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护理人文关怀教育发展历程和现状
近几年,国内还有国外都开始专注于运用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来开展护理人文关怀的教育研究。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的一些优秀护理研究者就开始提出运用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来促进人文关怀教学,不过和我们国家有所不同,我们国家主张老师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而国外注重于培养学生在护理人文关怀过程中的批判性思维,它主张学生有自主想法,不要盲目地以自己的道德标准去进行人文关怀。其中 Habermas的交往行为理论对此产生了巨大影响,一些学者通过对他的理论进行研究,对护理人文教育进行了新的阐释,他们认为老师和护理学生之间关系是平等的,主张应该为教师和护理学生建立一个平等不分高低的平台,让老师拥有话语权的同时,还能让学生也有自己的话语权。他们还主张废掉一些传统的教育思想――老师位于学生之上位置,老师是不可侵犯的权威人物,学生对老师只能依附和服从。而我们国内学生害怕提出疑问,普遍认为老师的权威不能侵犯,就算老师说的是错的,也不会勇敢指出。这就导致了国内和国外的一种教育差异,对比之下,我们国家的人文教育课堂显得比较乏味,缺少互动,学生不够积极,导致上课效率低。除此之外,我们国内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受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我国国内许多老师以及学生都没有意识到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不仅仅是许多护理老师还有许多的护理学生在人文素质教育上意识都较差,他们对人文关怀不够重视,他们普遍认为素质教育并不能用来为病人解除病痛,同时也不能帮助他们找到一个好的工作。这也充分说明,我国在高职教育上仍然停留在应试教育为主的教育模式,在对护理学生进行培养教育时,忽略了人文关怀上的教育,而过分去强调培养护理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这导致了一个教育的不平衡。同时我国在人文教育课程中的设置也是不合理的,许多医疗相关学校,在课程设置时候,往往把学科为中心,然后将那些学科在时间上安排得很紧张。主要是开展护理专业的基础课程还有护理专业的那些理论课,公共基础课程的开展就显得比较少,比如说道德课程、心理学教育、人文素质、历史、礼仪等。我国的姜淑琴,针对此现象就曾提出过提高教师的自身的人文素质,开展更多跨学科知识课程。还有,史瑞芬等人通过调查研究表明, 将来护理人文素质教育放入专业课程当中,能显著提升护理毕业生的综合素质。
1.2.2护理人文关怀发展历程和现状
18世纪启蒙运动期间,人文主义者开始提出或宣传人文主义思想;在19世纪,南丁格尔她提出改变当时的医疗模式,应该将当时的医疗模式改变为以“以照顾为中心”的医疗模式,从此她将近代照护关怀理念引入到护理学当中,这一举动至今都作为护理学发展史上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里程碑。到了20世纪 60年代,罗杰斯把人本主义心理学推广到医学教育和临床应用领域,提出“以患者为中心”的医学关怀模式,这个模式要求医护人员不仅要关心病人,更应关心全人类的健康。20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护理学家Leininger最早提出护理的本质是关怀,随后Waston将人性科学、人文关怀与护理理论相结合, 提出了人文关怀十要素。接着到1998年,美国高等护理教学会第一次对护理人员提出五个新要求,包括利他主义、独立主义、人性尊严、忠于职守和社会公正五个方面,随后英国、澳洲等20多家护理院校都将“护理专业价值观、专业发展能力与专业人文精神培养”列为第一培养目标。紧接其后,我国学者柏晓玲、 史瑞芬等,分别从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的两个不同的视角对护理人文展开剖析, 这些研究为护理人文关怀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除此之外,国外一些学者编制出关怀行为评价表(CBA)、关怀能力量表 ( CAI) 等,来评估护理人员在人文关怀上的能力,而我国的学者也不甘落后,刘于皛、黄弋冰等人根据我国实际情况,也分别编制了适合我们国家使用测评工具; 还有一些拥有儒家思想的研究者,如柏晓玲等构建了一套独特的护理人文关怀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而对于理论模式,郭瑜洁首次提出采用人文主义进行教学的模式; 还有近几年,针对临终患者,也有了临终关怀护理模式。目前,国内国外对护理人文关怀的研究逐渐虽然欠缺,还仍呈现一个上涨的趋势。经过查阅近几年国内以及国外一些相关的研究报道可以发现,目前护理人文关怀主要集中在7个研究热点,这7个热点包括:护理人文关怀如何能更好的去实践开展;人文关怀护理模式怎样合理以及对护理理论的研究;人文关怀护理教育如何更好地开展;对于临终病人如何实施临终关怀;实施护理人文关怀对护患之间关系可以产生什么影响;一些特殊的患者,如肿瘤患者,应该如何实施人文关怀;还有家庭、社会关系对人文关怀的影响。
1.2.3临床护理人文关怀发展历程和现状
20世纪80年代末,医学人文教育开始提出加大临床教育投入,以达到帮助学生做出良好的临床决策,并且对其展开研究,结果表明提高护士的人文关怀能力能够促进护患关紧张关系的改善,还能提高护理服务的质量。还有一些研究调查者,基于多元文化对人文护理的实践原则进行理论探讨之后,从而要求护理人员在实践当中应该遵循尊重患者、给予患者适度关怀、实施有效沟通交流等原则。还有我国部分学者从患者需求的角度出发,展开研究后发现患者对护理人文关怀需求程度由高到低的排序为:职业行为、人道主义、参与决策、学习应对、住院环境及心理社会支持的需求。还有对于一些老年患者,由于身体脏器的老化,他们自理能力和独立生活的能力都会逐渐呈现下降的趋势,这让他们敏感、脆弱甚至有时候多疑,时常感觉孤独,特别是一些失去老伴的老人,这种现象更加严重。而且经过相关检测评估,显示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普遍低下,这些不健康的心理导致他们的生活质量变得更加差,呈现一个恶性循环模式。现代老年人在晚年时候,保持自我、得到良好的照顾和有尊严地生活对他们来说特别重要。调查发现,针对这类老年人,为他们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即创造良好的氛围、给他们隐私的权利、让他们拥有归属感等,以及给他们提供整体护理即休闲活动和人际互动等,并且定期给予关怀问候能够减少他们孤独感发生的几率。这种老年人需求,衍生出了随时代而来的姑息治疗、安宁疗护。许婷婷对一些病人运用临终关怀护理模式后发现, 患者的情感状况、生理功能还有生活质量都得到明显的改善。此外,国内国外一些学者在临床实践当中对护理管理关怀和爱传递方面展开调查研究。其中有学者认为,如果护理人员在没有人文关怀气氛的医疗环境中工作,他们的情绪就会差,工作效率也低,容易在工作中出差错,导致护患之间关系紧张,护理工作满意度下滑。而当护理人员在一个充满人文关怀气氛的团队中工作,护士与医生之间,护士和患者之间,能够进行良好的沟通,促进护患关系的和谐,同时这还能够促进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增加团队的工作效率。还有研究发现,当医院领导也就是护士上级当众对护士展开批评、指责护士过失以及对他们不履行承诺等,会导致护士对医院的不信任,还会打击护士的自信心,让护士缺乏被需要感,这就是对护理人员缺乏人文关怀的表现。
综上所述, 近年来护理人文关怀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并推出了 《护理人文关怀》、 《护士人文修养》 等优秀教材, 这对护理人文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的作用。 虽然我国的护理人文关怀是舶来品, 但是人文关怀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一脉相承。 人文关怀强调以人文本, 而以人为本的理念正是对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承接和超越, 因此我国的传统文化又为护理人文关怀的本土化提供了一定的思想渊源, 这将有利于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护理人文关怀理论和路径。病人经过反复挣扎后的最后尝试, 病人对这些高新技术可能既期待但又有一定的恐惧, 此时人文关怀是不可或缺的; 另一方面, 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达, 人们了解疾病知识和健康理念的渠道越来越多, 对护理服务的要求也不止于单纯的护理技术, 护士拥有较强的人文关怀能力意味着在工作中能够具有一定的主动性、 灵活性、 适应性和沟通协调能力, 因此, 护理人文关怀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