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南乡子·送述古》

《南乡子·送述古》

作者: xcy无名 | 来源:发表于2017-04-18 23:09 被阅读25次

苏轼《南乡子·送述古》原词、注释、翻译、赏析


【原文】:

南乡子

苏轼

送述古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

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

【注释】:

1.述古,陈襄字,苏轼好友。熙宁七年(1074),陈襄杭州任满,移任南都(今河南商丘南)。苏轼作此词送别。

2.临平山,在杭州东北。苏轼《次韵杭人裴惟甫诗》"余杭门外叶飞秋,尚记居人挽去舟。一别临平山上塔,五年云梦泽南州。"临平塔时为送别的标志。

【翻译】:

回头看横亘的远山,已看不见城中的人影,只隐隐看见一座城。谁像那临平山上的高塔,亭亭伫立,迎送往来的客人。 回家的路上,晚风凄清,枕上初寒,难以入眠。今夜残灯斜照,微光闪烁,秋雨虽停但泪还未尽。

【赏析】:

公元1074年夏(史料记载为北宋熙宁七年七月),苏轼任杭州通判时的同僚与好友陈襄(字述古)移守南都(今河南商丘),苏轼追送其至临平(今余杭),写下了这首情真意切的送别词。

词的上片回叙分手后回望离别之地临平镇和临平山,抒写了对往事无限美好的回忆和对友人的依恋之情。起首两句写词人对陈襄的离去特别恋恋不舍,一送再送,直到回头不见城中的人影,而那临平山上亭亭伫立的高塔似乎翘首西望,不忍郡守的调离。这种从眼前实景落笔而展衍开去与由景入情的写法,不仅使人感到亲切,而且增加了作品的深度。接下来三句写临平山上的塔,仍就眼前景物落笔,实则是以客观的无知之物,衬托词人主观之情。“谁似”二字,既意喻词人不像亭亭耸立的塔,能目送友人远去而深感遗憾,又反映了词人不像塔那样无动于衷地迎客西来复送客远去,而为友人的离去陷入深深的哀伤之中;同时,也反映了作者迎友人来杭又送友人离去的实际。

下片写词人归途中因思念友人而夜不成眠。晚风凄清,枕上初寒,残灯斜照,微光闪烁,这些意象的组接,营造出清冷孤寂的氛围,烘托了作者的凄凉孤寂心境。末句“秋雨晴时泪不晴”,用两个“晴”字把雨和泪联系起来,比喻贴切而新颖,加强了作者思念之苦的表现,读来叩人心扉,令人叹婉不已。

这首词艺术上的特色首先是将山塔、秋雨拟人化,赋予作者自身的感情和心绪,将无生命的景物写活。这种手法,表现出词人不凡的功力。其次是衬托,上片“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送客西来送客行”以塔之无情衬托人之有情,“秋雨晴时泪不晴”用秋雨停衬托泪不停。本首词主要运用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相关文章

  • 《南乡子·送述古》

    苏轼《南乡子·送述古》原词、注释、翻译、赏析 【原文】:南乡子苏轼送述古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谁似临平山上塔...

  • 南乡子 · 送述古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 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今夜残灯斜照处,荧...

  • 试题(18)南乡子•送述古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试题。 南乡子•送述古①苏轼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②。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

  • 今日份练字打卡—南乡子·送述古

    前本本子写完,今天换了个新本本,没有安排好,译文拍出来看不太清楚,明天改进,这本会试着用柔绘笔写一下。 《南乡子·...

  • 苏叶草书苏轼词

    南乡子·送述古 [ 宋 ] 苏轼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 归路晚风清。...

  • 第09篇|跟着古诗词狂练文笔,提高文化底蕴

    南乡子·送述古【宋代】苏轼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 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 迎客西来送客行。 归路晚风清,一...

  • 北京 再见

    文:画绒 南乡子·送述古 宋 · 苏轼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 归路晚...

  • 苏轼词鉴赏(18)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

    原文: 南乡子•送述古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 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

  • 南乡子送述古(回首乱山横)苏轼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今夜残灯斜照...

  • 9月每日一句古诗词文

    0930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云山行处合,风雨兴中秋。 0929秋雨晴时泪不晴。出自宋代苏轼的《南乡子·送述古...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南乡子·送述古》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uxea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