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孙子兵法之形篇

孙子兵法之形篇

作者: Amber0128 | 来源:发表于2018-04-12 01:07 被阅读0次
孙子兵法之形篇

前一篇谋攻篇主要是议论用兵打仗应力争“全胜”的思想,这一篇形篇则是议论战争的攻守问题,而着重又是议论如何造成一种守必固,攻必克,以求“全胜”的形势,实际上从谋攻篇到军争篇其实都是在教如何打仗。

全篇内容大体分为三部分:

1.提出在战争中实行进攻与防守所必须坚持的原则。总的原则是:“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具体的就是说:守要守的“不可胜”攻要攻的有机可乘;兵力少时应着重防守,兵力有余方可进攻;守要守的像“藏于九地之下”那也隐蔽,攻要攻得像“动于九天之上”那样出其不意和势不可挡。

2.提出应先认清必胜的形势然后遵循用兵原则。认为一般的人所能遇见的胜利,以及通过兵刃交锋,硬拼死打获得的胜利都不是最理想的胜利,“非善之善者也。”唯有从敌我双方实力及其发展趋势的对比中把握必胜的形势,进而采取措施取得的胜利,才是善于用兵的人应该努力争取的胜利,由于这种胜利的特点是“先胜而后求战”,是“胜易胜者”所以取得这种胜利的人往往既无“智名”,又无“勇功”,但他们却是每战必胜而没有差错。

3.强调善于用兵的人应该重视“修道而保法”,修明政治,严肃法度,以造成我方必胜的形势,同时还应从土地、人口和物质资源,军队和兵员,以及综合实力等方面对敌我双方的情况进行详细的比较与衡量,确认以形成必胜的形势后,方才用兵,而一旦用兵就能像“决积水于千仞之溪”那样势不可挡。

孙子说:从前善于打仗的人,总是预先造成一种不可被战胜的形势,来等待敌军有可能被战胜的时机,不可被战胜形势的造成,决定于自己的一方,而能否提供可以被战胜的时机决定于敌方。所以善于打仗的人,只能做到使自己不可被战胜,却不能做到使敌军必定被我军战胜,所以说:胜利只可以预知,而不可以强求。不可以被战胜,讲的是防守;可以战胜敌人,讲的是进攻。防守是因兵力不足。进攻则是因为兵力有余,善于防守的军队,就像隐藏在极深的地下一样使敌方莫测虚实,善于进攻的军队,就像从九天之上突然而降,既出其不意,又势不可挡,这样的军队既能在防守中保全自己,又能在进攻时获得全胜。

孙子兵法之形篇

      遇见胜利不超过一般人所能遇见的,不是最理想的胜利,打了胜仗,天下的人都说好,也不是最理想的胜仗。因为能举起极轻极细的“秋毫”并不能算是力量大;能看见太阳和月亮的光辉也并不能算是眼睛明,能听到雷霆的声音更不能算是耳朵灵。古时所讲的善于打仗的人必定会取得胜利,指的是战胜那些容易战胜的敌人。因而这些善于打仗的人既没有多智多谋的名声,也没有勇敢的战功,但他们却每战必胜而不会有差错。之所以没有差错,是因为他们采取了必胜的措施,战胜那已经处于必败之地的敌人。所以,善于打仗的人,总是能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而又从不放过使敌人失败的时机。因此,打胜仗的军队总是先取得必胜的形势,然后才像敌国宣战,而打败仗的军队则是先盲目作战然后再去求取胜利。

孙子兵法之形篇

因此,善于打仗的人,注重修明治道,严肃法度,所以能够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主宰。用兵的法则:一是“度”而是“量”三是“数”四是“称”五是“胜”敌我双方土地幅员大小不同的“度”,规定着双方人口和物质资源不同的“量”;敌我双方人口和物质资源不同的“量”规定着双方军队和兵员不同的“数”;敌我双方军队和兵员不同的“数”规定着双方实力不同的“称”;敌我双方实力不同的称,规定着战争结局谁胜谁负。所以说,打胜仗的军队与打败仗的军队相比,就像以“镒”称“铢”一样,前者的力量绝对占优势,而打败仗的军队与打胜仗的军队相比,就像以“铢”称“镒”一样,前者的力量居绝对劣势。打胜仗的人指挥士卒作战,就像从千尺高山顶决开山涧积水往下猛冲那样势不可挡,这正是实力强大的表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孙子兵法之形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nmtk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