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先说一句我们今天要讲的王阳明不是萧亚轩前(*N?)男友,也不是阿娇老公(被称为医届王阳明😂)哦~虽说看照片的话这俩人长得是有点像诶!


大学时读《明朝那些事儿》,对王阳明(字守仁)这个人的印象很深刻。当年明月高度评价了他的一生:

他甚至说王阳明是明朝第一牛人,于谦只能排第二。

王阳明创立的心学是中国思想史上最耀眼的篇章之一,他的门徒数不胜数。曾国藩、康有为、孙中山、毛泽东都是他忠实的拥趸,蒋介石曾三次到阳明洞参悟,中正的名讳出处正是来自心学中的“大中至正”,蒋败退台湾后甚至把台湾草山改名为“阳明山”,还要求儿子蒋经国苦学心学。就连日本举世皆惊的“明治维新”都是在心学的影响下而发动的。心学的力量可见一斑!
除了令他名垂青史的心学,王阳明同时也是一名军事奇才,低成本江西剿匪、平定宁王叛乱,靠全方位的智商碾压以及心学强大的力量取得了累累战功。

最近看完这本《知行合一王阳明》,我更进一步地了解了这个彪炳显赫的奇人并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


1472年,王阳明生于浙江余姚,从小就聪慧过人,四岁便熟读典籍。七八岁迷上象棋,因为他出身状元的老爹认为捣鼓象棋是不务正业,断了他玩象棋的路。
结果没过多久,他又钻进了道教的养生术里,气得他爹吹胡子瞪眼。
告别了养生术,他又对习武产生了兴趣,开始舞枪弄棒起来。
虽然他老子恨铁不成钢,但好在他还有一个放纵他“为所欲为”的开明爷爷,使得他的童年生活还算得上多姿多彩。
在王阳明11岁时,他挥毫而就,做了一首诗,他爷爷的诗友都不信,非说是爷爷代笔。为了证明自己的才华,他让爷爷的诗友们给他命题,以金山寺的一处景点为题当场做了一首诗:

这首诗呈现出一种非凡的艺术观念,具有一种浑然天成的美,其中还包含了“近大远小”的物理学知识和辩证法的思维模式。写罢此诗,小王阳明说道:“文章小事,何足挂齿!”瞧瞧人家这斐然的文采和绝对的自信!
也是在11岁这年,在北京的私塾读书的王阳明对他的老师发问:“何谓第一等事?”,其实他问的就是“人生的终极价值到底是什么?”。伟人果然是伟人,从小思考的问题就如此有深度,充满了哲学气息。
他的老师回答他:“当然是读书做大官啊。”紧接着却被他下面一席话吓得目瞪口呆。
对老师的答案不满意的王阳明说:“我以为第一等事应该是读书做圣贤。”
11岁就想当圣人,小伙子真的可以!
他老师跟他爹的反应,应该就跟家长听说我们长大了想当国家主席差不多吧,觉得不过是小孩子稚气的玩笑。
毕竟我们小时候不也总纠结到底是清华好还是北大好吗,长大才明白自己想多了。
但是王阳明偏不,做圣人,他是认真的!
他跟他爹说他要做孔子那样的大圣人,他爹反问“那是千年才出的一位圣人,你怎么能比”,他反驳道:“大家都是人,怎么就不能比?”
一句话就把他爹给问倒了。(好有道理无法反驳)
想要做圣人,其中一条标准说的是”为万世开太平“,这可不是羸弱文人搞得定的事儿,这需要有出色的军事才能。
王阳明怎么会被这点小挫折给吓倒,为了提升军事水平,他逃课去跟小伙伴一起玩军事游戏,装扮成指挥官的样子调度他的“士兵”(自己做的旗帜),排兵布阵不亦乐乎。除了模拟军事演习,他还从浩瀚的书卷中找到军事家传记反复阅读,还原著名战役并不断模拟。
最牛逼的是,他居然真的去实地考察了!他15岁时,一个人偷偷跑去居庸关,跟关外的蒙古人打成一片,深入了解了蒙古人的生活习惯和军事训练方式,还在蒙古人的射击比赛上拔得头筹,又在摔跤比赛中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等他回到北京,他爹王华肺都被气炸了,还好有爷爷的庇护,不然估计屁股都得被打开花。不得不说他真是个叛逆的孩子,而且相当勇敢,那时候离家出走一个月估计也没法及时跟家里人取得联系,父母不得急疯了。何况他跟蒙古人在一起生活,分分钟都可能有性命之虞。

从以上事实我们可以看到,王阳明小朋友能文能武、志向远大,与生俱来有一种“英毅凌迈、超侠不羁”的性格,他唯一缺的就是一个施展抱负的平台。

王阳明命中的贵人是时任国防部部长(兵部尚书)的王琼,他对王阳明在回京述职时表现出的老成持重、气定神闲印象深刻,直觉告诉他此人必是大用之才。
在王琼的大力举荐下,朱厚照发了一道圣旨让他巡抚南赣,从此开启了他无敌的军事生涯。到达江西后,他先是以雷鸣电闪的速度剿灭了土匪头子之一的詹师富,然后又在“易守难攻”的不利地形之下消灭了另外两个反政府的头目,耗时不足一个月。最后又歼灭了危害最大的三浰土匪池仲容一伙人,彻底平定了匪患。
他用几千数万人成功围剿了少则数万多则数十万的土匪,总共耗费不过几千金,而在他之前,数省联合围剿时打了一年也不见成效,还日耗数千金,真正是用最小的代价换取了最大的胜利。对待土匪,“平”还不够,更关键的是要“定”,王阳明通过在关键地方设置行政建制和宣传道德教育,彻底清除了南赣地区的盗贼毒瘤。
此后宁王朱宸濠叛变,在其他官员不敢明确提及宁王造反而只敢说南昌有变之时,他上了一道奏疏《飞报宁王谋反疏》,直陈宁王谋反,这是何等的胆气冲天!万一宁王谋反成功,他可是要被诛九族的!
王阳明先是虚张声势让朱宸濠误以为政府军已大量集结正在向他逼近,延缓了他行军的进程。朱宸濠反应过来之后气得大声咒骂他诡计多端,然后他又试图招降王阳明,结果当然是失败了。在安庆城,王阳明又用心理战顽强抵抗朱宸濠的大军。最终两人在南昌城决战,朱宸濠用“铁索连舟”,王阳明自然以“火攻”来破解,上演了一场明朝的“赤壁之战”。朱宸濠被生擒,他被押到王阳明面前,笑道:“此我家事,何劳王大人费心如此!”
从朱宸濠起兵到被俘,王阳明平定他只用了四十三天,堪称奇迹。
只可惜最后因为皇帝朱厚照想把擒获宁王的功劳揽过来,王阳明不得不修改了他的平定宁王报捷书,最大的功劳给了朱寿大将军(朱厚照自封)、张忠、江彬,而屈居功臣第二梯队 。但是历史的真相不是能够轻易掩盖的,世人都知道平定叛乱的是他阳明公,此事他居功至伟,历史会为其正名。


“心学”和“程朱理学”一样,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一个门派,王阳明心学是理学、佛学和道学三种不同流派思想精髓的融会贯通,王阳明也是儒释道三家集大成者。
早年王阳明一直把“存天理去人欲(超出人基本需求的欲望)”作为其心学的唯一目标,当他真正放下功名利禄后他又提出了心学思想的精华——致良知。即:用良知去为人处世。按王阳明的话来说,由于良知能分清是非善恶,所以它就是天理,致我心的良知于万事万物上,万事万物就得到了天理,于是皆大欢喜。
除此之外,心学还有两个很重要的词汇:“格物致知”和“知行合一”。

格物致知:通过在事上正念头而实现良知。
知行合一: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
王阳明跟朱熹都讲“格物致知”,但两者大有区别。朱熹认为格物是致知的前提,人在面对自己所不知的物时,要通过各种方式(实践或书本知识)来把它搞明白。搞明白一切道理后,你就是圣人了。而王阳明则认为我心即天理,只要正了念头,就能实现良知,格物并非是致知的前提,他的“格物”只是“涤非”,即格去内心的脏污,让真理和良知显现出来。

心学这部分的内容比较庞杂,只看了一本书我也只学到了最表面和最浅显的部分,表述能力有限,建议感兴趣的朋友们去看《传习录》、《大学问》等由其门人整理完成的著作,或者类似本书这类解读心学的作品进行更深入的了解。

PS:插一句题外话,上次写《穿越平行宇宙》的时候查资料,看到一个说法,说王阳明是量子物理学的鼻祖,就是以这句话来举例的。虽然很大程度上是戏谑之语,不过仔细想想真有那么点儿意思。
当时王阳明的一个友人指着花树问他:“天下无心外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关?”,上文的这句话则是王阳明对此的回答。而就在他说出这句话的400年后,量子力学的哥本哈根学派提出了一个著名的推论——当我们不看月亮的时候,月亮是不存在的!而我们蓦然回首时,那个消散的幽灵就骤然“坍塌”成为一个实体——月亮。跟王阳明的这番话何其相似!文中那句“一时便分明起来“中的”一时“说明两种状态的切换是瞬时发生的,这也正揭示了“物”的两种存在形式,是不是很像对薛定谔的猫的表述?

注:本文资料来自《知行合一王阳明》一书,主要是对书中内容进行了摘录和再整合。
附:王阳明年事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