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格结构
艾森克运用因素分析法来确定他称之为类型或超级特质的基本数量,最终,他把所有特质归结为三个基本的人格维度:内外向性、神经质和精神质。
艾森克的研究方法是,先把人格因素分成可以按层级排列的不同单元。在这一系统中,基本结构是包含特定行为的特定反应水平。比如,我们看到一个人一下午都在与朋友说笑,我们将这看成是一个特定反应。但如果这个人一个星期内好几个下午都是与朋友共度的,我们就得到了关于这个人的在艾森克理论中的第二个水平,习惯化反应。但是这个人似乎不仅限于下午社交,他还花了大部分的周末和晚上来进行社交,按照艾森克的理论,这个人显示出了好交际的特质。艾森克还认为,像好交际这样的特质是一个更大的人格维度中的一部分,比如说好交际的人也会倾向于冲动,主动,活泼和兴奋等,所有这些特质构成了艾森克所说的外向的超级特质。
这样的超级特质有多少个?最初,艾森克的因素分析研究得出了两个基本的维度,其他特质都可以归结到这两个维度之中:内外向性和神经质。艾森克认为典型的外向型是社交的,喜欢聚会,有许多朋友,需要有人与之交谈,不喜欢一个人读书学习。内向型是一个安静、退缩、内省的人,不喜欢交往而喜欢读书,保守,除过亲密朋友,与人距离较远。当然,这是两个极端,大部分人都是在这两个极端之间的某个位置。
艾森克认为内外向不仅可以根据行为区分,还可以根据人的心理构成来区分。他最初认为,外向和内向的人在无外界刺激 ,处于休息状态下时,其大脑皮层唤醒水平不同,外向的人皮质唤醒水平通常比内向的人低一些,他们会寻求高唤醒的社会行为,去满足他们对刺激的需要。而内向的人正相反,他们会选择僻静的,无刺激的环境,以保证他们已经很高的皮质唤醒水平不会被变得更高。
遗憾的是,许多研究都未发现艾森克所说的皮质唤醒基线水平的差异。最近研究发现,内向者和外向者的大脑特定区域对情绪刺激的反应方式确实有差异,但当处于休息或睡眠状态时,脑电活动并没有显示出差异。但这并不意味着艾森克的说法毫无根据,大量证据表明,内向者比外向者对刺激更敏感,当处于外部刺激中时,内向者的唤醒更容易也更强烈。
另有一些研究者从对强化的敏感性的生理基础描述了外向和内向的差异。根据这种解释,外向者更容易察觉到有满意回报的情境,也更容易被吸引,当人们遇到一个可以尽情娱乐的机会时,激活系统就被唤醒,从而引导他们接近所渴望的目标,这使得他们比内向者更冲动,更可能在活动中找到感觉。但是这种吸引仅限于他们喜欢的情境,并非所有情境。
在艾森克的模型中,第二个主要的维度是神经质,在这一维度上得分高显示了一种情绪化的反应倾向,他们被视为情绪不稳定或情绪化,经常对很小的挫折和问题有很强的情绪反应,并且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平静下来,他们容易兴奋,生气和抑郁。而得分低的人则较少出现情绪失控,也较少有大起大落的情绪体验。
根据后来的研究,艾森克加入了第三个超级特质:精神质。在这一维度上得分高的人被描述为“自我中心的、攻击性、缺乏人情味儿的、冷漠的、缺乏同情心的、冲动的、不考虑他人的、通常不关心 正义和他人福利的人。”,不用说,这些人正是那些应该接受审判或心理治疗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