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木精进写作100天# 71/100

在中国最为传统的观念中,亲密关系被认为是割舍不断的手足血亲,那是有血脉相承连接的人与人,更是有着相互帮扶责任的一家人。
最近几年,常常看到新闻媒体上报道,年仅十几岁的孩子跳楼、自杀,听到之初后背也是一身冷汗,诧异于十几岁孩子面对生命的不珍惜,也会思考,是不是优渥的生活条件下,孩子们的受挫能力、接受能力都大不如从前。
但了解了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过后,会发现,这些孩子大多数在童年时经历了病态的成长环境,一部分是面对强权、无所适从,即便万分努力依旧会被嗤之以鼻;另一部分孩子除了优渥的生活环境,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银行卡,却得不到应有的爱。
此时,亲密关系无从谈起,有的只是生理上,命的传承与发展。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这样说: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随着这几年心理学成为广受重视的一门学科,阿德勒的如上观点也在很多不同的场合并不同程度的引用和解析,传统教育中的“棍棒底下出孝子”,究竟是加速了孩子的成长,还是在孩子心底埋下了不好的种子,相信每个人心里都有杆秤,回想起自己的童年也有自己的甜蜜与心酸。
我是一个很幸运的女孩,从小到大,我经常和爸爸妈妈、身边的同事朋友说,被一份幸运环绕的感觉是踏实、知足与心安的。
出生在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爸爸妈妈凭借她们的智慧与努力让生活渐渐有模有样。即便小时候生活条件有限,但她们还是义无反顾给我和妹妹能力范围里最好的。
在上小学前,我从来没有买过一个芭比娃娃,当我还是孩子的时候内心多少时有几分遗憾的,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发现,父母的“放养”政策,从小就给我了对生活选择的主动权,无论是业余爱好的培养、择友的选择、大学的择校以及到后来工作城市和工作的选择,无一没有尊重我的选择。

在她们的眼里,我的选择永远是第一位的,她们依旧会在选择前给我以建议,但在选择时给我最大范围的自主权,让我从很小的时候起就能够独立地决定自己的事情,想来,这也是后来很多年自己可以自信、从容生活的根本所在。
学生时代,我成绩还不错,但是比较贪玩,我身边有很多朋友,男生居多,且学习成绩大都并不好,我以为作为教师的妈妈会干涉我的交友,但是她没有,她告诉我,她也很喜欢这群孩子,心地善良、讲义气、热心肠,学习成绩并不能成为衡量一个人的标准。
后来的日子里,妈妈知道我所有的朋友,我也非常愿意分享我的校园故事,最早读言情小说,被感动到无法自拔,我也会第一时间推荐给她,我们成为了无话不谈的朋友,时至今日,我们依旧是彼此宣泄的最佳选择,更是相伴相守的忘龄好友。
转眼间,我的孩子今年也快五岁了,我照着爸妈待我的模样教育我的孩子,并不渴望他飞黄腾达,只愿他健康且快乐的成长,就如妈妈所说,健康是第一位的,快乐是第二位的,没有比这两个要素更重要的东西。
个人的成长经历,加之身旁听过的故事,越发地感知到:真正塑造亲密关系的,不是血缘,而是尊重与认可。愿已然成长的我们,在为人父母后更加懂得爱与包容。
#闪亮研习社#闪亮日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