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惊雷——观《无声世界四十年》

惊雷——观《无声世界四十年》

作者: 赫连敖登 | 来源:发表于2017-07-09 23:10 被阅读0次

 

默剧《无声世界四十年》海报

    观默剧,颇难忘。

    默剧,纯粹的视觉艺术,透过舞台形式表现戏剧的“非语言性”意境。沉默,是默剧的重要组成,如传统文人画上的留白,也如木心先生所说“无为,是一种为,不是一种无”。

                            一  离别

《离别》

    默剧开场,我以为表现的主题是“束缚”。比佐先生双手双脚皆为弹性绳索所缚,而后哀婉的音乐响起,他神色悲痛,将绳索一根根挣开。解开绳索,不该是快乐的吗?为何以悲怆的表情诠释?

        “离别。”

        突然懂得,生命若真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却无悲哀可言了。可哀之处,恰是明明带着万种牵挂而来,却不得不在无数次生离死别的时刻,将牵挂生生剪断,孑然而去。

      “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固然很对,我却想将其改为,所有的路,到最后总不过是踽踽独行。

      泫然。

                          二  沙滩

《沙滩》

    表演是幽默诙谐的,度假者来到海滩,涂抹防晒霜,召来侍者点一杯冷饮,最后下海畅游却被海浪掠去泳裤,归岸不得。

      大笑之后,是沉默。

      这是默剧,如果真正的语言障碍者在水中遭遇危险,会不会最终因为无法高声呼救而带着惊惧的眼神绝望的泪水,就此沉默,与沉没?

      抑或他们早已预料这样情形的发生,徒有向往海洋的心,赤足在粗砺的沙滩上徘徊了千万个来回,欲感受雪色浪花的亲吻,又迟疑着恐惧着,却步。

      我不知道哪一种更悲伤。

                          三  无声世界四十年

默与哑,大相径庭。

    聋与哑,相伴而生。

    对于那些后天听障的人,听障的起初,是恐怖的。明明在发声,但声嘶力竭也听不见任何响动,只有喉中的腥甜讽刺着他们的绝望。也许尝试过无数次,也许一次便足以让人崩塌,他们绝望哀伤,不愿再主动去换取必然的失败。

        后来,他们渐渐忘了如何发声,哪怕发出的是“无声”。

        因聋而哑,大概是“禁言”时代最平常的选择。

        有的人,哪怕发出的声音石沉大海,也要一遍一遍呐喊。他们满怀希望,希望能唤醒哪怕是一个铁皮屋里沉睡的人。甘于沉默称不上过错,毕竟“我以我血荐轩辕”,实在难得。

默剧大师菲利普•比佐

        默剧意义所在,恐怕不仅是给演员出的一道恰如尺规作十六边形的挑战题。仅我看到的,对多媒体时代的反思,黑色幽默的表达,对听障、自闭人群的关怀……或许再多走多看多想,还能感受更多吧。

     

   

相关文章

  • 惊雷——观《无声世界四十年》

    观默剧,颇难忘。 默剧,纯粹的视觉艺术,透过舞台形式表现戏剧的“非语言性”意境。沉默,是默剧的重要组成,...

  • 无声,惊雷

    这老头是不挺可爱的?又有些心疼,其实从前的他不是这样敏感又温暖的存在,以前的他是威严而讷言的,自律又不会与你亲近。...

  • 无声,惊雷

    巨大的存在之消息被分割进亿万个小小的肉体、小小的囚笼,亿万种欲望拥挤摩擦、相互冲突又相互吸引,纵横交错成为人间。 ...

  • 碎语

    安静地生活,并不意味着刻板,也不意味着平庸,而是以一颗谦卑之心观世界,于无声处听惊雷,恬淡,安宁,只专注自...

  • 无声处,惊雷!

    苦难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隐忍、奋争,更是那股不服输的劲头儿!

  • 【一夏】于无声处听惊雷-观爆裂无声

    最近因为闲,老去看电影,于是看了很多部,还没有哪一部能给我带来这样的震撼和细思,在我心里,它就是2018目前的年度...

  • #171 勤奋于无声

    无声处听惊雷

  • 无声处的惊雷

    有些东西压在心底,接受时间的洗礼,没有消失,而是成为了无声的痛苦。 社会是个大染缸,为了生存,大家...

  • 无声处,听惊雷

    要记住,你只是喜欢孤独,而不是孓然一身。 尼采说,你今天是一个孤独的怪人,你离群索居,总有一天你会成为一个民族。 ...

  • 无声处听惊雷

    远处的钟楼敲响,声音不再清脆,倒像是拉纤的汉子嘶哑着喉咙,在寂静的深夜,甚至来的还有些突兀。 我被...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惊雷——观《无声世界四十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xeehxtx.html