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期间,我带上了《皮囊》这本书,为的是有空之余可以多多阅读。我是个不善于表达的人,后来我觉得既然是看了一本书就应该把感受写下来,多想一想,这本书才不会白看。我的文笔与思路都比较有限,只能想到哪儿写到哪儿了。
在看到前面两个故事的时候,我甚至热泪盈眶,阿太将生活看的很透彻,不畏惧死亡。我记得小时候婆婆常说,死没什么可怕的,眼睛一闭就过去了,许是这个道理。阿太还说,人死了便也解脱了,不用待在这世间受苦。作者还描述了自己的父亲生病,一家人过的生活比较艰难,在父亲生病的那一刻,自己便成了这个家的当家人,母亲凡事都要询问作者的建议,一个十几岁的小孩子从小就背负了责任。文中写到了,母亲由一个无神论者便成了信仰神仙菩萨,什么事情都要问问神的旨意,作者先是不理解的,在看到母亲的种种表现后,他认为,这是信仰,这寄托了好多的情感,至少这个信仰赐予了母亲力量。
书中的章节更像是作者描述了一个个不同年龄段的疑惑与反思自我。例如两个阿小,他们都希望自己摆脱这个小镇的束缚,成为他人口中的“城里人”,到最后,一个没能挣脱命运,成了渔夫,结了婚有了孩子过着平凡的生活,另一个没能融入大城市的生活,活在了“卑微”之中。这都是作者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解读的别人。青年时遇到的“厚朴”,承载了所有人的青春,向往自由,却最终没能想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以为打架谈恋爱组乐队便是青春,最后“得病了”,以自杀结尾。作者也忙忙碌碌了大半生,每天将自己置身于忙碌之中,没时间去想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做的是不是自己喜欢的事。作者有提到,自己很拼命,早早的承担了家里的重担,为了一家人生存为了治好父亲的病,每天都为了这个目标忙碌着,直到父亲去世了,他突然觉得自己空落落的,少了些什么,自己所谓的目标和梦想崩塌了。初入大学,很多人都想着有肆意的青春吧,或是去参加学生会一展宏图,或是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只是有时候被大学舒适的环境所拖累,变得拖拖拉拉,沉迷其中。如今,以身在职场中,目标梦想或许只是暂时的,我也弄不清楚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偶尔担忧,身在帝都,自己是否能适应,工作是否能胜任。
作者最后讲到,我们于别人而言,是过客,但是在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有不一样的故事,自己要去亲自参与才不会有遗憾,既然是缘分,不要轻易错过了。不要等到最后,只是想起来这个人的名字,其他的一切都忘了,或者是连名字都不记得,只剩下了这一副空皮囊,在世间毫无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