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二十日,一个平常的日子。于我,似乎不太平常。
三年前的今天,一纸调令,我走出了学校,离开了学生。不能说离开课堂,因为我坚定,会讲课的教研员才有资格评别人的课。
为什么走上教研岗位呢?
想换个角度思考教学。这是最迫切最核心的召唤力量。从2003年开始经历大大小小的赛课(其实,无论在乡镇还是在县城,这样的机会并不多),每一次都惊心,动魄,压力山大。有些课讲得很成功,有些课讲得很失败,有些课让我久久不能释怀。而后者似乎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视野的开阔越发频繁发生、纠结郁闷。比如,2014年北师大出版社录的那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2017年与黄厚江老师同课异构的《乡愁》,同年讲授的省优质课《说和做》。千方百计、竭尽全力地思考、设计、试讲,结果虽然也不算失败,但让我对自己的课堂深深地失望。有一段时间,我久久地陷入阴郁苦闷,不能也不想自拔。不能突破、不能超拔的痛苦让所有的夜晚变得漫长难耐。2018年暑假在湿地年会上讲的那节课更让我看见了自己课堂的缺陷。视野的狭窄、阅读的薄弱、思考的浅陋、对话的愚钝,也许是这些缺陷的根本原因。换个角度面对语文?这是应聘教研员的第一想法。
想换个环境成长。应试和评比无时不在,而且近些年来愈演愈烈。作为语文教师,作为班主任,常常陷入各种无形的压力和琐碎中。那几年,全心全意投入教学,投入班级管理,效果是明显的,家长和任课老师的肯定和称赞源源不断。可是,几乎没有得到任何荣誉。也许是因为评过高级职称了吧,也许是不善于打通各种关系吧,也许是做得还不够好吧……全情投入了六年,也逐渐地心灰意冷了,努力而不被人看见的失落一次次从心底翻涌出来,改变外部环境的渴望一点点滋生、蔓延。
当然,还因为虚荣,还因为逃避一线的繁重,还因为想更好地照顾家庭和孩子……于是,欣然应聘,毫无悬念地换了新的工作岗位,磕磕绊绊地走一步,再走一步。
教研工作没有太多变数,每个学年基本雷同。筹备并召开教研会,每个学期三到四次;下乡视导评估,听课评课,每学期两轮,走遍16个乡镇;备考研讨与考试分析,下学期进行数次;命制试题,每个月一次,每学期四次;偶尔评审课题,偶尔参加培训,偶尔评选推荐优质课选手……大致如此。在新岗位上第一年,适逢县里进行教改,推行学本课堂,认认真真聆听专家讲座,阅读专家著作,每周两次到实验校督导、研讨。在新生事物面前,其实和一线教师一样茫然摸索,但是,你要更清晰更坚定更理性,不埋怨不抱怨不退缩,绞尽脑汁回应他们提出的种种困惑。第二年,学本课堂日渐势微,教学评一致性教研提出并需贯彻执行。又是一个全新的理念,没有培训,没有学习,没有去任何地方观摩,在打印出的五篇论文的揣摩讨论中开始了新一轮的改革。也许所有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经验都大致相通吧。筹备并组织召开了两次县域内的研讨会,上了两节公开课,然后视导、评估。评估方式有所改变,每次评估提前要告知教学目标,然后我们根据目标命制达标检测题,听完课要留学生做题,算入学校评估成绩中。第三年,遇上疫情,学会了运用各种媒体,召开视频会议,进行线上研讨分享、线上考试分析、线上讲座。
当熟悉了工作流程后,剩下的,就是个人的修行。哪一项工作要做好做得有深度有效度有精度,都需要深入钻研持续思考。比如评课,提建议大家都会,但最好你能拿出可行的改进、创新方案;比如命题,组成一份试卷容易,原创的、能考察学生素养的试题就需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比如教研,你说我说大家说走个流程,省力省心,但是,能切实指导教学,让老师有收获、不虚此行,需认真调研、严谨筹划,动一番脑筋。最最重要的是,这些工作都是在输出你的能量,可是,没有输入,你拿什么输出?日常工作之余,需要阅读,需要思考,需要默默成长。有了阅读和理论支撑,有了思考和价值认同,才不会让所有工作变成拍脑门决定。
还好,我有青春语文名师工作室这一方肥沃的土壤。我的生活,是分为三个板块的。八小时属于工作,然后,分一大块给阅读,给设计课例给思考写作;分一小块给孩子和家人。2018年,跟着君师父的青春沙龙,基本熟悉了文本特质和课型理论,设计了几节课,发表了几篇文;2019年,研讨群文教学时,我是主力,师父搭了框架组织人员之后,我负责催稿、统稿、改稿;2020年,开启线上教学,做了六次公益讲座,参与了各年级上下册的课程开发和宣讲,开设了个人专题网课,目前为止完成了四期。
与之前相比,走上教研岗位后,生活更加忙碌。似乎,很少休闲娱乐,很少看电视电影,很少轻松惬意地旅行,很少优雅自在地度过周末。总有事情排列着要做,总有思考还没有结果。似乎,总在被任务驱赶着前行。
今天为止,来到教研岗位整整三年。昨天在湿地年会上回复一位老师留言时说:大概,我还不是主流教研员。真正的教研员该是什么样子的?想象中,应该是理论深厚,教学一流,上得讲台做得讲座写得著作,发表论文无数,分析试题一阵见血,命制试题手到擒来,组织活动举重若轻,提携后辈不遗余力,引领教学一呼百应……这些,我还都不行。这些日子,颇有些苦闷、动摇、沮丧、畏惧。前路似乎一览无余,又似乎没有任何希冀。
三年,眨眼间流逝。一个三年,又一个三年,还一个三年,都会像这三年一样悄无痕迹地从身边飞逝。昨晚,听魏智渊老师的报告。他说,让生命更有意义,让专业更有尊严。是的,如果人生是一场修行的话,终极目的就是如此吧。静静阅读,静静思考,勤奋思考,勤奋写作,成长就会发生,修行不择环境。
过往,皆为序章。在新的三年开启的此刻,笃定做自己!认清自己,丰盈自己,做精神明亮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