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人们聊八卦,也多喜欢听爱情方面的故事。
自有记录的人类历史以来,人类灿烂的文明中就有很多动人心弦的爱情故事。当我去网页搜索“经典爱情故事”时,会出现国外的罗密欧和朱丽叶,中国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和织女、梁思成与林徽因等等。
在中国,我一直以为真正的爱情是,彼此相爱、顺利结婚、生子,并安度晚年。
2019年的春节,于我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春节,因为这是我在北京度过的第一个春节。时隔十多年,我听闻并阅读了人生中第二本爱情小说——《霍乱时期的爱情》。
之前隐约中听说过这本书,只是没太多关注。这个春节可不同了,我有心思想多了解一下。这本书被称为“爱情百科全书”,讲述了多种多样的情爱,非世俗的、世俗的、性爱等等。这本书很是冲击中国的婚姻家庭爱情观,也给了我们审视中华民族文化中关于爱情的特点。
这部小书的故事情节是这样的。从开始一位独居者在自己60岁生日那天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牵涉出一个超越世俗的爱情故事——仅有精神陪伴和性爱,而没有结婚。接着,讲述了菲尔比诺医生和达萨之间的爱情生活,他们之间有长达50余年的幸福生活。他们之间的爱情,因为菲尔比诺医生捕捉鹦鹉不小心滑落后死亡,而结束。丧礼当天,出现了本书真正的男主角阿里萨,同时,引出他和达萨长达51年4个月6天(具体天数不记得了,但确实是精确到了天)的爱情经历。书中也讲述了阿里萨曾经与622位女性长期保持情人关系,但仍不能磨灭掉对达萨的“纯真”的爱。这样的爱,是真爱吗?这是不是很冲击中国的家庭爱情观?
爱,是用一颗心呵护另一颗心。
爱情,不只是我们以为的相爱、顺利结婚、生子,并安度晚年。我眼中的这种爱情,仅仅是世俗的爱情,相比此,更加深刻的是加西亚·马尔克斯所描绘的爱情——超越世俗的、性爱的非世俗爱情,或者是三者的完美结合。
阅读《霍乱时期的爱情》这部爱情小说时,我建议,首先得不带任何到的评判,然后深入其中体会各种描述和表达。
当然,文学家笔下的人物形象,更多的是超越现实、具有浪漫色彩,而要更科学地了解爱情,还需要从心理学的角度切入。
有一部分心理学家认为,人们之间的爱情,是一种依恋行为,而这一行为又要追溯到儿童期的成长,特别是与母亲之间的依恋关系。
在1969年被心理学家玛丽·安斯沃思(Mary Ainsworth)通过实验对“亲子依恋”进行量化研究,将儿童对母亲的依恋类型分为:安全型依恋、不安全型依恋-回避型和不安全型依恋-反抗型。
在此基础上,美国康奈尔大学的辛西娅·哈赞(Cynthia Hazan)教授进一步证明,这种幼年的依恋经验会影响我们日后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方法。而后来的研究者发现,成年人的依恋类型,主要是在两个维度上有差异,分别是“忧虑被抛弃”和“回避亲密”。“忧虑被抛弃”程度高的人,虽然期望与对方交往,但是对他人戒心重重,害怕被拒绝和欺骗;而“回避亲密”程度高的人,则是更追求独立自主,喜欢我行我素的生活,不愿意与他人发生依恋关系。
爱情中的各种“作”,让我们眼花缭乱,特别是最近热播的《爱情保卫战》栏目,我们能够看到各种“作”,各种奇葩心理和行为,也多可以从这两个纬度去了解。
爱一个人,要的是用信任与支持让彼此绽放。
爱一个人,要的是用体谅和包容让彼此温暖。
爱一个人,要的是用心去经营和呵护。
作者:道长归来。
2019年2月11日,于北京八里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