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有故事,就来找我
点击上面的“关注”,为你解决情感/育儿/写作副业难题
作者:Gloria
原创作品,抄袭必究

全职带娃这些年,始终很焦虑,一直很迷茫。
我明明为孩子付出了所有时间和精力,但为什么孩子就是不按我们希望的长呢?每天费尽心思给孩子做各种营养全面的辅食,结果孩子吃了一口就放弃;按照自主如厕要求训练孩子上厕所,神兽却总能准确的从卫生间出来尿在沙发。
更不要说刷个牙就要折腾半天,洗个澡一个晚上就过去了这些日复一日的糟心事。
养娃这些年,我似乎把我人生中所有的负面情绪都积攒起来了,变成一个动不动就暴躁愤怒的妈妈,总气自己以前没有好好养孩子,又焦虑现在还是没养好,对未来则更是担心。
一度,我觉得自己废了,孩子废了,家庭废了。
直到看到《家庭的觉醒》,才深刻意识到:
孩子的问题,其实都是家长的问题;
你以为是孩子做错事让你生气,其实是你自己的童年经历在呼叫求助;
每个带娃的奔溃瞬间,其实都是你治愈童年伤痕的好机会。
《家庭的觉醒》作者是沙法丽萨巴瑞,女性,出生于印度,她自己的人生经历其实就是一部家庭觉醒的故事,父母排除万难把她送到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学习,但内心深处的文化趋势一度也让她觉得自己该回印度结婚生子。
但觉醒的她向父母表达了自己要活出新的自我的决心,庆幸的是,她的觉醒的父母也尊重了她的选择,如今,她在纽约生活,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出版了很多畅销书籍,包括《父母的觉醒》,《父母的觉醒2》。
令人惊叹的是,她的书籍不像一般的翻译书籍难懂拗口,相反,她书籍中的育儿例子总是能让人感同身受,她说的每个心理观点也总能走进内心,让人心领神会。
而这本《家庭的觉醒》,强调的是,每个家庭都需要觉醒,为人父母要意识到:
一,好教育不是父母为重,也不是孩子为主,而是一家人都很重要,大家共同进步;
二,父母需要觉醒到很多教育其实并不是为了孩子好,而只是在表达我们内心的恐惧;
三,孩子不需要我们带领他们觉醒,因为他们本来就是觉醒的。
01
父母暴怒
其实并不是因为孩子惹我们生气
为人父母真的很容易生气,简直随时可以列下一条超长的清单:
“当我儿子早上明明醒了却死活赖在床上,我会很气愤。”
“当我儿子刷个牙都磨磨蹭蹭,我真的会气炸。”
“当我女儿不打扫自己弄脏的地方,我就会发怒。”
“当我我看到女儿到哪里都无法融入的时候,我感到很担心。”
大多时候,我们会认为是孩子的问题。
都怪孩子不听话,我们怎么教他就是不往心里去。
但其实,是我们自己的问题。
在作者看来,对于孩子,她是这样认为的:“我们的孩子都只不过是在做他们自己,他们并没有兴趣来惹我们生气。”
而对于我们为什么会生气,作者认为,是因为孩子的某个行为触动了我们的反应触发点:“我们的反应触发点一直在我们身上,根植于我们过去受过的伤害以及幼年时期的痛苦当中,孩子的行为,不过是一阵风,把我们内心那些情绪的余烬煽成了火焰。”
为了更好理解,我们来举个例子。
书中提到一对母女,莲娜很容易被16岁的女儿激怒:“我很生气,因为她太无理了,我就是不喜欢她说话的语气。”
从父母的角度来看,我们很理解莲娜的愤怒,我们总是教育孩子要礼貌要尊重:“妈妈,请给我一杯水。”但孩子总是很容易大呼小叫:“给我水。”
莲娜表示:“每次她命令我为她做事,却不表现感激之情时,我就感觉她把我当佣人。”
很显然,很多孩子都是这样没礼貌,但并不是每个父母都会因为这个事情生气,为什么莲娜会这么容易被这个事情激怒呢,在作者的引导下,莲娜挖掘出了她的反应触发点,因为她在一个控制欲很强的妈妈身边长大,所以莲娜对任何形式的控制和霸道都会很反感,一遇到就会立刻反击。
当女儿说话带有类似的语气时,莲娜内心的“佣人”就会启动,并且展开反击,但事实上,女儿并没有把妈妈当佣人使用的意思,知识单纯表达内心的感受和需求。
可见,更多时候,父母之所以生气,表面上看,是因为孩子惹怒我们。
但事实上,是因为孩子的表现启动了我们的反应触发点,让我们凸显出幼年时的伤痕。
我们现在的家庭中,也会相应出现这几类父母:
三流家长:是孩子做错事惹我生气
二流家长:是我太累了所以觉得孩子烦
一流家长:寻找自己暴怒的原因,深挖自己的内心需求
很显然,本书的重点就在于让家庭觉醒,让我们意识到:
孩子天性做自己,没兴趣惹怒我们;
我们之所以生气,其实是对自己的童年伤痕做反应;
所以我们需要觉醒,意识到每次生气,其实都是看见自己内心并改正的好机会。
02
父母所有的愤怒焦虑
其实都来源于恐惧
了解了容易被“孩子气”的原因之后,作者指出:“其实,这一切都来自于恐惧。”
一开始,我们不容易看出恐惧就是我们反应的驱动力,因为恐惧太善于伪装,它有很多副面具,例如愤怒,沮丧,虚伪,控制和悲伤。但事实上,就是因为恐惧,甚至就是因为我们想保护好孩子,反而导致我们对孩子大喊大叫,甚至大打出手。
比如说,当孩子不认真,总是考试不及格时。
我们的反应是:很生气,开始惩罚。
但事实上,我们内心深处的恐惧是:
“完蛋,我的孩子上不了名牌大学。”
“我的孩子既不会获得成功,也不会快乐。”
“我的孩子的自我价值感会坍塌。”
“我的孩子会落后于人,将来也不会有什么成就。”
表现形式是生气;内涵是因为我们恐惧。
意识到是我们内心深处的恐惧在作祟之后,我们该怎么控制恐惧呢?
当然,很多父母会认为,既然发现了我们容易愤怒的原因,那么我们该怎么挖出童年的伤痕,挖出内心深处的恐惧,然后把这些问题都解决掉呢。
我们都以为需要一系列的心理建议来处理。
但事实上,作者提供的诀窍很简单:那就是,察觉和觉醒。
去感受我们生气背后的恐惧,找到你恐惧的点,然后承认它,越早承认恐惧,并拿出勇气来面对恐惧,它才越可能自然消退,我们越是逃避,否认,它的危害只会越来越严重。
比如说,孩子不听话非要喝碳酸饮料时,以往我们会选择生气制止甚至惩罚。
但现在,我们可以承认:我很害怕你喝多了伤身体长不高;我更怕你现在不听我的话以后也不会听我的话,长成坏孩子,所以,我们不要喝。
但我们开始坦然面对自己的恐惧时,也会放弃生气惩罚的方式,而温柔而坚定的给孩子的建议,反而会让孩子更容易接纳。
03
觉醒的教养技巧
是父母子女一起成长
在我们父母的那个年代,大家总是认为,父母总是权威的,不管对错,孩子必须听从;到我们现在这个年代,每个孩子都是家里的宝贝,慢慢的,大家会站在孩子的角度凡事都替孩子考虑,反而弄得父母无所适从。
但事实上,最好的家庭教育,应该是我们及时觉醒,和孩子一起成长。
《家庭的觉醒》介绍了9个新的教养技巧,因为篇幅有限,特别为大家介绍其中一个,我个人认为最有效的教养技巧——从评判到共情。
书中有一个例子,是我们很多父母经常都会遇到的育儿问题。
家长们去参观孩子的马术比赛,要上赛道时,一个孩子突然哭泣,死活不愿意上马。作为父母当然很气,毕竟花了那么多钱培养孩子,比赛的关键时刻却放弃。
妈妈的处理方式和我们很类似,给孩子甜头:“你先参加比赛,周末我带你去水上乐园,或者去买你最喜欢的玩具。”
孩子不为所动。
于是,爸爸开始发脾气:“参加这个比赛我们花了好几千块,是你求我来的,现在你要么上马,要么以后再也不要骑马。”
结果,孩子哭得更厉害。
最后,愤怒的父母拉着不知所措的孩子离开:“你让我觉得很丢脸,我们现在就回去,以后再也不回来了。”
重点是,那一家人离开后,其他同学都很难过:“父母怎么能那样对她呢,为什么不能让她留下来,就看我们比赛嘛,不比赛有什么大不了。”
换句话说,对孩子来讲,他们需要共情。
需要父母理解她不敢参加比赛的害怕。
共情,是现在很多教育专家推崇的教育方法。但很多父母在执行的时候,都会有种困惑,那就是我们很难把握到那个度,很难在共情的过程中,无条件的接纳孩子的所有问题。
而书中分享的方法很接地气。
作者认为:“我们把感受请进来,例如,建议孩子把他们的感受画下来。并且说一个故事,分享你童年时面对各种感受的故事,然后,为了给孩子宽心解愁,向他们解释这样的感受是正常的,自然的,这样,孩子学到了面对恐惧,不是要投降或者逃跑,而是要接受它的本来面目,要忍受它,接着父母需要和孩子一起找到应对的办法。”
例如,八岁的爱丽丝害怕坐电梯。
妈妈总是共情:‘我太能理解她了,我小时候也对很多事情害怕。”
事实上,这并不是孩子需要的共情,也不是父母该给的共情。
而是共谋:“我以前也害怕坐电梯,我们一起走楼梯吧。”
很显然,孩子会越来越害怕,因为她得到了父母对她害怕的支持。
真正的共情应该是:
“我理解电梯看起来很恐怖,我会陪伴你,帮你面对这个困难,我们会共同面对。”
帮助爱丽丝克服恐惧,妈妈可以采取很多方法,例如在家设计一个玩耍场景,让女儿把恐惧画出来,假装乘坐电梯;总之,妈妈需要既不催促或控制女儿,也不是在绝望中放弃。
这也是共情最难的地方,不只是接纳孩子当下的情绪,更重要的是理解孩子背后的恐惧,以及需要花很长一段时间来帮助孩子克服恐惧。
当然,这只是书中一个教养技巧,还有其他很多很接地气的教养技巧,需要大家自己去学习了解,但这本书的意义并不只在于教我们依葫芦画瓢的教养。
更有意义的一点在于,本书启发我们觉醒,觉察到我们自己的内心,从而做到我们越觉醒,离孩子的心就越近,也越能给孩子温柔而有力量的教养。
最后,想把书中的一首诗送给大家,这真的是一首让心变柔软的诗歌。
天赐
希望你有幸有一个这样的孩子——
他与你对着干,
从而你可以学习如何放手;
他不听话,从而你可以学会聆听;
他有拖延症,
从而你可以学会欣赏静止时的美;
他老忘事,
从而你可以学习摆脱对于事物的依恋;
他过度敏感,
从而你可以学会理智;
他总是心不在焉,
从而你可以学会专注;
他敢于反抗,
从而你可以学会打破常规思维;
他感到害怕,
从而你可以学会相信宇宙的力量。
希望你有幸有一个这样的孩子——
他使你学会,
这一切不是关于孩子,而是关于你自己。
今日话题:
你经常控制不住对孩子发脾气吗?
你是太累了还是孩子真的惹人生气?
还是和你内心的恐惧有关?
欢迎留言讨论!
【原创文章,盗版必究,作者Gloria,千万爆文作者,曾为国企高管,现为全职妈妈,多平台签约作者,欢迎关注@Gloria聊情感,点个赞再走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