代,答案盛行,有时候你觉得你是在寻找答案,殊不知你只是在知识海洋的冲浪中不断去逼近你心目中真正的问题。
这是一个问题比答案值钱的时代。
为什么这么说?
这个问题我们拆开两部分来分析,一种是对内自己的层次,一种是对外与他人的层次:
1. 对内自我来讲,如果把我们的人脑比喻成一套搜索系统,那么我们的大脑里的各个角落存放着因为我们很多生活的阅历,经历的事与人对于某些问题的信息,这些信息零碎而散乱,需要你通过一个自我的发问去把这些信息整合成一套系统的答案,这些散落的信息经过重新的思考,整合,得出的系统答案,本身就是我们的大脑的一个创造的过程,这样这些散乱的信息才会长到我们的脑子里,这个提问的动作就是这些信息加工的发动机。
2. 有效的提问是个对自己大脑输入学习的最佳方式,他会让你的输入更有效率,而不是被淹没在知识的海洋里,随泼逐流,看着什么就学什么,最后什么都没学到。
3. 对外与他人的层次而言,有效的提问首先是个尊重他人时间的动作;相信这样一个场景大家并不会陌生:面对一场日常报告,在台上讲了30分钟,台下的人听了5分钟后就开始玩手机了,对方可能觉得你讲得内容很好,可是跟他们有什么关系呢?
比较有效的开场方法是这样说:“我知道大家时间很宝贵,来,现在5分钟的时间给到大家,大家关于这场报告最想听到的内容是什么?”这样看似让出主动权的操作,实际上是反向控制了整个场次,提高效率的同时也节省了他人的时间。
4. 对外而言有效地提问更是打破与陌生人陌生感的极好动作,如果在一场陌生聚会上,双方因为不认识一开始会很拘谨 ,很放不开。
如果这时候作为组织者能够有效的提出一个大家感兴趣的问题,就相当于把大家整合在这个问题上,以这个问题作为聚焦点,以大家对这个问题的不同看法作为发散线,最后通过大家的交流探讨把这些发散线连成一个面,有效地聚融了大家。
那么既然一个好问题这么重要,那要怎样去提出一个好问题呢?
1.保持一份拥有小学生心态的好奇心,这是一个问题产生的源头,如何保持这份好奇心?要学会多问为什么?为什么这件事情会发生?为什么大家会对这件事情这么评论?这些评论的背后有什么共通点?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处理这件事?不断地发问,不断地把自己情景代入,你会发现你会对你的好奇心为之痴迷。
2.要学会去思考这个问题对回答者来说有什么价值;他为什么要回答我这个问题?我这个问题是可以帮助他整合他的一些零散信息,还是会给他一个新的视角去看待这个问题。
3. 学会在提问之前自己先做好功课,搜索引擎能搜到的答案,就不要轻易提出,这样子与己与彼都是再提高效率,对于你要提的这个问题你首先自己得有一定的见解与答案,在提问出来之后学会谦虚地以交换答案的心态去发问,让对方感觉到被尊重。
应该如何去练习应用这些提问的技巧呢?
其实最简单最实用,随时随地都可以练习应用的方法就是从与自己对话开始,在碰到一些事情以后,我们平常脑海里会习惯性地存在一些自我评价,类似于弹幕一样,我习惯性地把这个称为“大脑弹幕”
这些“大脑弹幕”的内容设计大多数都是来自于我们身边重要人的一些言行举止悄悄地植入我们大脑系统;这些弹幕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构造了我们不同的三观,这个时候“大脑弹幕”内容的好坏就显得格外重要;
那么,如何给我们的大脑植入优质的内容呢?
一句话说就是:运用提问的技巧,跳出自我视角去跟我们自己对话。怎么做?
我们先想一下我们平常什么时候最有可能出现“大脑弹幕”,大多数出现的场景是自己做某件事失败了,或者做一件看似有挑战的任务,这个时候,如果我们没有脱离自我看待问题,会给我们自己的这些行为过度的评判造成前进的巨大阻力;
假想一下,如果是自己最要好的朋友碰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说呢?你多半会说:“没关系的,去试试,或者你收获了很多金钱都买不到的经验....”可见只是视角的转变,得出的弹幕内容完全不一样,你对你朋友都这样子,那么对你自己为什么要这么残忍呢?以下几个问题可以记录在你的笔记本里:
你经历了什么?
学到了什么?
哪些地方做得还不错?
如何让这个失败成为转机?
遇到事情不断地问自己这些问题,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你“大脑弹幕”的内容之一,进而影响你前进的动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