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这句话最开始流行的时候,可以说是深得人心。然后时至今日,再要这样说的话,却得认认真真考量一下,因为不知何时又冒出了一句“父母尚在苟且,你却在炫耀诗和远方。”
然而我觉得后一句其实没有道理,它就是那种乍一听很受用,但却经不起推敲的话。暂且不说父母的生活是否一定属于“苟且”的范围,只论“诗和远方”,本身就不是用来炫耀的。“诗和远方”是人们内心的一种寄托和向往,是对于自身庸碌烦闷生活的一种调剂。它可以被追求,被实现,甚至被过成日常,但却不能被炫耀。若存在炫耀心理,所炫耀的就已经不是真正的“诗和远方”。
所谓“苟且”,也并非有多不堪,它所代表的是一种麻木和妥协,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日复一日地沦陷。生活可以困苦,可以忙碌,可以有诸多的不如意,但不能把自己过成行尸走肉。因此,所谓“苟且”与“诗和远方”,只是相对而言的概念,它更强调的是一种心态。有的人哪儿都不去一样可以活出“诗和远方”的境界,而有的人即使去了远方也一样过得“苟且”
关于远方,到底该如何定义,是该从时间上衡量,还是更多考虑空间方面的概念。在现代交通如此发达便利之前,就算要到几十公里之外的某处,也不免耗费一整天的时间;而如今,一天时间足以环行整个地球。
在人生的前十八年,从未曾离开过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也未曾有独自离开故乡去往远方生活的想法。然而在高考过后选择大学时,却固执地将所有志愿都填写了至少离家千里的地方。不管这是一个偶然事件还是宿命问题,都决定了此后人生的不同走向。
关于远行,因人而异。有的人可以一辈子待在一个地方,从脚下的一小方土地汲取能量;但有的人需要不时出走,漂泊流浪才能安慰一颗无处安放的灵魂。
生为前一种人是幸运的,可以更容易获得俗世幸福,人生安稳有序。而生为后一种人也并非不幸,虽然人生看来动荡不安,但只要能够明确内心所向,痛并快乐着也是一种幸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