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正变思维?俗话可以叫做“两头堵”,就是一个人说的话既可以正着说,也可以反着说,两头说都有理,举个例子,本山大叔的小品经典语录,问你先杀猪还是先杀驴?你说杀猪,他就说:“恭喜你答对了,驴也是这么想的!”,反之“猪也是这么想的”。
例子:(估计你们懒得费脑细胞,直接看后面的翻译吧)
齐宣王用孙子计救赵击魏,魏遂大兴师,使庞涓将而令太子申为上将军。过外黄,外黄徐子谓太子曰:“臣有百战百胜之术。”太子曰:“可得闻乎?”客曰:“固愿效之。”曰:“太子自将攻齐,大胜并莒,则富不过有魏,贵不益为王;若战不胜齐,则万世无魏矣。此臣之百战百胜之术也。”太子曰:“诺。请必从公之言而还矣。”乃遣客谓公子理之傅曰:“何不令公子泣王太后,止太子之行?事成则树德,不成则为王矣。太子年少,不习于兵。田盼宿将也,而孙子善用兵,战必不过,不胜必禽。公子争之于王,王听公子,公子必封;不听公子,太子必败;败,公子必立;立必为王也。”
翻译:
魏太子申的说客说:太子你已经是太子了!如果打胜了,也不过是按着早先的安排好的剧本继续做魏王领导魏国;如果打败了,恐怕就要失去魏国。总之,战胜了,不会给你带来更多利益;战败了却会遭致重大损失。所以,别打了。
太子申的说客又找到公子理(太子申的兄弟)的老师,给公子理出了个主意:"请公子到王太后跟前哭诉,让太子回来吧。如果把太子劝回来了,能树德立名,太子会感激他;如果没劝回来,公子将会被立为太子。因为领兵的太子申年轻,辅佐的大将有贪功冒进,对手又很强大,所以此战必败;如果公子能去为太子哭请,把太子请回来了,太子幸免回国,公子大功一定能得到封赏;如果没把太子求回来,太子必败,败了就要另选太子,而公子所表现出来的对兄弟的情谊(忠心于太子,不觊觎储君之位)、对战争形势的把握,将使大王把公子立为储君。”
总之,哭请成了就有封地、有仁德,不成就能直接当太子,反正听我的去哭请总没错。最后的结果是:哭请未成功,没能请回太子申,太子申同庞涓一道与齐国交战,在马陵道被孙膑伏击,战败,死。公子理顺利继太子位。
太子申的说客是一个高手,他办的这个事两头讨好,一方面,他用正变思维说服了公子申放弃带兵出征,另一方面,他又用正变思维说服公子理去为公子申求情,这样一来不仅完成了公子申给他的任务(给他求情),又结交了公子理(为他出主意),一箭双雕。
生活中,我们大部分人都是一条筋,思想往往不会转弯,在说话办事的时候,习惯性的将自己的思维向单一方向想,结果就是容易考虑不周全,出现漏洞。我们往往习惯于“如果是(行)-那么就可以怎样”模式,这样是不够的,也要锻炼正变思维模式,即“如果不是(不行)-那么这样也行”。
在用正变思维说服别人的时候要深思熟虑。比如,你在单位给领导汇报一个事情,自己首先要理清了脉络,提前想一下换做是你是领导会问哪些问题,会不会把你问的云山雾罩,最好给领导一个像太子申的门客那样的主意或者意见。
举个红顶商人胡雪岩的例子。胡雪岩为左宗棠筹办军饷,向英国银行贷款,他与该银行在上海的代表谈判,这个老外就问“你代表的是政府还是个人?”,胡雪岩说“事情谈成了就代表政府,事情谈不成就代表我胡某人”,胡雪岩的回答就是正变思维,而且他为了谈成这笔贷款,一方面许诺给这位代表拿回扣,也考虑到了这个洋鬼子不同意或者漫天要价的可能,他派人照下了这个洋人逛烟花巷的照片,以此防止洋人反悔,虽然手段并不算光明,但是事情如愿以偿。这也是正变思维。
正变思维其实能帮助我们解决一个核心的问题,是消除“假如,万一”。比如你负责带队竞标一个项目,这个项目很重要,但是没有绝对把握拿到手,万一竞争不上怎么办?这时候,你就需要有两套应对的方案,第一套是如何竞标到手的方案,就像门客给太子申谋划的一样,很全面并且可行。第二套是拿不到项目的方案,是否有另一个项目可以拿?如果没有别的项目可以顶替,抑或会有别的什么收获?能不能锻炼队伍?能不能发现人才?能不能为下一次总结经验抑或提前铺路…..。
家庭生活中,夫妻间也会用到正变思维,甚至老公的小金库都是正变思维的结果。比如老公问老婆要钱做什么事情,老婆坚决不给。“假如老婆给钱,我怎么做…假如老婆不给钱,我怎么做…..”,这个时候小金库就起作用了,很好的解决了老婆不给钱的问题。当然花自己小金库的钱是下策,上策是如何让老婆把钱批给你,从正面讲是把你要这部分钱的作用告诉她,从反面讲是你要告诉她没有这笔钱事情会多难办多糟糕,如果这样还是不行,正面的办法是找能说服她的人帮你做工作,反面的办法是找能收拾的了她的人帮你,当然方法很多,需要你动脑筋,重要的是你的思维要有广度。
说了这么多,其实,正变思维应用最重要的前提是,遇到事情我们要善于动脑子、多思考,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和分析问题,才能拓展你的思维广度,才能让自己的口才天衣无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