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哲思
孔子的错与对

孔子的错与对

作者: 心学和性格 | 来源:发表于2019-01-26 15:20 被阅读71次

关键词:孔子 儒家 礼治 礼教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女性
常见话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没有一个正常寿命短人不会错,孔子也不例外:

关于女性

孔子之前的周武王说:

今殷王纣维妇人言是用。[1][2]

孔子说: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3]

(白话,后同)
只有女人和地位低的人是难以相处的了。相近时不懂得谦恭有礼待你,远离了又会埋怨你。

简单说这句话就是孔子表示对女人和地位低的人不懂礼的不满,因为礼乐是孔子治世的办法。

有人认为这里的“女”字是“汝”,也就是“你”的意思,对照前后文,这话的前面是: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
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
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后面是:

子曰:“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

这种上下文都正在正常说话,突然蹦出来一句突然侮辱对方的话情况是不可能的。所以意思就是女子而不会是“汝子(你的儿子)与小人难养也”。易中天在《百家讲坛》除了我发明的一个上下文对照的解释外,也是这种说法。

《论语》又记载: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
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
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

舜有五位贤臣,就能治理好天下。
周武王也说过:“我有十个帮助我治理国家的臣子。”
孔子说:“人才难得,难道不是这样吗?唐尧和虞舜之间及周武王这个时期,人才是最盛了。但十个大臣当中有一个是妇女,实际上只能算九个人而已。[4]

古代的黄帝可能是女性[5],后来被抹黑的帝辛(商纣王)时期女性地位更高[2]。叶卡捷琳娜二世、萧太后萧绰、樊梨花、秦良玉、花木兰、冼夫人都是出色的古代女领导人,现代女性被解放后,有着更多出色的女领导。孔子(或者说创始人,孔子的偶像周公)之所以不让女性和男性平等,因为想通过礼治明确等级制度,抑制自然流动,减少当时诸侯力量过大,下面替代上面的情况,现在看起来,是落后的(正职)技术,现代人知道法治才是正确的道路。

那个年代还有一句话流传到现在很著名的就是“妇人之仁”,最早见于《史记》:
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弊,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6]

我记得春秋战国时还有诸侯联合起来说不要听妇人言的记录,看低女人的话,可能是那时候的一个流行的偏见。

礼治的弊端

孔子说:

天无二日,民无二王。[7]

父母中有去世的话,孔子的孝要求披麻戴孝守孝三年(孔子认为父母养孩子三年孩子才能自理),后来实际执行中重男轻女,母亲死了只守孝一年,披麻戴孝的麻衣的要求也比父亲要求低。

孝主义(百善孝为先)在汉代是个高峰,当官是举孝廉制,有守孝守个几十年的,有说把国家三分之一的财富埋到墓里去的,后来盗墓的人喜欢盗汉墓。

日本人学礼治学得最多,但是日本和韩国都是著名的等级森严的国家,日本人据说说对十几个等级的人要说不同的敬语,日本的年轻人也羡慕中国的年轻人容易出头,而不是在企业内一级一级的熬升。

日语我不懂,听南韩和北朝鲜人说话,常听到思密达这个词,“思密达”是朝鲜语……是朝鲜语中的语气助词,做陈述句的句尾,用作敬语,无实义……例:长辈问:你吃饭了吗?回答:吃过思密达。如果不加“思密达”,朝鲜人看来会被认为是不敬。……敬语,就是指对听话人表示尊敬的语言手段。[8]

这个是礼治的一部分,不抬高就被认为不敬,就被认为是恶,总是要确认双方的地位差。本来大就容易压小,应该解决的,但是礼治反而在明确这种压制。曹操用人更唯才是举而不是察举制后,人才济济。

礼有以上压下,上大下小的因子,在文化上能体现出来,比如民间以“我是你老子”“我是你大爷”“叫(我)爸爸”“小祖宗”“欺师灭祖”“你姑奶奶我”“姐”“大哥”“哥们”“日本人打中国是儿子打老子”“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来表示先人的高一级。在企业里叫上司加职位号,如李科长和毛处长,在政府叫蒋委员长和王主席,而很少反叫加职称或官位,对上不能直呼其名(古代还有皇帝名避讳制度),对下可以直呼其名,因为认为反称是贬低,如叫李职员,毛看门,张下司。

本来社会上就是上强下弱需要平衡和流动,所以礼让上大下小和阶级固化是不符合优升劣降原则的。

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说:

黄药师接在手中,触手似觉包中是个人头,打将开来,赫然是个新割下的首级,头戴方巾,颏下有须,面目却不相识。欧阳锋笑道:“兄弟今晨西来,在一所书院歇足,听得这腐儒在对学生讲书,说什么要做忠臣孝子,兄弟听得厌烦,将这腐儒杀了。你我东邪西毒,可说是臭味相投了。”说罢纵声长笑。
黄药师脸上色变,说道:“我平生最敬的是忠臣孝子。”俯身抓土成坑,将那人头埋下,恭恭敬敬地作了三个揖。欧阳锋讨了个没趣,哈哈笑道:“黄老邪徒有虚名,原来也是个为礼法所拘之人。”黄药师凛然道:“忠孝仁义乃大节所在,并非礼法!”

优生学

中外都有优生学,也是有的优生学对有的错,孔子曾命令逆家子者、亂家子者、世有刑人子者、有惡疾者、喪父長子者,這几类人均不可娶妻。[9]

:“女有五不取:逆家子者,乱家子者,世有刑人子者,有恶疾子者,丧父长子者。” 王肃 注:“乱家子,谓其乱(轮)。”[10]

(机器白话)
“有五种女人不可取:逆家庭的女子,乱家庭的女子,世上有刑罚的女子,有疾病的孩子的人,父亲去世的大儿子。”王肃注:“乱家的儿子,对那些乱(轮)。”

这当中有些是否正确值得商榷。

孔子误会颜回

孔子不是不会犯错,《吕氏春秋》就记录了孔子误会了最喜欢的弟子颜回:

孔子穷乎陈蔡之间,黎羹不斟,七日不尝粒。昼寝,颜回索米,得而爨之,几熟。孔子望见颜回攫其甑中而食之。选间,食熟,谒孔子而进食,孔子佯装为不见之。孔子起曰:“今者梦见先君,食洁而后馈。”颜回对曰:“不可,向者煤炱入甑中,弃食不祥,回攫而饭之。”孔子叹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故知非难也,孔子之所以知人难也。”

孔子在陈国和蔡国之间的地方(缺粮)受困,饭菜全无,七天没吃上米饭了。白天睡在那,颜回取讨米,讨回来后煮饭,快要熟了。孔子看见颜回用手抓锅里的饭吃。一会,饭熟了,颜回请孔子吃饭,孔子假装没看见(颜回抓饭吃的事情)。孔子起来的时候说:“刚刚梦见我的先人,我自己先吃干净的饭然后才给他们吃。”颜回回答道:“不是那样的,刚刚碳灰飘进了锅里(弄脏了米饭),丢掉又不好,就抓来吃了。”孔子叹息道:“(按说)应该相信看见的,但是并不一定可信;应该相信自己的心,自己的心也不可以相信。你们记住,要了解一个人不容易啊。”所以要了解真相很难啊,孔子认为要了解一个人更难啊。[11]

孔子发明了“仁”,说过很多对的话,如《论语》记载: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乡愿(乡下人一样的愿望),德之贼也。

敏于事而慎于言。

讷于言而敏于行。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小不忍则乱大谋。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7]

君子有三种事应该加以警戒:年轻时,血气还没有固定,力戒贪恋女色;壮年时,血气正旺盛,力戒逞强好斗;老年时,血气已经衰弱,力戒贪得无厌。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大学》)

所谓要诚实意念,就是不要自己骗自己。要像厌恶难闻气味那样厌恶恶,象喜爱美女一样喜爱善,这样才能说心安理得,所以君子在一个人独处时必定要谨慎。

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摘孔子《中庸》

(不愿意别人加给自己的,也不要加给别人。)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乎。——摘孔子《中庸》

(爱好学习接近智慧,努力行善接近仁德,知道耻辱就接近勇敢。)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摘孔子《中庸》

(任何事情,有准备就能成功,没准备就会失败。)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摘孔子《中庸》

(广泛地学习,详尽地探究,慎重地思考,清楚地辨别,忠实地执行。)

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摘孔子《中庸》

(天地的法则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它自身诚一不贰,化育万物,不可测度。天地的法则是:广博,深厚,高超,精明,悠久,长远。)

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摘孔子《中庸》

(君子的为人之道是:外表暗淡无色而美德日见彰显。小人的为人之道是:外表色彩鲜明,但渐渐地消失了。君子的为人之道还在于:外表素淡而不使人厌恶,简朴而有文彩,温和而又有条理,知道远是从近开始的,知道教化别人从自己做起,知道隐微的东西会逐渐显露,这样就进入圣人的美德中了。)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摘孔子《论语》

(如果学了之后,又注意经常不断地去温习,不也是令人很高兴的事吗?假如有朋友从远方来向自己求教,心里不也感到很快活吗?在别人不了解自己的情况下,却能做到不怨天尤人,具备这种道德修养的人难道不可以称为君子吗?)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摘孔子《论语》

(我每天都多次对自己进行反省:为别人办事是否尽心尽力?与朋友交往是否以诚相待?对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已经温习?)

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谓之学矣。——摘孔子《论语》

(尊崇贤人,不重女色;孝敬父母能够尽心尽力;侍奉君主能够舍生忘死;与朋友交往能够做到说话讲信用。这样的人,虽然说没有学习过做人的道理,但我却认为他学过了。)

礼之用,和为贵。——摘孔子《论语》

(运用礼法时,要特别注重和睦相处。)

君子食无求饱,……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摘孔子《论语》

(君子吃饭无求过饱,……做事要勤奋,说话要谨慎,并能接近有道理的人,向他学习,以纠正自己的缺点,这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人了。)

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摘孔子《论语》

(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担心的是自己不能了解别人。)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摘孔子《论语》

(要依靠道德治理国家。这样就象北极星一样,虽然固定在一个地方不动,但群星却甘愿环绕在它周围。)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摘孔子《论语》

(《诗经》三百篇,其内容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思想纯正,没有邪恶。”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的欲,不逾矩。——摘孔子《论语》

(我从十五岁开始致力于学习,三十岁便能自立于社会了,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的欲,不逾矩。——摘孔子《论语》

(我从十五岁开始致力于学习,三十岁便能自立于社会了,四十岁对各种事理不再迷惑不解,五十岁懂得了自然界的规律,六十岁对听到的事情能领会贯通,并能辨别是非真伪,七十岁时做事能随心所欲,但又不会超出礼法的规范。)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摘孔子《论语》

(如果经常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便能不断产生新的体会和收获,这种方法可以说就是我们的老师了。)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摘孔子《论语》

(君子普遍地团结众人,而不只是亲近少数几个人,小人则只勾结少数几个人,而不和大家亲近。)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摘孔子《论语》

(只知读书而不深入思考,就势必惘然而无所获,但只知思考而不肯读书,也是很危险的。)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摘孔子《论语》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承认不知道,这才是求知的正确态度。)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摘孔子《论语》

(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不知道他怎么能立身处世?就象牛车没有了輗,马车上没有了軏,还靠什么行走呢?)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摘孔子《论语》

(如果对这种行为能够容忍,那么还有什么行为不能容忍呢?)

《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摘孔子《论语》

(《关睢》这首诗,快乐而不过分,哀婉而不伤恸。)

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摘孔子《论语》

(能够达到仁的境界为最好,如果在各方面达不到仁的境界,怎么能算得上是有智慧的人呢?)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摘孔子《论语》

(君子想的是怎样推行仁德,小人想的则是怎样得到一个安逸之处;君子想的是怎样才能不触犯刑法,小人想的则是怎样才能对自己有利。)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摘孔子《论语》

(一个人不应该发愁没有官位俸禄,而应该发愁没有为官的本领。不应该发愁别人不了解自己,而应追求能够让别人了解自己的才能。)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论语》/论语·里仁

(君子知道追求道义,小人则只知道追求私利。)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摘孔子《论语》

(见到贤人便应考虑怎样才能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便应在内心反省,看自己有没有同样的缺点。)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摘孔子《论语》

(君子说话要谨慎,而做事则要雷厉风行。)

朽木不可雕也。——摘孔子《论语》

(腐朽的木头无法雕刻。)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摘孔子《论语》

(聪明好学,不以向地位低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称他为“文”.)

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摘孔子《论语》

(他这种聪明,别人能做到,而这种愚傻,别人便难以做到了。)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摘孔子《论语》

(如果质朴胜过了文采,就会显得粗野,而文采胜过质朴,也会流于虚浮。只有外表和内心配合适当,才算得上是个君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摘孔子《论语》

(对任何事物,仅仅了解它的人不如深深喜爱它的人,深深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乐此不疲的人。)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摘孔子《论语》

(对天资在中等程度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学问;而对于中等以下天资的人,则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学问。)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摘孔子《论语》

(聪明的人喜欢水,因为他性情活跃象水一样流动不息,仁慈的人喜欢山,因为他心地淳厚象山一样厚重。聪明的人好动,仁慈的人好静,聪明的人乐观,仁慈的人长寿。)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摘孔子《论语》

(默记所学的东西,坚持学习而不厌烦,教诲别人不知疲倦。)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摘孔子《论语》

(如果财富能够争取得到,即使让我手执马鞭去做一个车夫,我也去做,但如果追求不到,还不如去干我喜欢的事。)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摘孔子《论语》

(发愤研究学问,常常忘记吃饭,一旦有所收获便又高兴地忘记了忧愁,连自己的渐趋衰老也没有感觉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摘孔子《论语》

(如果三个人一同走路,其他两个人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他们有优点,我就学习,他们有缺点,我就作为借鉴而改掉。)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摘孔子《论语》

(孔子从四个方面教育学生:学习文化,修养德行,忠诚不渝,言行一致。)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摘孔子《论语》

(君子的心胸坦荡开朗,小人的心胸则狭隘忧愁。)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摘孔子《论语》

(鸟快要死的时候,叫声是悲切的,人快要死的时候,说话是善良的。)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摘孔子《论语》

(读书人不能不心胸宽广意志刚强,因为肩负重任而且征途遥远。他把实现仁的理想作为自己的使命,担子难道不重吗?他为这种理想而奋斗,直到死去为止,路途难道不远吗?)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摘孔子《论语》

(向前看好象在前面,忽然间又好象在后面…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我,用古代的文化典籍开阔我的视野,又用礼法来约束我的行为。)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摘孔子《论语》

(孔子站在岸上指着河水说:“时光的流逝就象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地流去。”)

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摘孔子《论语》

(我还没有见过喜爱德行象喜爱美色那样的人。)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摘孔子《论语》

(年轻人是可怕的,因为怎么能知道他的将来不如我们现在呢?但如果一个人到了四十、五十岁还默默无闻,他也就没有什么可怕的了。)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摘孔子《论语》

(战斗中,三军的统帅可以被俘虏,但一个普通人的意志却不能被迫改变的。)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摘孔子《论语》

(只有到了气候寒冷的时候,才能了解松柏傲霜独立的品格。)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摘孔子《论语》

(死和生听凭命运的安排,富与贵在于上天的决定。君子只要尽心尽力而没有过失,对人恭敬而合乎礼法,那么四海之内的人都如兄弟一般了。)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摘孔子《论语》

(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成全别人的恶行。小人与此恰恰相反。)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摘孔子《论语》

(政就是正的意思。如果你能带头走正道,谁还敢不行正道呢?)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摘孔子《论语》

(如果名分不正理论上便讲不通,理论上讲不通,事情便办不成;……因此,君子给某种事物起名字时,就一定要在理论上讲得通,在实践上就一定能行得通。)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之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摘孔子《论语》
(虽然熟读了《诗经》三百篇,但让他去处理政事,却办不好;派他出使国外,却不能独立地根据具体情况应对自如;这样的人,读的即使再多,又有什么用处呢?)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摘孔子《论语》
(只要身居上位的人自己行为端正,那么就是不发命令,下面的人也会照着去做;如果他的行为不正,即使发布命令,下面的人也不会服从。)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摘孔子《论语》

(君子能够协调左右但并不盲从附和,小人则只会盲从附和而不能和他人和睦相处。)

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能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摘孔子《论语》

(君子容易事奉,但要想讨得他的喜欢则很难。以不正当的方式讨他喜欢,他是不会喜欢的;但他在用人上,却能做到量才使用。小人难以事奉,但要想博得他的欢心则很容易。如果以不正当的手段讨他喜欢,他是会喜欢的;但当他用人时,则会求全责备。)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摘孔子《论语》

(在私利面前能够想到道义,遇到危难能够挺身而出,虽然长期生活在贫困之中,也没有忘记平生的诺言,这样就可以说是一个十全十美的人了。)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摘孔子《论语》

(君子以言论超过行动为耻辱。)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摘孔子《论语》

(有人说:“如果用恩德来回报别人对自己的怨仇,行不行呢?”孔子说:“这样的话,你将用什么来报答别人对你的恩德呢?不如以公正对待怨仇,以恩德报答恩德。”)

子曰:“赐也,女以予多学而知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摘孔子《论语》

(孔子说:“端木赐啊!你以为我是一个博学强记的人吗?”子贡答道:“是的,不是这样吗?”孔子说:“不是的,我是用一个基本道理把它们贯穿起来的。”)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摘孔子《论语》

(可以同他交谈却没有交谈,这是错过了人才。不可以同他交谈却要同他交谈,这是白费口舌。聪明的人既不错过人才,又不浪费语言。)

有杀身以成仁。——《论语》
(能牺牲生命来成全仁德。)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

一个工匠想做好他的工作,一定要先有锋利的工具。(比喻磨刀不误砍柴工)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

一个人若没有长远的考虑,便必有眼前的忧患。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

一个人能够做到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就不会招致别人的怨恨了。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
(有了错误而不能改正,那便是真正的错误了。)

当仁,不让于师。——《论语》

面对着实行仁德的事,就是老师在前,也不要谦让。

有教无类。——《论语》

对人进行教育,不管他是哪一类。

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

信仰相左(冲突)的,不相互商量事情。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论语》

不该说话的时候却抢着去说,这叫急躁;到该说话的时候却闭口不说,这叫隐瞒;不看别人的脸色便随便插嘴,这叫没有眼色。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

君子有九种事情需要考虑到:看,要考虑是否清楚;听,要考虑是否明确;脸色,要考虑是否温和;容貌,要考虑是否恭敬;言语,要考虑是否忠实;做事,要考虑是否认真;疑惑,要考虑是否求教;愤怒,要考虑是否有后患;利益当前,要考虑是否该伸手。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

性情相距近,学习相距远。

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论语》)

当他未得到官职的时候,唯恐得不到;已经得到了官职,又唯恐丢失掉。假若害怕丢失掉,便什么坏事都能干出来。(成语患得患失)

往昔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

过去了的再也不能挽救,未来的还是可能补回。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

广泛地学习,专心致志,恳切地求教,多思考当前的实际问题,仁德就在其中了。

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论语》

君子给人的印象有三种变化:远看庄重威严,接触则温和可亲,听讲话则严肃不苟。

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论语》)

在重大节操上不能超越界限,在生活小节稍有出入则是可以的。

仕则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

做好了官,有余力就要学习,学习好了,有余力就去做官。[12]

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为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为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论语》)

关于鬼神

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

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论语.雍也》)[13]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未知生,焉知死?[9]

与心学接近的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

人的喜怒哀乐的感情没有发动,叫做中;发动出来合乎法度,叫做和。达到中和,天地就各居自己的位置,万物也就生长了。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

生下来就知道的人是上等,经过学习才知道的人是次一等,遇到困惑才学习的人是又次一等,有了困惑而不学习的,这是最下等的人。

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大学》)

君子从要求自己出发,然后要求别人。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君子先要求自己,小人先要求别人。

孔子

来源及释义:


  1. 《尚书》/牧誓。

  2. 认知圣经《被抹黑的帝辛(商纣王)》,2019年。

  3. 《论语》/第十七章·阳货。

  4. 《论语》/第八章·泰伯。

  5. 华人原祖黄帝的性别可能是女性》扎心了历史老撕,优酷视频,2018年12月20日。

  6. 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

  7. 《论语》/季氏。

  8. 百度百科/思密达

  9. 《论语》: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10. 《孔子家语》/本命。

  11. 白话文来自百度知道

  12. 白话多来自 仙人笔《孔子语录精选》,简书。

  13. 《论语》/雍也: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相关文章

  • 孔子的错与对

    关键词:孔子 儒家 礼治 礼教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女性常见话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没有一个正常寿命短人不会错...

  • 对与错,错与对

    你是对的人 却在错的时间错的地点出现 带着错误的感觉 才会找不到对的交点 他是错的人 却用对的语言对的角色出现 对...

  • 对与错

    《对与错》 对与错,对与错,对与错。对与错很重要吗?想必大家都会有自己的答案吧! 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到一个陌生的城...

  • 一味坊.读书会.国学篇.论语.第三十六期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辜讲】 孔子的祖国在位...

  • 为政第二(19)

    【原文】: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章旨】:本章是孔子...

  • 对与错

    1 你们这些错啊 在对的身体里 坐着大量的错 对多无语 错使用对的嘴唇 2 对与错互为参照 没结果时错是对 结果出...

  • 对与错

    生活,并不像数学一样简单,相比之下,前者或许更加复杂,更加模糊,更加使人琢磨不透。人们说,“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

  • 对与错

    自述:我们每个人都必然在对与错之中决选择。 一天,甲和乙约好一去商场,甲看中了一非常喜欢的衣物,但是钱不够了,冲动...

  • 对与错

    拒绝了“不会约会男人”,内心很过意不去,不知道为的什么,总觉得做错了。 纵然闺蜜的来电也没能让我的心理得到疏导。 ...

  • 对与错?

    事情起矛盾和冲突,有一大部分可能并不是对与错的关系,对么?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孔子的错与对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pyij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