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是在抱怨,自从进入职场之后,生活就变得一团糟。
别人在工作岗位上出众,自己却因为效率低下被踢出局。
看起来是“上进”,实际上只在“白费劲”。
其实,对于很多人来讲,除去先天条件和学识基础,拉开差距的是一种更重要的素质——工作记忆。
“工作记忆”是认知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是指信息暂时存贮以及与其它更为复杂任务的联合运作的能力。
接收信息的方式,决定对信息的理解程度,同时这种能力也决定着一个人的工作效率。
日常中让人最束手无策的三种崩溃瞬间,都与它有关。
一、不会“组装”信息
你一定有过这样深深自我怀疑的经历:
刚打开一个APP,突然就忘了刚刚想要做什么。
接完电话,看着面前敞开的衣柜门,疑惑自己为什么站在这里。
不用怀疑自己的脑子不好使了,你只是没有意识到“工作记忆”的存在。
“工作记忆”扮演着备忘录的角色,在各项事务里面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所以,健忘的迹象不代表一个人记性变得不好,而是在意识产生的最开始,没有对其进行加工。
对思想“精细加工”,不仅仅为了管理自己的生活,更是帮助我们管理面临冗余信息的大脑想法。
大多数年轻人在初入职场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混乱局面:接踵而至的工作任务、层出不穷的新技能要求、各个部门间的沟通协作……
还在摸索用哪些工具,leader已经下令让你独自完成任务了。响个不停的工作群总打乱思绪,又只好停下手上的事情挨个点开。
事情从天而降,每一件都能给人致命一击。
有人这样形容自己的工作:“每周一打开工作邮箱,感觉就像打开了一个塞满了东西的柜子,所有东西一瞬间劈头盖脸,全砸在头上……”
真实且心酸的是,如果面前真的有东西劈头盖脸地砸过来,大多数人都会立刻整理。
很自然地把重的东西放在下面,轻的放在上面,常用的放在高度适中的地方,永远用不上的干脆扔掉。
对待工作的时候,人们却不知道应该这样整理分类。
明明是最需要立刻完成的紧急任务,大部分人却逃避压力暂时搁置,总是像失忆了一般,拿起什么干什么。
教育学家Peter Doolittle在TED中有一场演讲,名为《你的“工作记忆”如何理解世界》。
在他看来,工作记忆能力,让我们平衡好刚刚知道的事情、曾经记住的事情,最终满足自己目前的需求。
整理知识,需要的是调动大脑中的旧记忆,直到新的信息变得对我们有用。这个组装的过程,才能学到东西。
不注重“组装”,我们就与行尸走肉没什么两样。
什么是最应该做的任务,什么是可以先搁置的任务,哪些任务的完成对职业发展有帮助?
这些都应该及时反应,及时处理。而非把它们放在像是工作台一样的“工作记忆”里,想着等下再处置。否则久而久之,新信息越积越多,不会被记住,也不会和已有知识产生联系。
每一项任务都有着自己的属性,就像物品的重量一样,决定我们应当把它放在工作柜子的什么位置。
在职场或生活中,我们做每一件事的目的,都绝不仅仅是为了做完事情,而是为了锻炼自己,提升对世界的认知能力。
二、知识体系的欠缺
生活中的挫败感,要是只有健忘和自我怀疑这么简单就好了。
在中学时代,被看上去轻松毫不费力的学霸碾压;工作中,别人轻轻松松就能被表扬,容光焕发一年升三次,自己却焦虑到头秃睡不着也达不到标。
先天的资历是一个方面,但在生活长跑中,“学习能力”才会给人致命一击。
同样是90后,别人却远远比自己优秀。
他们谈起自己行业的知识时头头是道,能从细微的变化中精准发现未来的趋势,在思考问题的角度上总是另辟蹊径。
而毫无能力的自己,只能默默在后面跟帖,默默跟一句毫无文化的“俺也一样”。
生活中每一个你见怪不怪的事情,总有人能总结出一套学问。让本来不会对那件事情感兴趣的你,也会被其中的道理所吸引。
“只要你知他人所未知、说他人所不能说,就可以通过分享获得受众。”
当我们成为受众时,很容易陷入这种因分享而产生的焦虑:“为什么他们有这么多料可以分享,而我没有?”
所以你需要有意识地建构知识体系。
这是在当今社会一种极其重要的能力。而它的关键,不在“体系”本身,在于“建构”的过程。
把复杂的知识内化,需要四个步骤为基础:
1.量力而行
接触到新知识时,就毫不犹豫地立刻学习,并不一定代表你是一个“明智的年轻人”。
知识的海洋无比浩瀚,不一定样样都有用。全盘接收不一定有害,但却会占用时间精力,导致获得有效知识的效率下降。
你需要做的,应该是找到自己的领域,然后让自己全部的努力都围绕这个领域而进行。
2.学会评估
对知识进行选择后,就要进一步在学习中评估新知识对自己的意义。
一个可行的问题框架:
①与自己以前的观点相比,新知识有哪些不同?
②新知识改变了自己的哪些想法?
③未来有哪些机会将这一知识应用到自己身上?
思考这些问题,就等于在坐标轴上标定了新知识的位置:它们使我改变了什么?又能帮助我改变未来的什么?
3.建立结构
完成上面两个步骤后,就可以重新去组织自己大脑内的思维导图了。
理清知识之间内在的逻辑,创造知识与知识之间的线索,帮助我们在使用知识时进行回想。
人类记忆的提取需要线索。就好像英剧《神探夏洛克》中提到的记忆宫殿,那些被我们忘记的事情,很可能不是真的忘记了,而是因为缺乏线索,无法被回忆起来。
可能依托于一条街或一栋房子,将多个概念分成有逻辑关系的模块,增加概念的阶梯,减少每一层阶梯上的概念数量。
虽然了解的知识变多了,但当知识建立了内在联系,记忆反而会更加容易。
4.及时实践
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后,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及时地去实践知识。
在2013年发表的一篇学习心理学领域的综述中,研究者总结了百余篇实证研究的结果,对学校教育中常用的10种学习方法进行了总结,发现伴随练习的学习效果是最好的。
在最开始时就思考如何将这些知识内化为我们的思维方式、行事方式甚至是眼界与格局。
这样,这个看起来与我们生活无关、难以实践的信息点,就能做到指导生活。
三、不会取舍
面对一团乱麻时束手无策,与其归咎于生活的无常,不如想想如何利用好思维的力量。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不像自己想象中一样努力地在生活。
只是在任由生活流经我们,甚至是吞没我们。
电影《超脱》中段台词说,“我们的无助,就像在海上漂流。没有救生衣,没有安全感。突然你恍然大悟,原来是自己,把救生衣扔了。”

焦头烂额的时候,就试着找回那件救生衣——筛选,思考,建构。
我们应该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而成为主人的方式,就是以自己为主体去认识生活、挑选生活、并组织构建我们自己的生活,诠释每个事件对自己的独特意义。
在现在,没有任何一个年轻人面临的问题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大多数时候,我们目之所及的,是各有利弊的选项。
选出自己想要的,认真地对待;抛弃未被选中的,不再表现留恋与踌躇。
不让自己知道得越来越多,却显得越来越蠢,是每个年轻人都该避免的雷区。
上面的三个思维,你中了哪一条?
愿你的能力,最终能配得上你的野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