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诗经》学习第66篇《王风 君子于役》(全)

《诗经》学习第66篇《王风 君子于役》(全)

作者: 流水王丽霞 | 来源:发表于2022-05-24 14:07 被阅读0次

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诗经》学习第66篇《王风 君子于役》

【原文阅读】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hé至哉?

鸡栖于埘shí,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yòu佸huó?

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

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译文参考】

      丈夫服役去远方,服役长短难估量,什么时候才回到家呢?鸡已经进了窝,太阳也向西边落,牛羊成群下山坡。丈夫服役在远方,教我怎不把他想?

      丈夫服役去远方,每日每月恨日长,什么时候才能又相会?鸡纷纷上了架,太阳渐渐也西下,牛羊下坡回到家。丈夫服役在远方,但愿不会饿肚肠!

【字词注释】

(1)于:往。役:服劳役。于役,到外面服役。

(2)期:指服役的期限。

(3)曷(hé):何时。至:归家。

(4)埘(shí ):鸡舍。墙壁上挖洞做成。

(5)如之何勿思:如何不思。如之:犹说“对此”。

(6)不日不月:没法用日月来计算时间。

(7)有(yòu)佸(huó):相会,来到。

(8)桀:鸡栖木。一说指用木头搭成的鸡窝。

(9)括:来到。音、义同“佸”。

(10)苟:诚,犹如实。

【诗歌赏析】

        这是一首写妻子怀念远出服役的丈夫的诗。所谓“君子于役”的“役”,不知其确指,大多数情况下,应是指去边地戍防。“君子”在当时统指贵族阶层的人物,但诗中“君子”的家中养着鸡和牛羊之类,地位又不会很高,大概他只是一位武士。

        说起“贵族”,现在读者的感觉好像是很了不得的。其实先秦时代生产水平低下,下层贵族的生活,并不比后世普通农民好到哪里去。

        这是一首很朴素的诗。两章相重,只有很少的变化。每章开头,是女主人公用简单的语言说出的内心独白。稍可注意的是“不知其期”这一句(第二章的“不日不月”也是同样意思,有不少人将它解释为时间漫长,是不确切的)。

        等待亲人归来,最令人烦心的就是这种归期不定的情形,好像每天都有希望,结果每天都是失望。如果只是外出时间长但归期是确定的,反而不是这样让人烦忧。正是在这样的心理中,女主人公带着叹息地问出了“曷至哉”: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呢?

        第二章仍然采用《诗经》惯用的复沓叠唱手法来刻画心理,宣泄情绪,积极营造氛围和意境,不仅加强了整首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而且使诗歌蕴含的感情更显深挚动人。

  诗中不再正面写妻子思念丈夫的哀愁乃至愤怨,而是淡淡地描绘出一幅乡村晚景的画面:在夕阳余晖下,鸡儿归了窠,牛羊从村落外的山坡上缓缓地走下来。

        这里的笔触好像完全是不用力的,甚至连一个形容词都没有,然而这画面却很感动人,因为它是有情绪的。读者好像能看到那凝视着鸡儿、牛儿、羊儿,凝视着村落外蜿蜒沿伸、通向远方的道路的妇人,是她在感动读者。

        这之后再接上“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读者分明地感受到女主人公的愁思浓重了许多。倘试把中间“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三句抽掉,将最后两句直接接继在“曷至哉”之后,感觉就会完全不同。这里有抒情表达的节奏问题,如果节奏太快,没有了起伏,抒情效果就出不来。

        第二章的末句也是全诗的末句,却是完全变化了的。它把妻子的盼待转变为对丈夫的牵挂和祝愿:不归来也就罢了,但愿他在外不要忍饥受渴吧。

        女子独自支撑生活的辛苦,盼夫不归的痛苦,已令她度日如年。但她把自己的辛酸苦累置之度外,在她心里,这些辛酸痛苦,比起丈夫在外的困顿,比起丈夫的安危,都微不足道。她最关心的是丈夫的状况、丈夫的消息:他在什么地方,离家有多远?天冷了,他是否加衣御寒?是否整日劳碌奔波,忍饥挨饿?是否风餐露宿,饱受羁旅行役之苦?这最平常的话,包含的感情却又是那样善良和深挚。

        诗句以朴素的笔法写出了她的猜测、挂牵和祝愿。反复的吟咏中,思妇内心焦灼、无奈、思念的悲苦和深情祈愿的泪水搅和在一起,缠缠绵绵,浓烈如酒,使读者的心与深情款款的妻子一同怆然欲泣。

  《诗经》常在风中雨中写思,如“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北风其凉,雨雪其雱。惠而好我,携手同行”。《君子于役》却没有这样。甚至于《诗经》中通常的“兴”和“比”都未体现,只是用了不着颜色、极简极净的文字,在一片安宁中写思。“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原生态的阔远和苍茫,在黄昏的背景中更加清晰和动人。

        许瑶光在《雪门诗抄》中用“鸡栖于桀下牛羊,饥渴萦怀对夕阳。已启唐人闺怨句,最难消遣是昏黄”高度评价了《君子于役》在中国诗史上的开创性地位。可以说,从此诗开始,便逐渐形成了“日夕闺思”的原型和母题。

        后世,《君子于役》开创的日暮怀人的典型环境以及“黄昏”意象,在浩瀚的文化长河中,已不单单是自然风光和表示一段时间的词素,而是带着一种深沉的质地,以三种情感方式“情人的相思怨别、游子的思亲望乡、文人的迟暮之叹”在我国古典诗词中频频亮相。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言乡愁;“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诉相思;“哭损双眸断尽肠,怕黄昏后到昏黄”哭别恨;“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状离愁。

        王实甫的《别情》:“怕黄昏忽地又黄昏,不销魂恁地不销魂;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赵德麟的《清平乐》:“断送一生憔悴,知他几个黄昏。”

        中国诗人的黄昏体验,实在是植根于原始远古生命中的一种本根性的体验,是对和谐、安宁、富足、温馨的生活的一种永恒的祈求。

          朱光潜先生说:“情绪的性质一部分由人的素质决定,另一部分由产生这种情绪的环境决定。”  古往今来,走进这诗里的人,“不想再问你,你到底在何方。不想再思量,你能否归来么。”无数人沉浸在这黄昏里,走啊走不出。

【《君子于役》的反思探讨】

思念的距离

      思念是人类的一种永恒困境,因此,思念成了文学表达的一个永恒主题。

        《诗经》三百零五篇,涉及思念的作品超过一半,所占比例极高。思念能讲的角度很多,借《君子于役》这首诗,聊一聊“思念的距离”这一话题。

      思念的距离有多远呢?说到距离,我们知道有时间距离,有空间距离。这首诗写到了时间距离吗?写到了。“不知其期”“不日不月”,就是说没有期限,不知道哪年哪月哪日。在所有的时间距离中,没有具体期限的时间距离是不是最长的时间距离?是!但也可能是最短的,因不知道哪年哪月哪日,也许就是下一刻!这样最长的距离中,给了最短的想象,于是,思念就在痛苦的期盼中永远许诺着“下一刻”的幸福。

        这首诗写到空间距离了吗?写到了。“曷至哉”,到了什么地方呢?许多人把这句诗理解为“什么时候回到家呢”,这大体上似乎没有什么问题,但理解为“到什么地方了呢”更好,因为这是思妇念远时很自然由时间推至空间的逻辑:不知道何时回来→也不知道在什么地方。这很符合人们寻求踏实、心安的心理。想一想,如果妻子既知道丈夫的归期,也知道丈夫所在的地方,她思念的时空距离都是确切的,她是不是就踏实得多、心安得多?一定是。

        如果妻子知道丈夫的确切归期,却不知道丈夫身在何处,她是不是又少了许多踏实、多了许多不安?因此,将“曷至哉”理解为“到什么地方了呢”,更符合思妇念远的心理,这样也就可以将思妇的思念推到最宽广、最深远的地方了:因为没有具体的空间,就可能变成任何一个空间,丈夫所在的地方就可能在思妇的想象中被置于任何一个陌生的空间,既可能就在山的那边,也可能在山的那边的那边,还可能在山的那边的那边的那边。

          应当说,这种没有期限的时间与没有具体位置的空间,构成了思妇思念最遥远的距离。

        在这种最遥远的思念距离中,却有着最不应该但又是最自然最切近的心理刺激:

      “鸡栖于埘”“鸡栖于桀”——鸡回鸡窝了,鸡栖息到那固定的木桩上了。“日之夕矣”——太阳落山了。“羊牛下来”——牛羊也回家了。

        当思妇伫立在落日的余晖中思念着不知何时回来、不知在何地服役的丈夫时,那些与她最近距离的、相伴朝夕的鸡牛羊准时回家了!

          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然驯化中,“日落”之时,万物都开始进入休息状态,出去活动了一天的动物们都会回家;人类也一样,其生理机能也会在“日落”之时开始进入休息状态,劳作了一天的人们也自然而然地回家。所以,黄昏之时,出门在外不得归家的人就会特别念家,在家盼望亲人归来的人也就特别盼望亲人的归家。

        看不到所盼望的家人归来,只看到那些鸡牛羊早已归家或正在纷纷归家。鸡牛羊的归来,激荡着思妇的思念,满眼是远方服役的丈夫从四面八方归来的幻影,它的背景恰又是夕阳落山时漫天的橘红色,慢慢地又加上了辽阔、沉郁、苍茫的暮霭,这就将思妇的思念弥漫于思妇所能感知到的整个天宇之中了。于是,思念的距离就从最遥远的距离变成了弥漫于语言表象之外的无限。

          思妇因未知无法把握的思念,无处排遣情感,然而太阳照常升起,日子照样要过。在这样无限的思念距离中,任你有多大的思念力,都不可能获得你所思念对象的确切信息,于是,你只能回到最切近、最有可能抵达的某种愿望上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是的,思念是最有可能抵达的愿望,因为只要我还有思念的可能,我就思念,思念是我最大的权利!“君子于役,苟无饥渴!”是的,思妇的思念抓不住任何其他的东西,那就许下一个愿望吧,愿丈夫无饥无渴,身体无恙!

        这样,一个宏大无比距离无限的思念转为一个实实在在的愿望,便将思念的距离彻底消除了。但思念的距离果真消除了吗?今天的消除是明天的更加煎熬的距离累加。日复一日的煎熬的距离累加,使思念最终成为思念者的生命方式,只要思念对象一天不归来。

          思念的距离有多远?思念是一种心象,所以它的距离要多远就有多远,要多近就有多近。心的舞台有多大,思念的距离就可以有多远。可以咫尺天涯,也可以天涯咫尺;可以度日如年,也可以度年如日。这就是思念的距离。这种任由思念者的思念生长与转化的距离,正表明思念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生命困境,用什么方式也难以突围。

【《诗经》学习的背景知识】

《君子于役》体现的中国文化核心价值

        《君子于役》这首小诗,尽管非常简单,却如一颗水晶一样包含了中国诗学的重要元素与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

      首先,从诗学上说,如:鸡与牛羊与思妇的“相似”,即所谓“连类”的审美原则,对“类”精妙的运用从根本上创造了中国最伟大的诗歌时代即唐诗成就。中西方的汉学界中,已经相当自觉地将“感物”与“连类”,称之为“关联思维”或“协调思维”,作为一种中国文学创作理论的根本基础。

          其次,一种单纯而淳厚、细致而浑沌的美,成为早期《诗经》民间艺术的重要特色,也是最难被后代文人模仿复制的特美。正如马克思所称美的古希腊艺术所表现的人类不可企及的童真。

          第三,从文化意义上说,植根于农业人生的土壤,中国文化的淳厚人情,尽管现代性远远离开了传统,作为一种镜相,古典的乌托邦世界,依然是人类反观自我,反省生命的一种“他者”。其中既有人类学的因素,也有社会学的因素,譬如,财产私有,乡村自治,以及物质环境与精神生态的守护等。

          第四,思妇的怨而不怒、哀而不伤,中国妇道的牺牲精神等,成为温柔敦厚的诗教的重要成分,至今仍然是中国的文化心灵。

        最后要说的是,中国最基本的文学理论,是《诗大序》。《诗大序》说“诗三百”的功能,完全不同于现代人看文学的功能,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中国历史由殷商而西周,是华夏文化精神的一大变局。即由弱道德、弱人伦的半原始丛林社会形态,进而为道德优先的文明社会形态。

        正如王国维所说:“周之所以纲纪天下,其旨在纳上下为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周公制作之本意,实在于此。”“故知周之制度典礼,实皆为道德而设。……周之制度典礼乃道德之器械,而尊尊、亲亲、贤贤,男女有别四者之结体也。”

        《君子于役》这首小诗所表现的是“亲亲”,这一价值奠定了华夏文明生存与发展的秘密,中国人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共同体,至今繁荣不衰,实与此基本价值有关。

参考资料:

1  《诗自远方来:〈诗经〉二十六讲》,黄荣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4月

2  《诗经三百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 编,上海辞书出版社,2016年6月

3  《少年与爱永不老去:〈诗经〉里的古老告白》,夏葳,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时代华语,2022年1月

4  《九首古诗里的中国(九说中国)》,胡晓明,上海文艺出版社,2019年7月

相关文章

  • 《诗经》学习第66篇《王风 君子于役》(全)

    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诗经》学习第66篇《王风 君子于役》 【原文阅读】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hé至哉? 鸡...

  • 诗经16| 君子于役,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诗经·王风·君子于役】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 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

  • 君子于役

    【诗经·王风·君子于役】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 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

  • 与《诗》同行(六十六)

    《诗经》—【王风篇】—君子于役 本诗抒写的是一名妇女对在外服役的丈夫的殷切思念。 《君子于役》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

  • 相思为何苦,只因相思已入骨

    文/逆风飞翔的猫 《诗经·王风·君子于役》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

  • 《诗经•王风•君子于役》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妃,如之何勿思!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

  • 诗经-王风-君子于役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鸡...

  • 诗经|国风·王风·君子于役

    君子于役(yì),不知其期。曷(hé)至哉?鸡栖于埘(shí),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丈夫服...

  • 065 诗经 国风·王风·君子于役

    这篇仰慕已久 (以下内容来自百度百科) 君子于役 《君子于役》是选自《诗经·国风·王风》里面的一首诗,标题是后人加...

  • 0053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2020年10月真题

    1.(单选题)《君子于役》选自《诗经》中的 A《王风》 B《唐风》 C《秦风》 D《卫风》 正确答案:A 解析 ...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诗经》学习第66篇《王风 君子于役》(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mmjp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