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学了那么多知识,即使理解和知道了这些知识,却依然没有真正地运用到我们日常的工作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呢?
▍原因一:要学会精要主义
我们往往陷入一个误区,就是学习的知识越多,我们最后掌握甚至改变自身的越多。但事实上,这样会导致信息过载,我们的大脑要么是记住新的内容,要么是遗忘过去的内容,因为我们大脑就像硬盘一样记忆存储空间有限。
因此当我们发现学的越多,最后其实掌握的内容却越少。
解决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学习那些少而精的知识,在我看来可以尝试去阅读一些经典的书籍,这会比你在朋友圈中看到的付费课程可能要好。
其次,要知道对于自己而言真正需要学习的重要内容是哪些? 不少人其实是不清楚自己需要学习哪些内容的,只要觉得课程好就去学习,
最重要的是学到这些知识后要间隔性地去重复应用或实践,这会真正将所学知识内化到自身中。
▍原因二:要避免消极过滤
当我们在学习一个知识时,其实是带着怀疑的态度去学习的,没有积极开发地看待学习,对于其中的结论没有笃信,因此很多重要的知识都被我们无意识忽略了。
如果我们消极过滤我们学习到的知识,那么我们只能利用一小部分信息,只能发挥自己的一部分潜力。如何避免消极过滤呢?
打造认同感
我们人类从出生开始就是需要被认可的,根本上是自我尊重需求要被满足。当我们一直做某件未被别人发现的事情,我们就开始对自己产生怀疑。
其实为什么不少人会坚持写文章,就在于每次写完后,不少读者给与点赞,收藏,评论,给与作者极大的认同感,这是触发作者不断更新文章的原因。但事实上 很多人 就没有一开始认识到 坚持写作会带来的积极作用,没有享受过文章被打赏的待遇,所以很难开始写文章。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我最近开始在朋友圈早起打卡,因为每次打卡都会受到不少人的点赞,这会使我不断坚持打卡下去。
因此找到给与自己认同或者信心的人特别重要。
绿灯思维,积极聆听
我们人类一直都是用一种焦虑,犹豫不决,先入为主或者固定思维来看待他人的观点。很多人一旦遇到和自己不同的观点就暴跳如雷,在我们看来这非常不利于自己的成长。
现在工作上我非常乐意听到不同的意见,我会仔细思考其中的有价值部分并得出自己的结论,这会帮助我更好的完善观点。
积极开发的心态会帮助我们产生新的创造力和应变力,最大限度激发我们的灵感。
▍原因三:缺少跟进
学习了那么多知识,我们最终是需要去应用和实践的,最好的实践方式是有位导师能够告知如何正确的去做,亲身为你演示,给你必要的指导和表演。
我们应该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一份相应的跟进计划。并且在实践过程中得到别人的指导和支持,强调学习者的积极面可以大大提升学习者的积极性。
但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即使学完一个知识后,第二天仍然会因为惯性没有使用知识,生活和工作依旧,我们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其实这就是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地使用这些知识,不断重复,直到这个知识内化到你身体的一部分。
总结
在我看来,真正做到知道做到,核心的关键就是“重复”,为什么这么说,首先我们每天的行为和思维 其实大部分都是因为习惯导致的。要想养成我们行为或思维上的习惯,必须要不断间隔的重复使用你的知识,这才会让大脑的回路越来越清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