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帆齐微课:

爷爷家的老屋本来就不大。父亲考虑到两个叔叔将来要结婚,所以让母亲和哥哥住了最小的一间房子。
当时小姑姑只有十几岁,小姑姑从小没有得到多少母爱,父亲心疼她,让母亲带着她一起住。于是,母亲、姑姑、哥哥仨个人挤在一间屋子。
母亲白天要去生产队出工分,后奶奶在家做饭,看管哥哥。后奶奶本来就不爱做家务,加上这样一来没有时间去打牌了,奶奶便经常骂妈妈,在她眼里妈妈就是一个拖累。只要母亲脚一踏进屋里,后奶奶就甩手走人。
母亲白天累了一天,晚上还要带哥哥。那时候的小姑又特别任性,像个野孩子一样,经常跑到外面不回家,随便找一个草垛躺下就睡。母亲不放心她,总是满世界地找她。对于小姑姑,不能打不能骂,母亲拿她一点儿办法都没有。
后奶奶虽然每天骂骂咧咧,但毕竟也帮母亲分担了一些家务,而两个叔叔早就把父亲托他们照顾母亲的话抛到九霄云外。他们不但没有帮母亲分担体力活,还在打主意,怎样把母亲赶出去。这些还是后来叔叔们把父母赶出去以后,乡里的邻居告诉父母的。
在利益面前,有些人连血脉相连的亲人都能伤害。两个叔叔认为父亲有工作,有单位,母亲也应该跟着父亲一起出去,家里的房子已经没有父母的份,就不应该再住回来。
母亲除了承受身体的劳累,更因为小叔的不作为而蒙受了一场不白之冤。为此,母亲曾发誓再也不会和小叔说一句话,即使是现在,讲到这一段,母亲都会气得发抖。
那是一个夏日的黄昏,有一天,母亲挑着一担柴从山上赶回家,眼看离家不远了,但精疲力尽的母亲双腿发软,差点摔倒。同行挑柴的伙伴见状让母亲歇歇脚。
这时,一个母亲娘家的邻居正好到这边村串门,看到母亲就要帮她把柴挑过去,母亲说没多远了,不用了。旁边好心人就劝母亲别逞强,让这个娘家人帮把手。母亲也就答应了。到了家,母亲就去剁猪草,喂猪,照顾哥哥。
等母亲忙完这一切的时候,看到那个帮自己挑柴的娘家人还在小叔叔房里聊天,还有一个本乡的也在,三个人聊得起劲。母亲便交代小叔客人走后记得栓大门,就进自己屋了。
哥哥在哭闹,小姑姑又不知道到哪里去了,母亲实在是太累了,本来想把哥哥哄睡再出去找小姑,但她拍着拍着,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自己就已沉沉地睡着了。
“起火了!”睡得迷迷糊糊的母亲梦见着火了,她一下子惊醒,跳起来,却看到蚊帐前站着一个黑影,还拿着一个火折子,母亲惊出一身冷汗,壮着胆子喊了一声“什么人?”接着就大喊小叔的名字,那个黑夜见状赶紧往外跑。
母亲回过神来,追了上去,一把扯住了那个人的衣服,这才看清那个人就是帮自己挑柴的同乡。母亲对着小叔的屋里大喊,出来了一个人却不是小叔,而是之前和小叔他们一起聊天的另外一个本乡人。
母亲央求那个本乡人,让他帮忙把那个对自己图谋不轨的人抓住。没想到那个人却帮那个同乡求情,让母亲放了他。母亲又气又急只能又喊小叔,小叔却躲在屋子里装着没听见。最后两个人都挣脱掉走了。剩母亲一人气得流泪。
第二天,关于母亲的谣言开始四处飞扬,本来是受害者的母亲,居然被描绘成了不守妇道。在那个年代,又是在农村,一个女人的名声是有多重要啊!母亲每天恍恍惚惚,几乎要疯掉。让母亲能支撑下来的是父亲的信任,父亲没有相信那些谣言,他相信母亲。
母亲曾经怀疑小叔是帮凶,但也没有证据。但即使是小叔不站出来帮母亲主持公道的行为也已经够无耻了。后来,父亲又把母亲接到单位住了很久,直到我出生。这场风波也渐渐平息。
当我们再回到那个让人心酸的老家,等着父母的又会是什么呢?
―未完待续

齐帆齐28天写作成长营(8)篇1411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