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天天期盼着过年,因为只有过年的时候爸爸妈妈就会回家,从记事开始,都是和奶奶在一起,也只有过年或者暑假的时候和爸爸妈妈在一起。当然了,大年夜最开心的是还是奶奶了,因为可以和自己的子女相聚在一起。不过对于我们这些孩子来说,重头戏当然是压岁钱了。
因为小时候家里经济情况不好,所以给的压岁钱并不是很多。可在我们眼里,从不在乎到底有多少压岁钱,看中的只不过是和爸爸妈妈在一起罢了。虽然最后爸爸妈妈“出于安全的考虑”会让我们“上交”,即使我们会闹点儿小情绪,可我们心里却是从不在乎的。
因为就算压岁钱就算被上交,我们依然有办法靠自己弄到零花钱,那就是正月十五晚上提花灯。每年这个时候正月十四至十五这两个晚上,整个村里大大小小的孩子,都会提着花灯一家一家去讨钱去,要是不给的话,就赖在别人家里不走。哈哈哈,说的严重了,这种情况还是蛮少出现的。因为毕竟大过节的,大家都图个喜庆。

众所周知,元宵节的习俗有吃元宵,猜灯谜,闹花灯等等。可在我们心里就是还没有到元宵节那一天,就会吵着闹着缠着家里人买个花灯,然后小伙伴们聚在一起,讨论着谁的花灯好看 ?我们打算表演什么节目 ? 去多少家 ? 要不要一起结伴?真的是做着梦都会想着这件事情。
真正等这一天来了,家家户户三五成群的,大孩带着小孩一起提着点亮的花灯挨家挨户的表演节目,从形式上,有点儿类似于国外的万圣节。节目的内容和形式基本上都一样,都是唱歌----新年好呀。等唱完了,人家就会给你钱。当然了,也没有多少钱,都是一毛、五毛啊什么的,只有那些开店的或者开超市的土豪一点,给你一元或者两元,要是收到10元的,那真的是比考了100分还要高兴。基本上两个晚上下来两百到三百元是有的。都是随着经济情况的提升,所的到的钱也自然而然的提高的。

不过这样的生活,随着我升入中学,就仿佛跟我断绝关系了一样。除了长达以外,更多的是我们全家都搬迁到县城去了,所以每次过年都跟过节似的,在家住的时间绝对不会超过两个星期。也正如此,元宵节那一天一家子聚在一起上吃个饭就了事了,而且每年都是几个孩子和奶奶一起过,再也没有了儿时的那般欢乐,更多的是一次次的落寞和孤寂的留守。
没有了儿时般的邻里关系,多得是人与人之间的冷漠。而那一盏花灯,渐渐地埋没在记忆时光中,尘封在漫长的时光中。初中、高中,大学。那些儿时最美好的传统节日也渐渐地淡出我的生活。尤其在上海大学这三年,对于我而言,传统节日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就别说儿时最为盼望的元宵节了。最多就是看着远方,怀念一下儿时提着花灯的美好时光。所以我想当然的嘲笑着城市长大的同学,你们没有一个真正的童年。

我知道这不是传统节日的缺失,而是生活中的许多无奈。我们都永远的为生活而奔波,哪里还有什么心思和时间过节呢?就更别说和家人共度节日了?儿时特别奢望父母陪在身边,可是陪伴在我们身边的是奶奶。相依为命的一起守望着,守望着下一个春节的到来,守望者家人团聚的日子,守望者下一个提花灯的元宵节。
也许在大家眼里,这里不算什么。可在我们心里,在当年缺少玩具,缺少游玩的地方,缺少游戏机的童年时光中,给予了我们不一样的自豪和傲娇,我们靠自己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现在想起来,都是一件多么自豪的事情。那盏花灯,可能消失在我们的记忆时光中,可是却带给我一份弥足珍贵的美好的童年回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