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跑到桂林的“千里马”

跑到桂林的“千里马”

作者: 芊子记 | 来源:发表于2019-07-12 01:11 被阅读0次

      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我出差到了桂林,打算工作之余有机会去欣赏一下风景。找到住处,卸下行囊,看看自己住的旅店,好像有点奇怪。

旅店

      这一片房子都很新,全都一个模样,一看就是近年农村改造建的统一样式,可这些粉墙、黛瓦、马头墙都是典型的徽派建筑特征啊,却在广西见到这么多,莫非是开发商搞成这种风格的?

      回头看看,周边的很多房子都是徽派建筑风格,还有少部分是赣派风格,墙是青砖色,但同样是马头墙。回想刚才路上似乎也见到过不少。

旅店周边的房子  

      掏出火车票看看,我来的是桂林吗?

      安徽和广西中间隔着好几个省,合肥到桂林的直线距离大约1000公里,这些“马头墙”是怎么跑到这儿来的?

图片来自高德地图

      我心中充满疑团,犯了考据癖,决定上网找找这个问题的答案。在读了一些资料之后,我发现想把这事儿闹明白得从两千年前说起……


百越巢居

      其实,一开始,桂林的房子也不长这个样子。

      广西等地区在先秦的书籍中被称为“百越”,自秦代设立桂林郡和象郡以来,广西就算纳入中国版图了,但千余年来一直是少数民族聚居,与外界的沟通也不频繁。各民族根据当地的地域特色发展出了各自不同的建筑样式,由于当地多水,蛇虫较多,地面潮湿且不平整,所以发展出来的普遍都是干栏式建筑,即所谓“巢居”。

      什么是干栏式建筑呢?《魏书》上说:“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栏。”在地下打好木桩,把地面整个垫高垫平,然后在上面盖房子。典型的有吊脚楼和竹楼等。

壮族吊脚楼(图片来自网络)

      这些建筑往往都是木质结构,留到现在的不多了。可以看出,它们跟徽派建筑风格迥异。

      什么是徽派建筑呢?


粉墙黛瓦

      徽派建筑起源于古徽州,在今天的安徽省黄山市一带。

      古徽州地区原有的也是干栏式建筑,随着中原地区移民和地理条件的改善,徽州人吸收了赣派建筑的特色,在其基础上加以改良,在宋元时期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建筑风格。

      赣派建筑使用青砖黑瓦,这些被徽州人学了来,并被改良成了粉墙黛瓦。由于当时技术条件所限,青砖的颜色总烧不好,经常氧化变成了红砖。徽州人用白色粉刷了外墙,节约了买青砖的成本,再搭配徽州特有的“三雕”(石雕、砖雕、木雕)装饰,使房子显得干净雅致。

      赣派建筑往往只有一层,徽州人口密度大,地方不够住,往往盖成两层,房子更高大了。在房子里面设计一个天井,二楼在天井处修一圈栏杆和“飞来椅”,改善了采光的同时还有利于散热和排水。

徽派建筑天井(图片来自网络)

      由于房屋盖得比较密集且使用大量的木质材料,一家起火有殃及全村的风险,赣派建筑发展出了封火墙。在屋顶两端加盖高于屋顶的阶梯状墙,可以在起火时挡住火焰几个小时,以便施救。封火墙两端扬起,形似马头,也被称为“马头墙”。徽州人把马头墙建在高大的房屋之上,使其整体显得更加昂扬。

      徽州人如此善于博采众长,简直是绝顶聪明,不用来赚钱岂不是可惜?于是,大家想出了赚钱的好办法……


徽商崛起

      虽然这俩字长得差不多,但徽商可不是微商。

      徽州的人越来越多,却没有大面积可耕种的土地,聪明的徽州人发现靠种地发财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于是他们找到了两条更可取的发财之路——读书和经商。

      读书是进身之阶,凭借科举考取功名,做了官自然就发了财。可这官毕竟数量有限,也不是人人都能做的,于是大家就都去经商了。

      现有的资料记载,徽商至少起源于宋元时期,兴盛于明清。由于徽州地区自古重视教育,崇尚儒学,商人们大多也读过书,有文化,开创了数百年的“儒商”传统,直到清光绪年间胡雪岩被抄家才告衰落。今天,仍然有些徽商的老字号活跃在市场上,比如张一元、张小泉、王致和等……

      在鼎盛时期,徽州成年男子超过七成外出经商。徽商的足迹踏遍了五湖四海,辐射面积极广,向西南方向的买卖做到了湖南一带。

徽商主要行商路线示意图(图片来自网络)

      买卖做到哪里,徽商就把徽州的文化特色和建筑风格传播到哪里。有钱人住的都是这样漂亮又舒适的房子,大家当然会学着来盖。于是,湖南的建筑风格就深受徽派建筑影响,特别是湘南地区的房屋最像“原版”的徽派建筑,粉墙黛瓦、马头墙等元素一个都不少,连徽州的“三雕”也在这里得以传承和发展。

湖南民居的雕刻(图片来自网络)

      现在,这匹“千里马”跑到了湖南,距离桂林只有一步之遥了。


大移民

      历史的脚步来到了明代初期,此时的广西大部分地区仍然是少数民族聚居,人口并不很多。从此时开始,向广西大规模移民的情况发生了三次: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创建了体系庞大的卫所制度,在广西境内设立了数十个卫所,这些卫所主要设立在桂林、南宁、柳州等地,每个卫所调动大量士兵驻守。驻守的士兵成为军户,往往不会再被调动,携带全家在当地戍守,军户的身份是世袭的。这样就在事实上造成了大量的移民。因湖南与广西接壤,派驻的军户中有大量湖南籍士兵。

明代军队(图片来自网络)

      明末清初,广西由于南明与清军的反复争夺以及三藩之乱的连年征战,人口急剧减少。康熙、雍正年间,政府为了增加收入,向迁移到广西、四川和贵州等地的移民提供种子和耕作工具等生产资料作为鼓励,广西由此吸引了大量移民。与此同时,湖南人口增长较快,耕地不足,大量农民纷纷南下,向土地肥沃却开发程度不高的广西迁移。

      近代,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湖南出现了大量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这些人被迫迁往手工业基础薄弱的广西,桂林北部地区移民最多。

清末印刷本《帝国主义侵略史》(图片来自网络)

      数百年来,湖南向广西多次移民,广西桂林是他们的首选目的地。这里是广西首府,明代还是靖江王府所在地,地理位置距离湖南较近,拥有可以直达湖南的漓江-湘江水道,交通便利。湖南移民在广西呈现由北向南逐渐递减的分布,据统计数据,桂北地区的人口姓氏构成中,万人以上的大姓几乎均源于湖南。

      湖南人的大移民为桂林带来了人口、土地的开垦和耕种技术、手工业以及外来文化,还带来了湖南人刚从徽州商人那里学到的徽派建筑。

      “千里马”终于跑到了桂林。


风景如画

      桂林的徽派建筑也和湖南移民的分布一样,从北向南逐渐减少。故老相传,桂北的老房子都是从湖南专程赶来的师傅所造。从照片上看,这些老房子构造精美,雕刻细腻,融合了徽派建筑和湖南本土的建筑风格。

桂北地区老房子马头墙上的石雕(图片来自网络)

      可惜的是,这些房子已经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损毁,况且它们中的大多数还经历过战火的摧残,能留到今天的也许只有十之一二。

抗战结束后的桂林(图片来自网络)

      如今,桂林为了山水风景不被楼宇遮挡,在建设规划上限制了房屋的高度,并在房屋建设中大量采用徽派建筑元素。当一片粉墙黛瓦映衬在青山碧水间,这才是画中走出的桂林。

桂林山水与徽派建筑(图片来自网络)

      看来,这匹“千里马”还将跑得更远。


主要参考资料:

1、《论“徽派”建筑在湖南的发展历程》,文静,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明清民国时期湖南移民徙居广西及其地理特征》,范育春,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相关文章

  • 跑到桂林的“千里马”

    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我出差到了桂林,打算工作之余有机会去欣赏一下风景。找到住处,卸下行囊,看看自己住的旅...

  • 每日一个小故事

    有一匹驴,和千里马曾住在一起。 后来千里马定了个三千里的目标,当他跑到一千二百里的时候被伯乐带走了。 驴说,...

  • 心墓

    这几年城市打拼,从北方跑到南方。生活百般滋味。幸运的是我在桂林遇到一个我认为会是我永久的伴侣。桂林是个美丽城市...

  • 深秋柳州招聘会抒怀

    风凉深秋爽,城暖草木青, 昨年桂林去,今日柳州行。 欲寻千里马,难言伯乐情, 功成谢仲恺,平台促共嬴。

  • 沉默的野马

    我和遥遥认识五年的时候,她对我说:“你天生是千里马,跑到最远的地方去吧。” 我和遥遥认识十年的时候,我对她说:“你...

  • 可能是贵州的山水没看够,跑到桂林看山水。

    总觉得自己胆小不出色,所以决定自己出去旅游,才发现,一个人的时候,才是最能锻炼自己的。 手机没电了我会去保卫室问能...

  • 读《马说》,欲说马!(姜治军作品)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即为千里马,也有智者与与愚者之分也!愚蠢的千里马只...

  • 爱自然生命力之四: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孩子是千里马,父母如果都有千里马的知识,那么每个孩子都能成为千里马。 穷人不学穷不尽,富...

  • 创业公司如何寻找合伙人?这三点很重要丨企股课堂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千里马和伯乐也是相互选择的,并不是所有的千里马都会跟着伯乐走。 ...

  • 给玥儿的信(八)————南国蕉叶好题诗

    玥儿: 桂林雨水多,但你从来不嫌弃。 每当下雨,无论大雨小雨,你总是跑到2楼的后窗,把身子探出窗外,伸手去接从芭蕉...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跑到桂林的“千里马”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nksk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