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春秋无义战5‖退避三舍是陷阱

作者: 莫小谈 | 来源:发表于2018-03-11 07:20 被阅读99次

宋襄公在“泓水之战”中,充满着贵族的骄傲和饱受争议的“仁义”情怀,但最终战争失败,可谓是丢人丢到了老家。其人受伤,其国一蹶不振。

“泓水之战”的意义在于,标志着"礼义之兵"寿终正寝,"诡诈奇谋"悄然兴起。

那么,是谁开了"兵者诡道也"的先河呢?晋文公,这个毫无争议的春秋霸主。

晋文公,姓姬,名重耳,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君主,前636年至前628年在位。

晋文公不得志的时候,曾颠沛流离很多国家,先后途经齐国、曹国、宋国、魏国、郑国、楚国,后来在秦国的帮助下回国继位,振兴了晋国。

晋文公一生需要感谢的人很多,有辅佐重臣狐偃、赵衰等,有礼遇君王齐桓公、宋襄公、楚成王、秦穆公等,但最让他感动的是宋襄公。

大约在公元前642年左右,刚刚经历曹公羞辱的晋文公,只好步入宋国境内。宋襄公以仁义治国,自然不会对重耳熟视无睹,以国君待之,金银细软、美女好酒尽情奉上,有多高的礼遇就给多高的礼遇,“就差没有嫁老婆了”。

但,重耳与兹甫(宋襄公)这两位春秋时期锋芒显露的君王,自宋国一别就再也没有机缘相见了。

公元前638年,宋楚在泓水交战,宋襄公受伤后死于非命。宋成公继位国君。

宋成公因慑于楚国淫威,以与楚修好而图安逸立国。

就在宋与楚两国交好之际,晋国迅速崛起,晋文公在尊王、攘夷、平乱中凸显的霸主雄风。本就与楚国有杀父之仇的宋成公,决定弃楚投晋,宋国因此成为晋国的同盟国。

这下惹怒了楚成王,成王决定举兵伐宋,一来教训一下这个朝三暮四的宋成公,一来也想敲打一下晋文公,看看晋文公是否是个言而有信之人。

这里面有一段故事。

在晋文公重耳大逃亡之际,他辗转到了楚国,楚成王便出门远迎,置郢都安顿,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与重耳共论天下。

《春秋》记载:有一天,楚成王和重耳对饮,楚王就说,“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重耳说:“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成王又说:“虽然,何以报我?”重耳就说:“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避君三舍。”

这段对话大致意思是,楚成王问重耳,你要是回国当了国君,拿什么来报答我?重耳说,能到晋国的物品都是您玩儿剩下的。我能拿什么来报答您啊?楚王又说,话是这么个话,但你也该表示表示吧。重耳就说,我能回国当上国君,两国兵戈相见之时,我让晋军退避九十里地。如果你还不满意我的诚意,咱再交战也不迟。

重耳说这话的时候,他不一定就有十足的把握能回国继位,更不可能是为日后的“城濮之战”进行战略布局。城濮位于现在的山东鄄城西南一带。

然而,城濮之战真的来了。

公元前634年,因宋国归晋,楚王一怒之下派令尹子玉、司马子西率楚、陈、蔡、郑、许五国军队伐宋,宋国向晋告急。

公元前632年春,晋国出动三军、战车七百乘,借道于卫,进而伐楚国的盟国曹国,迫使楚国救曹,从而达到晋国救宋的目的。但是楚国为了一图中原,舍曹于不顾,继续围困宋国,还命大夫申叔攻打齐国的谷邑。

晋国趁楚国战事多发之际,顺势收降了曹国,还一同将卫国收为小弟。

楚成王见晋军破曹降卫,与齐、秦结成了联盟,中原形势已变,就退回申邑(在河南南阳市),命令大夫申叔撤出攻占齐国的谷邑(今山东东阿),命令令尹子玉撤回围宋的军队。

但令尹子玉一向骄傲,为了自身家族的利益和国家的荣耀,一意孤行,拒不撤兵。无奈楚成王又向子玉增派援军。等到救兵的子玉,一边继续围困宋国,一边派使者赶往曹卫两国,原乡联合曹卫一起攻打宋国,不想曹卫的使者却赶到楚国军营,面见子玉说,我们已经归降了晋国。

子玉这才知道曹卫已经离心离德,勃然大怒,说我辛辛苦苦坚持到底攻打宋国,就是为了救你们的,你们却被晋国策反了。于是一声令下,向晋军发起攻击。

晋文公得知子玉已被激怒,命大军撤退说,当年我在楚国时,向楚王作下承诺,如果有一天楚国与晋国交战,我愿退避三舍,以报楚王恩遇。

前632年4月,晋国大军连续撤退90里,在城濮安营扎寨。

子玉追到城濮,向晋文公递交请战。晋文公回复称,我从未敢忘记楚王给予的恩惠,不敢与楚王为敌,无奈撤军至此!您作为贵国的令尹到目前还不肯原谅我们,那我们明日清晨再会吧!

第二天清早,先轸、郤溱率领中军,护卫在文公,狐毛、狐偃领上军居右,栾枝、胥臣帅下军居左。楚国令尹子玉亲将中军,子西将左军,,子上将右军。晋楚三军对垒,城濮之战拉开帷幕。

大战一交手,晋国的将军用两面大旗,指挥军队拖着树枝向后败退,洋装着败阵。楚军果然上当,奋勇直追,却中了晋军的埋伏。晋军的中军精锐,猛冲过来,把楚军拦腰切断。原来假装败退的晋军又回过头来,前后夹击,把楚军杀得七零八落。

楚军大败,令尹子玉自杀。

城濮之战,得到了周襄王的首肯,奠定了晋国霸主地位,也开辟了“兵者诡道”的先河,在我国古代战争史上,意义重大。

相关文章

  • 第二章 春秋无义战5‖退避三舍是陷阱

    宋襄公在“泓水之战”中,充满着贵族的骄傲和饱受争议的“仁义”情怀,但最终战争失败,可谓是丢人丢到了老家。其人受伤,...

  • 春秋无义战

    春秋无义战。彼善于此,则有之矣。征者,上伐下也,敌国不相争。

  • 春秋无义战

    “春秋无义战”,应该是我能想到的最简单粗暴但是最精辟的定论了。春秋时期列国的表现,尤其是政客们的言辞,几乎无一例外...

  • 春秋无义战

    春秋无义战,春秋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期,由于西周末期由于王室衰微,各诸侯的势力壮大起来,原有的周礼的制度秩序被破坏掉...

  • 20/09春秋无义战,但却有义举

    “春秋无义战”,是孟子说的。通过读《史记》,感到春秋虽然无义战,但仍然有一些信义之举。 首先,诸侯发动战争的目的,...

  • 春秋无义战(二)

    春秋初期的形势春秋初期的形势 春秋这个时代得名于孔子编订的鲁国史书《春秋》。孔子希望通过编订史书的形式“上明...

  • 春秋无义战(三)

    天子没了威严 1.“郑伯克段”,这让孔子很难办 《春秋》开篇记载了“郑伯克段于鄢”,算是春秋开始。短短六个字却...

  • 春秋无义战(一)

    一、何为义战 孟子曰:“春秋无义战,彼善于此,则有之矣。征者,上伐下也,敌国不相征也。” 孟子的意思很...

  • 第二章 春秋无义战11‖天子没了

    赵襄子联合韩、魏两家,经过晋阳之战,灭了当时的晋国正卿智伯家族。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签署命令,册封晋国大夫赵...

  • 第二章 春秋无义战20‖牛人田单

    燕昭王拜乐毅为亚卿,率燕、秦、楚、韩、赵、魏六国的军队攻齐。在半年时间攻克齐国70余座城,齐愍王也未躲过此劫,在战...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第二章 春秋无义战5‖退避三舍是陷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orpf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